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香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學文公分校,福建尤溪 365100)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時政熱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執(zhí)行階段適時引入時政熱點內容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嶄新活力,對學生學習思維形成重要的沖擊。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接軌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應用辯證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學生對社會、政治的認知基礎有限。因此,教師要注意掌控學情基礎,并適當引入時政熱點信息,促使學生將生活認知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對接,從而為自身的思想歷練創(chuàng)造條件。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青春的心弦》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則社會新聞《13歲學生早戀私奔 男孩父親上門提親被女孩家長捅死》,并給出觀看提示:“認真觀看新聞,你從這則新聞中獲得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這樣的悲劇是如何上演的?你對這樣的悲劇持什么看法?”學生隨后開始觀看新聞視頻,課堂氣氛也逐漸緊張起來。視頻結束后,學生都陷入了沉思,很多學生流露出了震驚的表情。有的學生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對異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千萬不能讓這種情感失控,因為青少年的思想并不成熟,還不能夠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對于這個悲劇的發(fā)生,兩個學生都有責任,家長也有責任。筆者也給出自己的見解:青春是人生最美麗的季節(jié),所以稱為花季、雨季,但面對青春的懵懂情懷,我們需要有正確地把握和調控,不然便會釀成人間悲劇。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的新聞信息無疑屬于時政內容,對“早戀”這一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集體討論,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靈觸動。
將時政熱點信息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觸。教師不僅要注意篩選時政熱點的內容,還需要找準投放時機。課堂導入階段、重點突破階段、課堂訓練階段都屬于比較適合的投放時機,教師要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隨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有意識地適時創(chuàng)設時政熱點信息的投放時機,以成功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思維,使其形成學習主動性[1]。
例如,在對《品出情感的韻味》這一課進行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內容,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視頻并加以引導:“當聽到國歌響起,看到國旗升起時,我們會想到什么呢?”筆者讓學生開始觀看視頻并展開熱議。為了讓學生對責任感、正義感、勝任感有更深刻的認知,筆者再次列舉了時政熱點事件:“2015年也門安全局勢惡化,戰(zhàn)火蔓延,六百多名中國公民受困也門。習近平總書記一聲令下,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即刻前往撤僑,三艘中國軍艦駛向也門亞丁灣……”學生聽了教師的講述后都顯得很興奮,并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教師利用時政熱點信息來調度學生的學習思維,其激發(fā)效果十分顯著。學生看到了祖國的強大都顯得特別自豪,這種情感的集中爆發(fā)正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效果。這也使得學生對升國旗、軍艦撤僑等時政信息有了一定的生活認知,接受得更為自然順利。
在應用時政熱點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有融合意識,對教材內容和時政內容進行多元聯系,促使學生利用生活認知展開學習感知,以提升學生的認知品質。在教法設計時,教師要注意展開深度教情和學情調查,以提升教學的契合度[2]。通過生動講述、文字展示、圖片視頻播放、案例分析等,都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課堂辯論、信息搜集、案例展示、數據分析、規(guī)劃圖表等都屬于重要的學法運用,它們都能為時政熱點信息的運用創(chuàng)造良機。
例如,在學習《共奏和諧樂章》的相關內容時,筆者為學生講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并要求學生搜集掌握相關事件,參與班級展示。在課堂展示時,很多學生都能夠列舉出一些生活方面的案例。有的學生講述了新近看到的新聞:2018年7月7日,二十三名驢友在寧陜的漫溝進山,不料全部與家人失聯。西安和安康兩地的警方接到了家屬求助時,距離二十三名驢友失聯已經達到十八個小時了。救援隊即刻進山搜尋,最終將二十三人安全地帶出了大山。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這二十三名驢友的行為是不恰當的,冒險進山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同時也浪費了公共資源,這當然是不和諧的行為。筆者隨即組織學生對這一新聞事件展開了相關討論,課堂上的互動頻繁。
教師發(fā)動學生展示時政熱點新聞可以為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契機。從學生的展示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對時事新聞有著特殊的興趣,再通過結合教材內容展開學習,其學習的感觸會更為深刻。
在對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訓練進行設計時,教師要注意將時政熱點信息進行適時、適度的融入,為學生提供思維接軌的機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展開訓練操作,以有效鞏固學生的體悟認知。教師可以令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結合時政信息說反思,利用熱點問題展開對比學習,并根據教學實際展開關聯性訓練設計。
例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時,筆者利用問題進行導讀,并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在課堂訓練設計時,筆者為學生列舉一則生活案例:有一對老夫妻,都已經八十多歲了,養(yǎng)育有五名子女,因為子女沒有盡到贍養(yǎng)義務,老夫妻將五名子女告上法庭,最終判決,五名子女補交一年的贍養(yǎng)費。這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生活案例,針對這個案例,筆者引導學生從法律角度思考子女應該如何履行贍養(yǎng)義務,老人應該如何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有的學生說:“百善孝為先,贍養(yǎng)老人是做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根本就不需要法律的介入。但生活中卻常常出現這樣的事情,真的很不應該?!币灿袑W生認為,老人一般不會隨便將子女告上法庭的,真是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才會這樣做。筆者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了仔細的點評,促使學生建立了完善的學習認知。
教師為學生列舉了生活案例中的典型時政內容,能夠將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地引入教材之中。訓練設計越具有典型性、針對性,課堂發(fā)動的效果就會越顯著。
初中學生雖然思想不夠成熟,但對時政熱點信息有著認知興趣。如果教師能夠針對教學內容適時地引入一些時政熱點信息,自然能夠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將時政熱點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讓學生關注社會時政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導,符合素質教育的訴求,因而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