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寶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楊壽學校,江蘇揚州 22512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英語素養(yǎng),以及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的任務。所以,英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習得語言知識,形成語言技能,還要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英語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英語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反思恰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活動,也是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動力。因此,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就顯得異常重要。
反思即自我反省、思考,是學生對思維和學習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調控,學生對本身思維活動進行再一次認識和再一次提升檢驗的過程,是一種較為高級的思維形式。反思這種行為不僅是一種“回憶”和“回顧”,更是要找到“問題”和“答案”。因此,反思具有極強的“問題”意識。
反思性學習是以元認知的理論為支撐,讓學生能夠選擇適合的學習策略,并能從自身學習方法產(chǎn)生的效果中獲取反饋信息,以較好較優(yōu)達成目標,并及時調整學習計劃,有效控制學習進度,提升學習有效性[1]。反思性學習根本作用在于促使學習者的學習方法、方式和進度更合理,以提升學生學習活動效能,增強他們的責任心、主動性、批判性、協(xié)同性、探究性,以促使學生自我改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
一直以來,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忽視學生個性差別和學習潛在的能力。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缺少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沒有自己的反思和見解,沒有對文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大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陳鶴琴認為,孩子習慣的形成,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要經(jīng)過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而學生反思的習慣是其學習必備的習慣,我們課堂教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性學習習慣的主陣地。而學生的反思習慣的培養(yǎng)滲透在教學內容中,需要在平時的語音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文本解讀等教學中逐步養(yǎng)成。
語言的學習要經(jīng)過主動建構的過程,而閱讀是“從文字中提取意義”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整體性閱讀文本后,完成任務中掌握自主探究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習的能力。但我們的英語教學有時將閱讀簡單地理解為“What do you know when you read the passage ?”“What questions are you going to ask ?”等學生難以用簡潔通順的英語語言表述的問題,或者回答的僅僅是“Yes”“OK”“Right”等太簡單、價值不大的問題。教師有時簡單認為躲開了從詞匯、語音、語法和句型入手,提出籠統(tǒng)、瑣碎的問題就意味著關注了學生反思性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策略也疏于指導。
根據(jù)布魯姆的思維金字塔理論,人的思維從低階到高階依次有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 applying, analyzing, evaluating,creating六個階段。高階思維的品質決定了人的整體思維水平。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些高階思維的訓練。有的英語教師只是簡單地在課堂上刻意凸顯新課程理念,在實施閱讀教學時,“硬是”找抓人眼球的“點”來闡釋“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這種做法摒棄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我們知道,課堂的教學邏輯總體劃分為學科邏輯、學的邏輯和教的邏輯。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走進語篇。在閱讀教學之初,我們應該激勵學生以一個“熟練閱讀者”的姿態(tài)來領略語篇,投入當中,感知品位,從整體上讀懂語篇,厘清思路,形成大概的印象,從而精準把握語篇的主旨大意,梳理課堂教學邏輯,形成清晰有序的教學流程。我們教師也需要跳出教材,必須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狀況、生活經(jīng)驗和教材特點等,找對把握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將英語課程目標轉化成可供師生操作檢測的教學目標,將閱讀文本的話題、語言、語用相結合,輸入、內化、輸出相遞進的學的邏輯,以及整體呈現(xiàn)、分步處理、角色體驗的教的邏輯,使二者在教學活動中得到高度整合。這樣的流程邏輯清晰,既體現(xiàn)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級遞進的思維層級,也使得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我們的教師應該依據(jù)學生的智能發(fā)展特征和英語語言特點,高屋建瓴,竭盡所能設計出綱領性問題[2]。這些問題也應具有全局性,提煉“綱領問題”,覆蓋全“面”。同時還應該在實施語篇整體性閱讀教學時,找準“點”,即語篇的重點、難點,以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類型及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語言和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同步發(fā)展。通過運用探究發(fā)現(xiàn)式、問題解決式、技能操練式等活動類型以及自主、探究、體驗等活動組織方式,幫助學生在預測、想象、推理、判斷、概括、分析、比較、評價、建構、創(chuàng)編等具體的思維活動中感知、體驗和運用語言知識,彰顯豐富多樣的思維體驗,提升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
有效的提問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When/Where/Who/Why/How等問題引導學生預測語篇文本情節(jié),訓練學生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能力。當然,我們應注意提出一些較為開放寬泛的問題,使學生在體會感悟所扮演角色情感的過程中,發(fā)展比較、分析與評價等反思性學習能力。這些問題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讓問題與文本的事實性信息相關聯(lián),這樣,學生可以從文本中找到想要的答案。不過,我們的教師應結合英語閱讀材料特征、英語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設計問題,不但要通過較為低層次的問題幫助我們的學生再現(xiàn)知識,而且也要設計出高層次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
總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結合文本,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監(jiān)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 李君.新課標下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養(yǎng)[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08):55-56.
[2] 徐英婕.基于活動為載體的小學英語教學研究[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7,(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