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玉蓉
(臨汾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一神經(jīng)電生理室 山西 臨汾 041000)
腦梗死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發(fā)病率、病死率、復發(fā)率相對較高[1]。腦梗死約占全部卒中的2/3,可由多種復雜病因引起,目前發(fā)現(xiàn)的病因就有150多種,包括血管性、心源性、血流動力學性及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等。腦梗死在臨床中的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異,癥狀相對較輕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反復出現(xiàn),但無其他顯著癥狀;腦梗死癥狀較為嚴重患者會出現(xiàn)身體偏癱、昏迷等情況。我國社會隨著生活方式、觀念、思想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不斷推進,腦梗死患者的人數(shù)呈現(xiàn)逐年上漲的趨勢。其中老年人的發(fā)病率要遠高于年輕人[2]。所以,TCD對于腦梗死疾病的預后情況進行分析評價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臨床中對該病制定個性化治療策略及做出療效判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意義。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在臨床中通常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診斷,該檢查方式現(xiàn)在臨床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使用[3]。TCD主要是使用超聲波多普勒效益,對患者腦梗死之后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檢查。據(jù)研究結果報道,該方法對于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情況有一定的價值?;诖?,本文作者結合自身臨床實踐,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7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TCD檢查結果對于腦梗死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具體研究結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7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咧心行?62例,女性135例,年齡39~74歲,平均(51.78±9.26)歲。其中患者患有部分合并疾病,高血壓203例,冠心病112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44例,高血脂29例,糖尿病33例。
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我國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經(jīng)CT、MRI檢查后確診為腦梗死。排除標準:(1)患者患有精神抑郁類疾病。(2)患者患有其他較為嚴重疾病,如晚期腫瘤、腎衰竭等。(3)患者身體各重要器官如心、肝、腎存在功能障礙。
文中所有患者入院進行治療后7d內,使用產(chǎn)自美國natus的Nicolet系列的sonara經(jīng)顱及周圍血管多普勒診斷系統(tǒng),超聲探頭頻率為 2MHz,患者取仰臥位,經(jīng)顳窗、眼窗、枕窗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MCA)、雙側大腦前動脈(ACA)、雙側大腦后動脈(PCA)、雙側眼動脈(OA)、雙側頸內動脈虹吸段(SCA)、雙側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超聲探頭頻率為4MHz的探頭檢測雙側頸總動脈(CCA)、雙側頸內動脈(ICA)、雙側頸外動脈(ECA)、雙側鎖骨下動脈(SubA)。觀察并記錄每條血管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流頻譜形態(tài)及搏動指數(shù)。
對患者TCD檢查結果進行評價并記錄?;颊咔把h(huán)收縮期峰值的血流速度如若>140cm/s~<180cm/s,則被視為輕度狹窄,前循環(huán)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180cm/s~<230cm/s則被視為中度狹窄,前循環(huán)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230cm/s,且血流呈現(xiàn)低流速狀態(tài)則為重度狹窄。前循環(huán)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60cm/s,后循環(huán)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40cm/s則表示患者血流速度減低。檢查如若未探及血流信號或僅檢測出微小的血流信號(收縮期微小血流信號,舒張期無血流信號)則為血管閉塞。慢性進展性大腦中動脈閉塞的TCD診斷標準:病變側大腦中動脈深度范圍,可探及血流速度明顯減慢的正向或負向血流信號,一般Vs<50cm/s的低平血流信號。TCD診斷顱外動脈輕至中度狹窄的原則同顱內動脈狹窄,主要根據(jù)血流速度增快的程度,血流速度越快狹窄程度越高,重度狹窄時可伴有血流頻譜紊亂,渦流及雜音;顱外動脈閉塞時探及不到血流信號。顱外重度狹窄或閉塞時,近端動脈TCD表現(xiàn)為低流速高阻力,遠端動脈表現(xiàn)為低流速低阻力。
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90d隨訪,使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價,總共為5個等級,V級表示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的進行生活與工作;IV級表示患者為中度殘疾,但生活方面可進行自理。Ⅲ級表示患者預后為重度殘疾,生活無法進行自理,生活中需要旁人進行照顧;Ⅱ級表示患者為植物生存狀態(tài);I級則表示死亡。I級、Ⅱ級、Ⅲ級表示患者預后出現(xiàn)不良,IV級、V級則表示患者預后情況良好。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相較采用χ2檢驗,如若P<0.05則被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文297例患者經(jīng)TCD檢查結果顯示,186例患者TCD檢查結果顯示正常占(62.62%),111例患者檢查結果為異常占(37.37%),TCD檢查異?;颊咧?4例患者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23例,重度狹窄15例,閉塞9例,盜血8例,血流速度降低2例。
TCD診斷結果正?;颊哳A后良好168例,良好率為(90.32%),顯著高于TCD診斷異?;颊?3例,良好率為(29.73%)。兩組組間相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
表 TCD檢查結果與預后情況(n,%)
腦梗死主要是腦部的血液供應出現(xiàn)問題,從而出現(xiàn)缺血、缺氧導致腦部局限性缺血性壞死或是軟化[4]。臨床表現(xiàn)決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為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共濟失調等,部分可有頭痛、嘔吐、昏迷等全腦癥狀。且根據(jù)研究結果報道,隨著人的自身年齡越來越大,在50歲之后每10年腦梗死的發(fā)病幾率就相應的增加1倍[5]。腦梗死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人體因年齡的不斷上升,自身身體中各項機能會隨之衰弱減退,其身體中的免疫能力也相對降低,故而腦梗死的發(fā)病率數(shù)量上升較快[6]。腦梗死在患者還會誘發(fā)其他疾病,包括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等,上述疾病對于患者而言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因腦梗死的復發(fā)率相對較高,所以,對于患者的預后進行準確的評估極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TCD對腦梗死患者預后中的評估價值,旨在為臨床該病的預后提供依據(jù)。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TCD檢查正常患者的預后情況顯著好于TCD檢查異?;颊遊7]。臨床中多使用CT與TCD對患者進行診斷,但腦梗死患者臨床中癥狀較為多樣,某些患者甚至沒有癥狀,又或是癥狀不顯著,而CT不能對患者顱內外血管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檢測,極易造成誤診漏診等情況,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更無法判斷卒中風險和預后,而TCD可根據(jù)患者顱內外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阻力、血流頻譜形態(tài)等)來評估患者顱內外動脈是否狹窄、側支循環(huán)是否開放、盜血現(xiàn)象是否發(fā)生等情況。
綜上所述,TCD檢查對于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評估作用,TCD檢查結果如若顯示異常,患者預后情況不良者較多。且TCD檢查相對較為便捷,又能夠有效直接的反映出患者的真實情況,為臨床中的治療提供非常有效的幫助,所以臨床中應該對TCD檢查結果進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