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娟
(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金地自在城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任何成功的經驗都不是隨便得來的,在“有效互動”教學中存在諸多不同模式,筆者羅列以下幾種,與大家一起探討。
“互動”這一理念由來已久,從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和弟子的促膝座談,到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倡導的“教是為了不教”的觀點,都可以說是“互動”教學的先驅和探索[1]。正是有了這些可貴的經驗,才有了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在課堂中師生進行有效互動、共同成長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嚴厲、刻板的代名詞,這一角色正在進行蛻變,由“主導”變?yōu)椤耙龑А保瑥摹案吒咴谏稀弊兂善降鹊呐笥??!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促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的師生互動,尤其是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從而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互動式教學有四大優(yōu)點:發(fā)揮雙主動作用、體現(xiàn)雙主導效應、提高雙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雙影響水平。教師在設計合作教學時應該遵循這一規(guī)律,讓合作教學與有效互動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雙保險”。
在課堂上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教師提出師生一起學做音樂律動時,教室里馬上會出現(xiàn)異?!盁狒[”的景象——待音樂聲起,一部分學生開始一邊律動,一邊喧鬧嬉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節(jié)奏”中;一部分學生一直在相互推諉或感到害羞,不愿參與;還有一部分同學干脆去做別的他們認為盡興的事情……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師生缺乏對互動學習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缺乏互動學習的良好素養(yǎng)。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教師就很難做到收放自如了,勢必會影響到教學的順利進行,更為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帶來了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教師只有根據(jù)學生的特質,設計好互動的“度”,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所以為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連續(xù)性,在課堂上少出“意外”[2],有些教師會準備過于簡單的問題供學生回答,如“好不好呀?”“對不對呀?”經常充斥在我們的耳邊,過于簡單的問題雖然保證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連續(xù),但卻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受挫,課堂變得枯燥無味。
筆者認為,問題的選擇要經過精心設計,變得更加高效,要服務于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明確的目的性、指向性,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無價值的問答不僅會拖延上課時間,而且對教學沒有任何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通過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方式分別與不同學生進行互動,這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程的掌控。然而,由于學生眾多,互動的參與面必然受到限制,教師無法與所有的學生進行互動。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互動,某些學生由于不善于與人溝通或性格內向等原因,與教師互動時不愿主動參與。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fā)生,教師往往會選擇降低師生互動的質和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互動的簡單模式,認為一般交流就是互動,大大降低了互動效率。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力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傾訴交流的想法。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再適時加以引導,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以點帶面地交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起來,學生們就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教師和學生互為基礎,循序漸進,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學生也能在有效的互動中收獲更多知識,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去思維的?!痹诙嗝襟w手段流行的今天,許多教師也在“趕時髦”,影視、動畫、PPT等統(tǒng)統(tǒng)“上陣”,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多媒體儼然成了課堂的“主角”。然而,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應該為教學服務,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否則就會將學生的精力引向“歧途”,降低課堂效率,最終成為課堂“毒藥”。再高科技的電教手段也要立足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多媒體真正地為教學服務。
比如,在音樂童話《彼得與狼》的欣賞教學之前,筆者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角色的表情圖片,要求學生對照圖片聆聽音樂。逼真的音樂配上精彩的圖片,無須過多的多媒體內容,就能夠使學生們投入其中,仿佛真的看到了高興的鴨子、愉快的小鳥、狡猾的大黑貓、兇狠的大灰狼、聰明勇敢的彼得……
筆者在進行《櫻花》一課的教學時,便采用了讓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方式。筆者先播放音樂,讓學生模仿教師的舞蹈動作,引出本課主題——櫻花,通過一邊聆聽伴奏,一邊描繪櫻花,感受音樂的旋律,感受櫻花的美。隨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學唱《櫻花》,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織學生賞櫻花、贊櫻花、演櫻花。最后,筆者讓學生分組創(chuàng)編舞蹈,進行展示。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參與互動占據(jù)很大的課堂比例。帶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讓學生在舒適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時刻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感受音樂的樂趣。
我們都說“環(huán)境育人”,可見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要想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教師必須要在備好教材的前提下,精心準備。教師要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質,遵循音樂教學的客觀審美規(guī)律,合理地預設音樂教學情境,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課堂教學取得最優(yōu)化的成效,最大化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只有讓學生進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讓師生交互“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師生互動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促進的,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離開任何一方,都會變成“獨角戲”。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僅能使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進行自主學習,同樣教師也可以從活動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適時改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