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秀珍
(江蘇省江陰市利港中學,江蘇江陰 214400)
語文課堂要求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學情境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huán)境。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有機結合教和學、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認知和情感,來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認識過程。情景教學法對生動、形象和直觀的知識表現(xiàn)以及具體、深刻、豐富的實踐鍛煉較為重視,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學習新的知識,有助于學生感受學科知識的價值。尤其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鳴,有利于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出現(xiàn)“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使課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1]。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語文教師因受傳統(tǒng)觀念和教學體制影響,在教學中多重視基礎知識講解,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熏陶,很多教師將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當作培養(yǎng)學生語言分析能力、散文寫作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的途徑,沒有將精力放在學生情感領悟上,導致學生難以真正感悟現(xiàn)代散文中蘊含的情感。初中語文有不少表現(xiàn)親情友情的課文,最容易喚起學生心靈的感應,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其設身處地地感悟文本的情感,而且對寫作也大有益處,提高創(chuàng)設情境、精雕細琢刻畫人物的能力[2]。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焙玫膶耄谴蜷_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創(chuàng)造出各種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對應的情境,就能使學生的心理從上課一開始就定格于文本,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情境導入的方法很多,如音樂導入、誦讀導入、故事導入、多媒體畫面導入等。
(1)誦讀導入。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的一節(jié)課,是我縣徐老師執(zhí)教的《背影》。徐老師就是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導入新課,走近《背影》,走近朱自清父子,感受父子深情,為整堂課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2)音樂導入。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筆者用一段凄婉的音樂導入,一開始就定下了凄涼的基調,有助于學生感受游子孤寂的思鄉(xiāng)愁緒。
(3)引入游戲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在人文主義心理學看來,個人因素和動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情境要富有趣味,才可以強化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才可以讓課堂更為有趣和輕松,學生才會把情感障礙降低,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相對于枯燥的閱讀來說,中學生對游戲的方式較為喜愛,可以激發(fā)中學生的散文閱讀興趣,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不僅使學生“玩”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閱讀《春》這篇散文時,針對“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有幾處關鍵詞是值得細細揣摩的,如“偷偷地”“鉆”等詞語是用得非常精準的,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開展辯論賽游戲,讓學生分組辯論能否將“偷偷地”和“鉆”換成“悄悄地”和“長”。在學生辯論游戲結束后,再梳理學生答案,并進行引導、補充和點撥,讓學生深刻理解“偷偷地”“鉆”等詞語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春草在不經(jīng)意間悄然萌出的情景,表現(xiàn)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通過游戲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對文章閱讀的排斥心理,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在教學互動探究環(huán)節(jié)中,為了更好地品味語言、把握人物形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心理,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同時,在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被激發(fā),活動熱情高漲,就會把扮演的角色演得栩栩如生。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演模仿能力,而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加深了對文章中相關人、事、物的理解[3]。
例如,在閱讀敘事性散文《羚羊木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首先準備好道具羚羊木雕、糖盒、小藏刀等,分角色進行文章朗誦,設置場景一(1~16段)問木雕;場景二(17~23段)送木雕;場景三(24~38段)要木雕三個場景。學生在表演中通過對角色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的演繹,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我”——重情但天性軟弱;“我”的媽媽——態(tài)度強硬、固執(zhí)、嚴厲;“我”的爸爸——沉穩(wěn)、威嚴;“我”的奶奶——明理、有同情心但無能為力;萬芳——仗義、明理、重視友誼;萬芳的媽媽——沖動、脾氣暴躁。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角色扮演后,圍繞最后一句話“這能全怪我嗎”,把學生分成甲、乙兩方,展開辯論,有助于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
語文課堂離不開問題,教學任務的完成依靠一個個問題的探究,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才能走進文本。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學生只有有了疑問才會有探究的興趣,才能去發(fā)現(xiàn)、去探討、去創(chuàng)造。教師通過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創(chuàng)設問題的探究情境,才能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積極動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和研究,激發(fā)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和看法[4]。
合理有效的提問是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內(nèi)容的基石,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充分聯(lián)系課本內(nèi)容,以文章內(nèi)容為切入點,在適當時候設置有價值、難易適度的問題。設置一些生動有趣、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老山界》一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zhàn)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的用法,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zhàn)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了。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呢?”經(jīng)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對紅軍戰(zhàn)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就明白了,原來是為了完成任務趕時間。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考慮課堂的環(huán)境和氛圍,只有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宜的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氛圍中,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身臨其境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其閱讀能力和文字創(chuàng)作能力,使其在文學的天地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