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蘭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江蘇鹽城 224000)
按照道德教育理論,實施道德教育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遵守有關的道德準則,更為主要的是指導學生在道德決定和選擇方面更加理性。道德的本質是實踐,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夠驗證認知的準確度。倡導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當中落實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正是在把握道德本質基礎上提出的,能夠在優(yōu)化學生學習體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認知、行為的形成。
體驗式學習是著名思想家盧梭提出的學習理念。他對這一名詞的定義是:“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兒童主動發(fā)現真理,無須成人灌輸、壓制和強迫。”心理學家杜威的教育主張是教育教學活動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實踐活動作為依據推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掌握知識和鍛煉能力。我國古代教育先師孔子有云:“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蔽覈F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并不是新生學科,存在時間很長始終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發(fā)揮作用。將體驗式學習方式應用到小學思品課程當中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思品學科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體驗式學習方式是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得以提升的保障。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每個社會成員都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和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迎接時代發(fā)展的挑戰(zhàn),并具備這樣的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其中的學會做事,實際上就是強調實踐能力的一種表現,而學會生活則是在實踐活動當中和實際生活中掌握交往、合作藝術。所以讓學生學會生活,并在參與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過程當中完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生活態(tài)度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的責任[1]。
伴隨著21世紀新一輪基礎教育的改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呼聲再次響徹教育領域。《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當中給出的說法是:“道德源于兒童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彼?,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將教學側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實踐體驗方面,鼓勵學生在實踐當中感受人生百態(tài),才能夠豐富學生成功的學習經驗,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而這也是今后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主體內容和核心目標。
就當前教育理論而言,學生的道德品質都是在實踐活動以及合作交往當中逐步確立和形成的,同時也會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展現。由此可見,道德實踐是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基礎和動力之源。所以,小學品德課程教師要大力提倡教學活動回歸生活,幫助學生感悟生活與體驗社會,緊密結合品德學科生活化、活動化、綜合性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體驗式學習,注意做到模擬生活,關注社會,擷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從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
思想品德課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熱愛生活的精神。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正確行為的形成,而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心動。可以說體驗是促進心動的催化劑。那么教師要注重在教學當中為學生營造虛擬情境,還原學生的真實生活,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當中體驗和感受。體驗課堂能夠讓知行統一的教學目標變成現實,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我們的校園》,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讓校園更美好》,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有《我是教室美容師》,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我是班級的主人》,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我的這6年》等內容。從教材編排來看,每個年段都有有關校園生活的篇章,都要求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裝飾教室、建設班級的活動中來。我們也有必要挖掘文本資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體驗環(huán)境。因此,我們以“我愛我家”為主題,號召全校所有班級師生齊動手精心布置教室。在實踐體驗中,學生爭先恐后地為班級的布置出謀劃策,個個興趣盎然。有了付出,學生不僅十分珍惜大家的勞動成果,而且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了。結合《品德與生活》中一年級上冊的《冬爺爺在哪》和《踏雪玩冰》、一年級下冊的《雷雨來了》、二年級上冊的《秋天到了》、二年級下冊的《春天在哪里》等教材內容,我們引導學生在校園里尋找“校園的四季”。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能體驗到一年四季的不同,更能在積極參與體驗的活動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結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家鄉(xiāng)哺育了我》、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我的家鄉(xiāng)在變化》等教材內容,我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觀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自然風光以及先進的汽車制造工業(yè)等。在活動中,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家鄉(xiāng)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動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得到最大化的滿足,而學生也可以在實踐活動當中深化感悟和收獲[2]。
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開展了“我是小能人”主題活動。一、二年級的“穿衣服、系紅領巾”,三、四年級的“教室里的衛(wèi)生打掃”,五、六年級的“快樂包餃子”。這些活動旨在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學習旅途,給其真實的體驗指導,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強。結合 “春天的種植”“綠色小衛(wèi)士”等教材內容的安排,我們倡導學生為小樹澆澆水、松松土,將“愛綠、護綠、植綠”的號召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實際行動中。結合“關心老人”“他們需要關愛”“伸出我的手”等教材內容,我們組織學生為爺爺奶奶過“重陽節(jié)”、送溫暖給福利院的孩子們、為學校里得了重病的孫靖威同學募捐。這些活動讓愛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中。而每學期一次的逃生演練及每周一次的衛(wèi)生知識講座、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則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闡述了對生命的尊重。
筆者開展體驗式學習方式的探索已經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近三年時間的研究中,筆者欣喜地發(fā)現:學生都喜歡在品德課堂中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而且可以看出在品德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有助于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總之,只有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體驗舞臺、體驗機會,他們才能在體驗中增長知識,在體驗中鍛煉能力,在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1] 黃劍輝.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淺談[J].新課程:小學,2015,(03):30.
[2] 竇來存.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考試周刊,2017,(A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