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華
(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他們的周圍環(huán)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鄉(xiāng)土文化的美?!弊鳛榈靥幊青l(xiāng)接合部的我校,教育的對象很多來自農村,相比大城市的學生,雖然從美育環(huán)境來說,我們的學生很少有參觀名人畫展的機會,缺少高端的繪畫工具,但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我們的學生其實比城市里的學生幸運多了,因為我們身邊有廣闊的農田、流淌的小河,隨著一年四季的交替,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農田里那金黃色的麥稈、玉米、各種植物的種子、家養(yǎng)蠶繭禽畜等,所有這些都能成為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絕好的天然材料。如果讓這些新奇獨特的鄉(xiāng)土材料進入課堂,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更能提高學生愛農村、愛家鄉(xiāng)的情感[1]。因此,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對農副產品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究。
對于一些農副產品,學生可能僅僅是認識,具體包括哪些,怎樣分類的,它們是怎樣生長的等都沒有詳細的了解。于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海安農副產品調查統(tǒng)計表”,讓學生調查訪問、親自觀察,收集各種農副產品的資料或實物,再進行歸類、整理,完成調查統(tǒng)計工作。
現(xiàn)在的學生已經很少能到田間地頭去了,這次的調查讓他們有了真正走入農村的機會。有的直接蹲在小路邊觀察、記錄,有的來到菜市場、超市進行訪問調查,有的詢問家長或利用網絡進行查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我們家鄉(xiāng)的農副產品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在課上讓學生分組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了分類和總結,并向其他學生進行介紹,講述自己的調查成果和發(fā)生的趣事。通過交流,大家了解到農副產品不僅包括大米、豆類,還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yè)產品,分為糧食、經濟作物、竹木材、工業(yè)用油及漆膠、禽畜產品、蠶繭蠶絲、干鮮果、干鮮菜及調味品、藥材、土副產品、水產品等若干大類。每個大類又分若干小類,對各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大家都感嘆大自然的神奇,知道了這些農副產品的來之不易,不由自主地為我們勤勞的家鄉(xiāng)人民而驕傲,為我們家鄉(xiāng)豐富的物產而自豪!由于農副產品的種類太過繁多,這學期我們選擇了其中學生最熟悉的農作物作為我們的研究目標。
美術是一項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創(chuàng)造美的快感[2]。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把農作物這樣豐富的資源帶入美術課堂,以產生更為多元和更具價值的教學效果呢?我們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研討,決定將其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既不偏離課程,又能增強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獨特豐富的材料會讓學生表現(xiàn)的內容形式更多樣和生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綜合性和探索性。依據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重點設計了以下三個實踐課程:
三年級的點彩游戲課程是讓學生了解并嘗試運用點彩畫法作畫。在實踐中很多學生缺少耐心,而且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多數學生作業(yè)不能完成。工具也是影響作業(yè)的重要因素,其中水彩筆太細,而毛筆在使用過程中學生不能控制點的大小和節(jié)奏。怎么辦呢?在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有學生發(fā)現(xiàn)玉米粒也是一粒粒的,應該能夠表現(xiàn)出點彩的效果。
于是,學生直接動手試了起來,并且根據需要把玉米切成各種形狀,直接沾上各種顏料就開始作畫了!你看,學生手中的玉米印出的點可大可小,可密可疏!豐富的形狀組合也讓畫面出現(xiàn)了許多意外的驚喜。別樣的繪畫工具更是讓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空前高漲。不一會兒,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藝術品就誕生了!小小的玉米就把這一課中的操作難點順利解決了。
對點線面的認識一般是采用單色畫的表現(xiàn)形式,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本課第二課時的延伸課,用麥稈表現(xiàn)點線面。
課上讓學生觀察麥稈,教師提出問題:“長長的麥稈是線形,我們怎樣才能表現(xiàn)出點和面呢?”
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可以把麥稈彎一彎,讓直線變成曲線?!薄翱梢园邀湺捰眉舻都粢患簦兂稍S多點。”“許多麥稈組合在一起就是面?。 ?/p>
教師再次提問:“麥稈適合表現(xiàn)什么樣的主題呢?”引導學生用家鄉(xiāng)的材料表現(xiàn)家鄉(xiāng)的人和景,更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出更有濃郁鄉(xiāng)土特色的作品,讓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這次課上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如王嘉雯的《魚》、丁浩馳的《我家的橘子樹》。
藝術家桔多淇在《蔬菜博物館》系列中,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西方大師們的杰作,她把我們日常餐桌上的蔬菜、糧食,如白菜、大蔥、姜等這樣的農作物一并混合排列起來構成一幅幅蒙太奇式的世界名畫,如達·芬奇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學生被這樣的方式深深吸引,我們決定在《形形色色的人》一課中嘗試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
創(chuàng)作前,我們引導學生欣賞了桔多淇的《蔬菜博物館》。當新穎、別致的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他們被深深震撼了:蔬果和藝術,竟然可以這樣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世界名畫也不再是那么遙不可及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迫不及待地觀察自己的蔬果,不同方向擺弄,不同材料組合,很快就有了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
“老師,你看我這塊生姜像不像一位抽煙的老爺爺?!”
“你們看,我的大白菜加上胡蘿卜就是一位舞蹈家呢!”
……
學生用茄子拼出漂亮的帽子,洋蔥變成了俏皮的眼鏡……這時他們的眼睛閃亮了,因為在這樣的探究和實踐中,蔬果顛覆了他們以往平凡、廉價、不起眼的形象,搖身變成一幅幅充滿創(chuàng)意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使學生重新審視來自他們身邊田野中蔬果的價值,對身邊唾手可得的材料有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體會,激勵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留心觀察生活、表現(xiàn)身邊的美好事物。
農作物是我們農副產品進入美術課堂的初步研究和探索。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感受—探究—創(chuàng)作”,在充滿激情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迸發(fā)出諸多靈感的火花和獨特的想法,既經歷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又接受了美術技能的教育,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
我們的學生身上有泥土的芳香,心靈有自然化的靈氣,如果我們能經常立足大地,放眼自然,提煉適合我們學生的美術資源,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我們的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何瑾.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20):149.
[2] 雷亞斌.把鄉(xiāng)土藝術帶進農村學校美術課堂[J].教育,2017,(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