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艷 趙斌 高晶(通訊作者) 薛晶晶 王麗娜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 江蘇 淮安 223002)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Cerebral palsy,CP),是一種以姿勢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疾病,其中痙攣型腦癱約占60%~70%。主要表現為下肢肌張力增高,導致活動困難。本研究主要觀察中藥熏蒸對重度痙攣型腦性癱瘓下肢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兒童康復科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60例,按1:1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GMFCSⅣ級16例,GMFCSⅤ級14例,平均年齡(37.80±15.96)月;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GMFCSⅣ級15例,GMFCSⅤ級15例,平均年齡(30.60±18.01)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GMFCS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符合最新制定的診斷和分型標準[1];(2)按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為Ⅳ級、Ⅴ級;(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接受相關外科手術等;(2)治療前半年內使用抗痙攣藥物或接受過肉毒毒素注射。
兩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神經發(fā)育療法、推拿及物理因子治療等。觀察組額外采用中藥熏蒸治療,中藥熏蒸治療儀為JS-809C型號的醫(yī)用智能汽療儀。主要中藥成分有:白術、當歸、黃芪、白芍、雞血藤、川芎、紅花、透骨草、絡石藤及牛膝等?;純撼嗦闳硖稍谥委熍撝?,艙內溫度38~40℃,蒸氣溫度40~42℃,治療時間30min/次。所有治療每日1次,每周5天,治療3個月。
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2]及關節(jié)量角器評定患兒下肢肌張力及關節(jié)活動度。
應用SPSS17.0版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s)形式表示,計量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各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各項數據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角度均大于組內治療前(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
注:a與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內收肌角 腘窩角 足背屈角觀察組 治療前 30 68.33±16.31 108.33±15.99 91.67±8.84治療后 30 87.00±15.62ab 122.17±18.84ab 81.50±8.52ab對照組 治療前 30 75.83±15.49 117.17±17.10 88.83±8.06治療后 30 86.33±14.08a 124.50±14.28a 83.17±8.56a
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內各肌肉肌張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各肌肉肌張力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各肌肉的肌張力均顯著低于組內治療前(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肌張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下肢肌張力評分比較(分,±s)
注:a與治療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內收肌 腘繩肌 腓腸肌觀察組 治療前 30 2.60±0.50 1.80±0.76 3.83±1.23治療后 30 1.83±0.59ab 1.07±0.69ab 2.23±1.63ab對照組 治療前 30 2.37±0.49 1.37±0.58 3.53±1.14治療后 30 2.00±0.37a 1.10±0.71a 2.53±1.46a
作為臨床工作中是最為廣泛的腦癱分型,錐體系是痙攣型腦癱主要損傷部位,損傷嚴重程度及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肌張力異常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痙攣,它被視為大腦白質損傷的常見后果 ,腦癱康復的基礎和關鍵是緩解痙攣。重度痙攣型腦性癱瘓一般是指GMFCSⅣ級和GMFCSⅤ級的痙攣型腦癱患兒。
中醫(yī)認為腦性癱瘓的病機主要由于先天精血虧損,后天氣血不足。中藥熏蒸療法中的中藥以柔肝健脾為主,佐以益氣養(yǎng)血之法,脾氣健旺則氣血生化有源,肝脈得養(yǎng)則筋脈弛張有秩[3]。
中醫(yī)傳統康復治療中中藥熏蒸以耐受性好、無痛苦及易接受為特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中。中藥熏蒸治療是將藥物作用與熱力聯合應用起來發(fā)揮治療作用,利用皮膚具有吸收、滲透作用的特點[4]。
本研究中,不同組別中的GMFCSⅣ級、GMFCSⅤ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治療后,觀察組的關節(jié)活動度較對照組明顯增加(P<0.05),肌張力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可見對于重度痙攣型腦癱患兒,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療法可有效降低肌張力、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肌張力對重度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尤為重要,相關研究發(fā)現由于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此類痙攣型腦癱患兒因肌肉痙攣逐步導致的肌肉攣縮和骨骼畸形的問題日漸突出,最后導致粗大運動功能低下甚至逐步減退,在早期采取措施緩解痙攣來緩解重度腦癱患兒的肌肉痙攣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5]。此外緩解肌張力后再進行功能訓練有利于治療師花費更多的精力用于進行更有意義的參與性活動,同時患兒更愿意接受和配合功能訓練,進一步增加康復療效[6]。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結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可有效降低痙攣型重度腦癱患兒的肌張力,緩解痙攣,相比牽伸技術安全無痛,易于患兒接受,且中藥熏蒸避免了患兒口服藥物的困難及對消化道的不良影響,減少了肝腎代謝,方法簡單易行,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