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趙梅英,張偉勤,周冰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 放射科,河南 濮陽 457000)
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一類少見腫瘤,約占原發(fā)性腦腫瘤的5%,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其手術治療后復發(fā)率高,預后較差,而對放療及化療敏感。為了加深對本病的認識,提高正確診斷率,采用正確的治療方法,搜集本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顱內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患者10例,結合臨床及影像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現報告如下。
搜集本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35~66歲,平均(49.9±9.3) 歲,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及惡心嘔吐等。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采用Siemens TrioTim 3.0T MR掃描儀,10例患者術前均行腦MRI平掃、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增強掃描,其中1例行磁共振波普檢查,MRI平掃采用SE及TSE序列,常規(guī)橫軸面、矢狀面掃 描。T1WI:TR 264.0 ms,TE 2.70 ms;T2WI:TR 4 000 ms,TE 96.0 ms;T2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R 4 300 ms,TE 94.0 ms。DWI掃描采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取b值為0及 1 000 s/ mm2,TR 3 500 ms,TE 100 ms; 視 野24 cm×24 cm,層厚5 mm,層間距0.3 mm,層數20。增強掃描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Gd-DTPA),劑量0.1 mmol/kg,行T1WI橫軸面、矢狀面及冠狀面掃描,掃描參數同平掃T1WI。
所有檢查序列均由2名有經驗的副主任醫(yī)師在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診斷工作站上對病變的大小、形態(tài)、信號及強化特點進行分析。
10例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患者中7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病變大小為2.0 cm×1.5 cm×2.5 cm~3.5 cm×4.0 cm×3.8 cm(左右徑 ×前后徑×上下徑)。T1WI像7例呈低信號,3例呈等信號;T2WI像7例呈稍高信號,3例呈等信號;T2FLAIR像6例高信號,4例稍高信號;DWI像8例呈明顯高信號;2例稍高信號。靜脈注入Gd-DTPA后,7例明顯強化,3例不均勻強化,見圖1。
圖1 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
肉眼觀腫瘤呈灰紅色至灰白色,無包膜,邊界尚清,質地較軟;鏡下見腫瘤細胞大小較一致,核大,胞質少,呈彌漫片狀分布,圍繞血管排列,見圖2。
圖2 病理圖(HE×200)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包括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原發(fā)性淋巴瘤指原發(fā)于腦、脊髓和腦脊膜的淋巴瘤,身體其他部位未發(fā)現淋巴瘤,惡性度高,預后差。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約占原發(fā)性腦腫瘤的5%,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90%PCNSL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高級別型,其他少見類型有Burkitt's淋巴瘤和T細胞淋巴瘤。診斷PCNSL需符合以下條件:①以顱內或椎管內病變癥狀為首發(fā)表現;②經病理組織形態(tài)學、免疫組化證實;③詳細檢查全身各部位以及血液、骨髓,以排除繼發(fā)性病變;④確診后3 個月內未出現全身其他部位的淋巴瘤。PCNSL多見于成年人,發(fā)病年齡45~70歲,中位年齡55歲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艾滋病患者發(fā)病年齡較輕,平均為39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多為顱高壓和神經系統(tǒng)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可有記憶力下降和精神障礙,癲癇發(fā)作少。本組10例患者以頭痛、頭暈及嘔吐為主要癥狀,符合此病臨床特點。
PCNSL的常規(guī)MRI表現與淋巴瘤內豐富的網狀纖維分布及瘤體富于細胞成分有關。典型淋巴瘤可單發(fā)或多發(fā),以幕上分布為主,常位于腦深部,易侵及額頂葉腦白質、胼胝體、丘腦及基底節(jié)區(qū)[2],腫瘤邊界欠清,形態(tài)不規(guī)則,瘤周水腫較輕[3],在T1WI序列上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或稍高信號,與腦灰質信號相近,出血及鈣化少見,靜脈注入Gd-DTPA后掃描呈明顯均勻結節(jié)樣或團塊狀強化[4],臨近室管膜或軟腦膜易出現異常強化,大部分腫瘤可見“缺口征”、“尖角征”及“抱拳樣”等表現[5]。DWI序列對淋巴瘤的診斷、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由于瘤細胞排列密集,細胞間隙相對較小,水分子擴散受限[6],DWI多表現為高信號[7]。磁共振波譜(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可以提供活體組織的代謝變化信息[8-9],腫瘤實質區(qū)NAA峰減低,Cr峰減低,Cho峰、Lip峰明顯增高[10],Lip峰與淋巴瘤細胞的凋亡密切相關,凋亡越多,Lip峰越明顯,所以明顯升高的Lip峰對鑒別淋巴瘤與其他實性腫瘤有高度的特異性。本組患者中,T1WI像7例(7/10、70%)呈低信號,3例(3/10、30%)呈等信號;T2WI像7例(7/10、70%)呈稍高信號,3例(3/10、30%)呈等信號;T2FLAIR像6例(6/10、60%)高信號,4例(4/10、40%)稍高信號;DWI像8例(8/10、80%)呈明顯高信號;2例(2/10、20%)稍高信號。靜脈注入Gd-DTPA后,7例(7/10、70%)明顯強化,3例(3/10、30%)不均勻強化,較符合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影像特點。
腦內原發(fā)性淋巴瘤90%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大體標本呈魚肉狀,較柔軟,大多為灰白色,無包膜,與正常腦組織界限尚清。組織形態(tài)學瘤細胞多數大小較一致,核大,胞質少,呈彌漫片狀分布,圍繞血管排列,即圍管現象,形成所謂的“袖套征”,部分瘤組織中見散在分布的吞噬細胞,即“星空現象”,有時腫瘤組織周圍見反應性膠質星形細胞增生,免疫功能正?;颊叱鲅皦乃篮币?,而免疫缺陷患者有時可見壞死、囊變及出血。腦內原發(fā)性淋巴瘤絕大多數B細胞標志物為陽性。本組患者免疫組化CD20、CD19、PAX-5呈強陽性,符合此病臨床特點。
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成膠質細胞瘤:多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T2WI信號多高于淋巴瘤,內部囊變、壞死多見,花環(huán)狀強化,磁共振波譜(MRS)淋巴瘤實質內多出現高聳的脂質(lipid,Lip)峰[11],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②轉移瘤:中老年人多見,常有原發(fā)灶,好發(fā)于皮髓質交界區(qū),瘤周水腫明顯,小腫瘤大水腫為其較特征的表現,囊變、壞死多見;③感染性或肉芽腫性病變,患者多伴發(fā)熱、惡寒等臨床癥狀,膿腫形成后呈規(guī)則光滑的環(huán)形強化,抗感染治療有效;④腦膜瘤:多呈類圓形,邊界清楚,腦膜尾征及白質塌陷征常見,由于腦膜瘤為腦外病變,不含神經元,MRS腦膜瘤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缺失,有特征性的丙氨酸(Alanine,Ala)峰出現,Lip出現在壞死區(qū)。
總之,磁共振成像對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可以準確定位,清楚顯示病變部位、大小,磁共振成像表現上有一定的信號特點,結合發(fā)病年齡和臨床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最終確診需依賴于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