夏軍 劉鄧 史衛(wèi)燕 吳文詡 沈洋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戰(zhàn)略的強力推進下,全國幾千萬貧困人口拔了“窮根”,過上了揚眉吐氣的美好新生活。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不少貧困戶或“安”于貧困,或依賴他人,或垂頭喪氣,成為扶貧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
是什么導致他們“安”于貧困、意志消沉?是“懶入骨髓”、真的沒有希望,還是扶貧方法不對頭?
開車一個多小時后,便沒了路,43歲的蒙繼合再爬半個小時山,才能回到家。不過,他始終拒絕搬到山外。
蒙繼合有8個孩子。前兩年,大兒子去了廣東讀職校,最大的女兒也去了廣東打工。目前有4個孩子正在讀書,最小的2個孩子尚年幼。
來寨子要走半個小時的羊腸小道,一不留神就可能滾下幾十米深的山崖。山里人的油鹽醬醋都用背簍背進來。
蒙繼合一家人種玉米,養(yǎng)了幾頭豬。在石漠化嚴重的深山里,土地只有巴掌大小,根本談不上收成,蒙繼合一家?guī)缀跬耆康捅_^活。
山坳里還有30戶村民,幾乎都是貧困戶。即便通了路,這個偏遠的寨子也無法發(fā)展產業(yè),最有效的脫貧方式就是搬遷。
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公路旁為他們建新房,每戶兩層半的樓房,不用花一分錢。離縣城不到半小時,200米外有小學,山里娃不用再爬山路上學,也再不用為吃水、用電、看病發(fā)愁。
但這個搬遷計劃被許多村民拒絕,蒙繼合也一直猶豫不決??h委書記、縣長、鄉(xiāng)黨委書記以及駐村干部都曾來大山動員搬遷。他們想了許多辦法,給村民算各種賬,但一年多過去了,至今仍有幾戶農戶不愿搬遷。“比起搬遷,他們更關心低保,他們很多人沒出過大山,不羨慕外面的世界,寧愿留在大山里,習慣了山里的生活,覺得過得也挺好?!瘪v村干部說。
在扶貧工作中,有一類人是曾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也曾努力,但受限于眼界、能力等,無力應對市場經濟的風險,徒勞無功,進而灰心喪氣,失去斗志。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55歲黎族老漢王成安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幫扶下現已脫貧的王成安,曾讓扶貧干部黃海軍一度覺得這就是農村“懶漢”的原型?!?5戶貧困戶有12戶貸款養(yǎng)羊、種山茶,開店修摩托……貧困戶們都動起來了,只有他無動于衷?!秉S海軍說,王成安每天三頓酒“雷打不動”,醉醺醺無所事事。
黃海軍摸底了解到,王成安家中有5畝水稻田和3畝林地,可他只種一季水稻,剛好夠吃。林地也沒啥產出,年近三十的兒子閑在家里,一家人欠著外債十多萬元?!拔叶继嫠?,但他就是不急?!秉S海軍說。
其實,王成安也曾努力過。荔枝價旺時,他種了300多株荔枝樹,3年后掛果,荔枝價卻跌到谷底。辛辛苦苦忙3年,啥也沒掙著,王成安一氣之下將荔枝樹砍得只剩3株。4年前橡膠價穩(wěn),王成安種了400多棵橡膠。還沒等割膠,膠價大跌。“一碗橡膠水買不了一瓶礦泉水,費那個力氣干嘛?”王成安說。他還跟風養(yǎng)過牛、養(yǎng)過蜜蜂,可費時費力總白忙活一場。
在湖南省最大的貧困縣新化縣油溪橋村,彭育光因小時候生病,導致一只眼睛失明。感覺體力不如別人,他總是自憐自艾,做事沒有信心。成家后做了幾次買賣更是連連虧本,干脆破罐破摔,連孩子的教育都不管了。
“我做什么都不行,現在只能靠政府管我們了?!迸碛獯诡^喪氣地說。
或安于貧困,或依賴他人,或垂頭喪氣,都是扶貧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這些都是當前脫貧攻堅最真實的現狀。不少基層扶貧干部認為,“藥方”仍在扶貧干部身上。
一些貧困戶身體素質差、文化技術水平低、信息來源較少,在市場經濟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被商人壓價,所得不多,被嚴重挫傷勞動積極性。長此以往,他們對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回報沒有信心,對“勤勞致富”的樸實理念產生質疑。
了解到彭育光的情況后,油溪橋村黨支部書記彭育晚決定和彭育光一起發(fā)展養(yǎng)甲魚這種低勞動強度的產業(yè)。小甲魚容易死亡,村干部想辦法創(chuàng)造出“零風險養(yǎng)殖模式”,將價格便宜的小甲魚苗集中飼養(yǎng)一年后,將長大的甲魚苗免費發(fā)放給養(yǎng)殖戶,既節(jié)約了買大甲魚苗的資金,又減少了魚苗死亡給貧困戶帶來的損失。
今年,彭育光已養(yǎng)了280只甲魚,粗略計算能賺兩萬元。
“換位思考,就知道王成安最擔心什么。是風險,那我們扶貧干部就要幫他們分擔風險,低門檻的小額貸款就是跟他共擔風險的一個法子?!秉S海軍說。身在海南的黃海軍和彭育晚“巧合”地有著同樣的認識。
看著王成安對什么都提不起勁、懶散度日的樣子,黃海軍勸他養(yǎng)羊?!拔?guī)湍阗J款1萬元,農信社再資助5000元,你自己投5000元,先養(yǎng)幾只試試看?!秉S海軍勸說道。
