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華
(廣東省廣州市南武中學,廣東廣州 510240)
為進一步證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影響巨大,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匯報總結,先來看一份來自廣州市某示范性高中高三(2)班的觀察報告。
學生家長進班級看晚修時在做什么?(觀察人:黃釗穎)
該校在高三階段,每天邀請一位學生家長于晚修時間入班陪伴學生自習。
他幾乎是握著手機進來的,搬了凳子坐在后面一直在玩手機,戴著耳機,頭幾乎沒有抬起過,對外界發(fā)生的一切不聞不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他幾乎沒拿過手機,偶爾會在班里巡視,看看同學們的做題情況,甚至偶爾指點一下,課間也會詢問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狀況,也會和自己的兒子交流。
除了必要的事務聯(lián)系,沒有拿出過手機,而是拿出了工作用的設計圖紙,握著鉛筆潛心研究,與大家一同埋頭做事。
到學??赐硇迯牟粠е悄苁謾C,只拿一個小靈通也沒有使用過,自己看書看報,從未影響到學生,和同學們相處和諧。
成績較差的學生的家長表現欠佳,在晚修期間的舉動較為隨意,入班僅僅是應付差事。晚修期間只顧自己玩手機、聽音頻,和同學沒有交流,缺乏責任心。
成績中等的學生的家長表現良好,主動與學生及自己的孩子交流,幾乎不拿手機,對學生沒有任何不良影響。
成績上等的學生的家長表現突出,在看晚修期間埋頭工作,研究設計圖紙,這種高度的工作熱情和勤勉進取的鉆研精神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令人肅然起敬。
成績拔尖的學生的家長表現在于嚴格、謹慎、細心,從不帶智能手機,自己看書看報,從不影響學生,努力為大家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自習環(huán)境。
總之,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家長在晚修坐班期間的表現優(yōu)劣呈正相關關系,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狀態(tài)與他們的家長也有太多的相同、相似、相通之處,可見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影響巨大[1]。
該校高三(2)班系理科實驗班,該報告是黃同學多次觀察記錄后而形成的文字。
很多時候,我們會對一些同學的表現極其滿意,贊賞不已,甚至在想:“這孩子怎么這樣出類拔萃呢?”也有不少時候,我們會對一些同學的行為極不理解,痛心不已,不禁感慨:“這孩子怎么竟然如此低劣不堪呢?”
當我們見到了這些學生的家長,幾句寒暄,簡短交流,略做溝通,便立馬有了明確的答案。父母的影子總是清晰地印在子女身上,孩子的一言一行多是家風熏陶漸染的外在呈現形式,父母有修養(yǎng),孩子往往有教養(yǎng),父母有遠見,孩子常常有追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決定因素,家庭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應該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和一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筆者曾經先后教過兄弟二人,哥哥劉育坤,弟弟劉育珅。哥哥2014年以理科全省第23名(市第2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弟弟2017年以文科全省第17名(市狀元)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兄弟二人時隔三年均以驕人的成績考入清華北大,一時傳為佳話。許多人問我,是不是這兄弟兩人智商奇高,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其實,劉氏兄弟的父母均是下崗職工,家庭條件很是一般,兄弟兩人的智商也非超群,考入高中時均在10名之外,但是他們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培養(yǎng)了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兩個孩子共同的特點是聽話、懂事、勤奮,待人熱情有禮貌,成績優(yōu)異而不脫離群眾,人緣極好。成績領先時追求更高目標,學習遇到困難時積極面對,勇敢跨越。每遇節(jié)假日,總是和家人一起懷著感恩之心分別向老師致謝祝福,直到現在,他們兄弟及其父母都與老師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這里也可以列舉幾個反面的例子。孩子考試作弊,被老師發(fā)現上報學校受到處理,家長不是批評教育孩子,而是到學校里大吵大叫,無理取鬧。孩子曠課在家,跟老師撒謊說身體有病,去醫(yī)院治療,老師打電話詢問家長,母親不據實說明,反而替孩子打掩護。學校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家長非但不予以配合,竟然給孩子買了多部手機,某所示范高中就出現過一個晚上收了同一名同學三部手機的鬧劇。還有的學生在作文里講出奶奶偏愛叔叔姑姑、伯伯不疼侄兒、社會漆黑一片等諸多自私、偏執(zhí)、冷酷、虛妄之語,著實堪憂。
父母孕育培養(yǎng)孩子,除了血脈相系,還有魂靈相繼,即人情、人性、人格的傳承。每一個兒童的身后都立著他的父母,父母笑,他也在笑;父母哭,他也在哭;父母向前走,他也向前走;父母朝后退,他也朝后退;父母在贊美,他也在贊美;父母在詛咒,他也在詛咒。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導,要引導兒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認識的堆積?!?又有人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薄皳u動”“推動”“召喚”突出的意味是“引導”,而非“決定”,明白了這一道理,就可以促使教育者要把教育的視角投向兒童的生長環(huán)境、投向其家庭和父母。如此,我們就清楚了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教育各自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之所在,從而更有效地實施學校教育,給孩子更真切的引導和幫助,便不會把兒童成長的全部責任一股腦兒地扛在自己的肩上,失之于簡單,頭撞南墻而不知變通。
在兒童成長的道路上,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但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了解并研究孩子的成長歷程,調動多方面的積極因素,為其發(fā)展營造一個更健康、更廣闊、更璀璨的環(huán)境或許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