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山下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08)
小學數學教學包含豐富的活動內容,教師發(fā)動學生在經歷中積累數學經驗,已經成為現代數學教學的重要選擇。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注意捕捉探究視角,給出精準設計,以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精神。創(chuàng)優(yōu)自主學習環(huán)境,開展接軌生活數理認知,實施實踐操作活動,啟動數學反思活動,都能為學生實現探究性經驗、數學化經驗以及實踐性、生成性經驗積累,以成功塑造學生綜合數學素質。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將自主學習放在首位,說明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是學習主體,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是凸顯主體意識的重要實踐。數學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適宜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實踐過程,自然獲得豐富實踐認知。這些探究性經驗必將成為學生繼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設計時,需要給出針對性引導,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及學習方法,確保自主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例如,在教學北師大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更大的數》時,教師先展示一組數據:我國有13億人口,小學生就有2.2億;課本循環(huán)使用5年,就能節(jié)約5 280 000噸紙,也就是節(jié)約了3 000 000畝木材、5 280 000噸純凈水、6 335 000噸煤炭。然后教師給出教學發(fā)動:看這些數字,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對比我們曾經學習過的數字,你會有什么新發(fā)現呢?學生很快就展開了探究學習思考。有學生展示自己的發(fā)現:我們原來學習的都是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現在面對的數,要大得多,這該怎么讀呢?看過教材才發(fā)現,這萬位以上也是有規(guī)律的,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億位、十億位、百億位……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給出積極評價,肯定學生的探索發(fā)現,并引導學生繼續(xù)研究具體的案例。
教師給出一組數據,讓學生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自行探究。因為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自行探究活動搞得非常順暢,并獲得了新的學習發(fā)現,形成了認知積累。在這個操作過程中,學生主體意識得到有效彰顯。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認知接軌,這是教師最為明智的選擇。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大量數學信息,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設計一些適宜的探究活動,自然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認知接軌。因此,我們需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現象,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實現自然對接,將我們的生活進行“數學化”處理,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數理積累契機。
例如,在學習《平移和平行》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便引導學生展開生活聯(lián)想活動: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平移和平行現象,仔細閱讀相關內容,想一想,結合生活經驗,你能列舉哪些平移和平行現象呢?學生拿到任務后,自發(fā)展開小組討論。有學生說:生活中平移現象很多,車輛的移動、門窗的移動,還有推拉物體,都可以產生平移現象。也有學生說:生活中的平行現象也有不少,如汽車行駛留下的輪胎印,還有鐵軌也是平行的,我們教室的門窗、黑板、課桌、書本等,都有上下沿線,這些都屬于平行現象。
教師引導學生找生活中的平移平行現象,順利打開學生生活認知記憶,學生列舉的現象都比較符合學習要求。教師設計數學活動未必要借助什么形式和工具,讓學生展開互動討論,其操作效果也是不錯的。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一些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或者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實地測量、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案例分析等,通過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促使學生盡量掌握其中的數學認知,進而內化為數學經驗。小學生的直觀學習思維比較敏感,教師利用實踐活動展開教學,其適合度更高,操作效果也會更強[1]。
例如,在學習《神奇的計算工具》時,教師讓學生將計算器擺在桌上,先認識計算器的各種鍵,并進行計算操作。學生對計算器進行細致觀察,并隨意計算。教師給出計算題目:9×999、9×9999、9×99999、9×999999。學生開始用計算器進行操作,并給出新發(fā)現:積的個位都是1,積的最高位都是8,中間幾位數都是9,而且9的個數比第2個因數中的9的個數少一個。教師繼續(xù)給學生布設計算題目,學生操作計算器的興趣大增。為讓學生對計算器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讓學生自行找一些數字展開計算操作,并總結計算器操作方法。學生對計算器有特殊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起來。
教師讓學生用計算器展開實踐操作活動,并從實踐中總結規(guī)律,給學生帶來啟迪。學生在操控實踐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而有形。數學實踐活動形式很多,教師在具體設計時,需要根據學生學力基礎展開操作,以便提升學生的實踐感知能力。
數學認知以經驗形式呈現出來,要內化為學生的數學能力,還需要進行抽象性生成。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學習反思,通過分析、比對、驗證、歸納等數學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順利實現認知內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形成的認知大多屬于感性的,需要經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過程,整合經驗、優(yōu)化經驗、升級經驗,這是自然生成過程,需要教師給出更為科學的設計和發(fā)動。
數學訓練時,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展開多元反思活動。這對幫助學生實現認知內化有一定促進作用。如在學習《秋游》這節(jié)課時,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改商”操作。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給出計算問題設置:我們學校要組織一次秋游活動,四年級三班有41個學生,老師想給每個學生都買一頂紅色的帽子。超市里的紅色帽子有三種價格,分別是8元、9元、10元,而班費只有400元,請你算一下,可以買哪一種帽子呢?學生紛紛展開試商活動。有學生說:400元的班費,如果要買10元的帽子,則需要410元,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買9元的,只要369元,這樣就比較合適了。教師讓學生總結操作方法,給學生帶來反思提醒,確保課堂教學呈現理性化。
教師為學生設計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展開試商操作嘗試,并從操作中找到試商的規(guī)律,這無疑是比較理性的設計。學生對試商操作方法缺少主動探究,教師問題投放后,給學生提供了反思操作機會。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問題投放是比較及時的,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主動性。
捕捉多元探究視角,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對教學契機進行科學的篩選,對學生學習基礎展開成功調研,這樣才能提升教學設計的適合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經驗積累機會。數學學科特點決定了認知內化規(guī)律,需要學習者從具體活動實踐中形成多重積累,以達成由量變到質變的目的。
[1] 劉蕓芳.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與提升[J].數學教學通訊,2018,(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