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課程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時間跨度也相對較大,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憶能力。對于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必須要深入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口訣記憶,即將各種復雜的知識點濃縮成一些通俗易懂的詞句,這些詞句要押韻,朗朗上口。這樣,可以讓枯燥的內容變得充滿趣味性,從而幫助學生記憶。這一記憶方法一般來說適用于七八年級的學生,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較低,基本上都屬于機械記憶。
例如,在教學明朝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課本中提到了全國涌現(xiàn)出30余座大城市。而其中比較著名的木材市場在武昌,棉紡織業(yè)的中心集中于松江,揚州地區(qū)則以食鹽出名,陶瓷業(yè)集中在景德鎮(zhèn),絲織業(yè)屬蘇杭兩地最為發(fā)達,廣州、寧波、泉州以及福州是全國的大型港口。因此,我們根據(jù)這些內容編寫了口訣:武昌木,松江棉,揚州有食鹽;瓷景德,絲蘇杭,廣寧泉福港。這樣,學生記憶起來非常方便,也濃縮了相關知識點,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如,教學完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后,要求學生將《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記錄在筆記本中,幫助他們記憶我國歷史上的大事件。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夠讓他們集中注意力,提高記憶效率。所以,我們要結合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故事、引用典故、猜謎語等方式來營造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電視劇《長征》的視頻片段和主題曲《十送紅軍》,隨后組織學生分小組朗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最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紅軍為什么要選擇長征?長征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借助這一方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比較記憶法,即針對性質相同或類似的歷史事件,將其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并據(jù)此來對知識進行記憶。利用比較記憶法可以幫助學生弄清楚歷史事件的內在區(qū)別與聯(lián)系,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教材重難點。
比如,可以設計一張表格,把美國歷史上的獨立戰(zhàn)爭與南北戰(zhàn)爭進行對比,讓學生分別從戰(zhàn)爭原因、導火索、標志、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爭結果等各個方面來比較,尋找其中的差異。這樣,能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美國獨立戰(zhàn)爭解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外部障礙,而南北戰(zhàn)爭則解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內部障礙——奴隸制。
歸納記憶法,即把教材中存在聯(lián)系的歷史事件根據(jù)某一標準或順序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從整體上進行記憶,如此一來不但能減少知識記憶量,同時還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體系化。
例如,在學過中國近代史后,學生能夠用“侵略”與“反侵略”兩個關鍵詞進行總結,能夠把部分重大歷史事件總結為“四三二一”四個數(shù)字來記憶?!八摹奔此拇沃匾獞?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三”即我國與西方列強所簽訂的三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即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兩次農民運動;而“一”則是整個近代史的一條主線,即我國是怎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降低他們的記憶負擔。
一是在開展課前預習的過程中簡略記憶,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二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難點知識,一邊學習一邊記憶;三是在課后堅持溫故知新,借助于反復的練習和記憶來鞏固所學內容。
針對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我們要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他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將所有的知識點記住,而是逐漸積累記憶。教師可以在每次上課前將上一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進行簡要回顧,加深它們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
總而言之,關于初中歷史的記憶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選擇最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和鞏固所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