王成安不愿從自己的口袋里掏錢,但對白給的5000元動了心,提出政府資助5000元、貸款1萬元的想法。“根據經驗,農民只有自己下了本,才會珍惜資助款和貸款”。最終,在黃海軍的反復勸說下,王成安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養(yǎng)了20只本地黑山羊。
王成安不久前已經賣了2只羊,純收入1400塊錢。失去信心的王成安初步嘗到甜頭,精神面貌大為改觀。他的兒子也在扶貧人員幫助下,到鎮(zhèn)上的一家鋼材店去工作了,一個月有一兩千塊錢的收入,成功實現脫貧?!安皇呛唵蔚靥峁┓鲐氀?,而是幫助他們分攤風險,調動種養(yǎng)積極性”。
相對于物質貧窮來說,貧困戶精神貧窮更可怕;相對于更容易“立竿見影”的物質扶貧來說,扶志這個硬骨頭最是“難啃”。
為真正激發(fā)貧困戶脫貧斗志,四川省巴中市探索了“鄉(xiāng)村道德銀行”機制。“完全沒想到,家里衛(wèi)生搞好了還可以領到獎品”。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鎮(zhèn)小田村67歲的村民周其昌,在兌換自家道德銀行的積分后,感慨這次帶來的竹背篼有點小,原因是他家在全社的家庭衛(wèi)生評比中獲得第一,加上兒子媳婦義務幫助鄉(xiāng)鄰秋收的加分,最終斬獲320分的高分。
隨后,周其昌將肥料、洗衣粉、毛巾、牙膏、牙刷、餐巾紙等兌換的物資帶回了家。
小田村的“積分王”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動村民搞養(yǎng)殖掙到570分的村民謝明朗。在兌獎現場,他裝了幾背簍兌換的農用生產物資,讓村民們羨慕不已。
小田村地處大巴山腹地,山高溝深,曾經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自2015年以來,市里的幫扶單位硬化了村社道路,通了自來水,修建了“巴山新居”,還搞起了特色產業(yè)。2016年,小田村順利脫貧,但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還比較嚴重,不僅缺乏健康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甚至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為培育文明鄉(xiāng)風,從2017年初開始,小田村探索實施“鄉(xiāng)村道德銀行”積分管理機制,每季度對居住在小田村的155戶村民,從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勤勞致富、清潔衛(wèi)生、孝老愛親等5個大項32個小項進行評定,按標準加分、扣分,年度積分集中兌換成生產生活用品。
小田村第一書記唐強說,自從“鄉(xiāng)村道德銀行”實施以來,讓道德有價、德者有得,通過積分管理機制培育文明新風,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改變直接給群眾送錢送物的方式,把無形道德資本變成有形的資本。這種高揚良善的做法,減少了部分貧困戶視好吃懶做為正常、村民爭當貧困戶的現象。目前村民好吃懶做、亂堆亂扔等現象基本看不到了,村容村貌也變得整潔干凈起來。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三年前在四川樂山發(fā)起名為“勞動收入獎勵計劃”的反貧困實驗顯示,對低收入家庭的勞動所得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以獎代補,可有效鼓勵貧困戶通過勞動來增加收入。
余洪清是樂山市五通橋區(qū)的一戶貧困戶,他和90歲的母親住在一間頂梁柱都已經斷了的危房之中。2014年,余洪清參加“勞動收入獎勵計劃”,因為“掙得越多,獎勵金就越高”,他每天會多蹬一個多小時車,收入從原來的400多元增加到670元,“勞動收入獎勵計劃”會再獎勵他320元。余洪清90歲的老母親說,兒子現在工作動力大了,有時還會去工地打零工,想要為孫女讀書多賺錢。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表示,讓低收入者提高勞動意愿的關鍵是從補貼變成獎勵。根據對樂山實驗的評估,參加“勞動收入獎勵計劃”實驗的家庭就業(yè)率相對提高13.5個百分點,每月勞動時間相對提高9小時。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建華認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應為部分不思進取的貧困戶提供切合實際的學習榜樣。海南扶貧電視夜校2016年11月開播,行業(yè)專家、致富能手及優(yōu)秀幫扶干部紛紛現身說法,講政策、舉案例、教技術、出點子,課程受到貧困戶追捧。
“這個好處就是讓貧困戶看到身邊人或者鄰近市縣的人是怎樣做事、怎樣脫貧的。這些看得見、夠得著的榜樣,才能具象化貧困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效果很好?!秉S海軍說。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