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虎
(江蘇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受眾多元素的影響,群體性影響就是其中之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筆者深深感受到對于班級中自發(fā)形成的非正式群體,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功能,讓班集體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一旦采取打擊、拆散等武斷性措施,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益,嚴重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我國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領袖的魅力是無窮的。在班級的非正式群里,都會有一位大家公認的領袖人物,他們總是能通過自己的威信和氣質(zhì)來影響群體中的其他成員。班主任就需要充分認識到非正式群體里領袖人員的作用,善于發(fā)現(xiàn)并挖掘他們的優(yōu)點,給予其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激發(fā)他們健康向上的精神。
筆者班級中曾經(jīng)形成了一個以打鬧搞笑為主的非正式群體,在平時除了小打小鬧外,還時常在一些常識技能課中以破壞紀律、擾亂課堂為能事,這讓其他學生頭疼不已。如何正確引導這一類學生呢?班主任就將目標聚焦在領袖人物小濤身上。通過留心觀察發(fā)現(xiàn),雖然小濤也有破壞紀律的表現(xiàn),但他平時為人熱心、樂于助人,同時還擅長手工制作。為此,筆者決定先從小濤身上著手,一方面經(jīng)常在他人面前表揚小濤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也經(jīng)常展示小濤的手工作品,并勉勵他們將自己的搞笑能力運用在正規(guī)的渠道上,如六一兒童節(jié)班級自娛自樂的文藝表演上,或者是班隊課中提供展示的平臺,組織他們排練一些小品劇來宣傳保護環(huán)境、珍惜水資源等社會公德。
在這樣一系列的關注之后,小濤同學的轉(zhuǎn)變非常大,他在學習上更加認真,尤其在班級紀律上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很多教師都評價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在他的影響和感召下,這個群體的形式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事實證明,在非正式群體的轉(zhuǎn)換和引導中,并不需要以嚴厲批評為主要手段。正所謂“宜疏不宜堵”,筆者正是抓住了群體中的核心人物進行巧妙地引導和點撥,有效地將一個非正式群體從消極型轉(zhuǎn)化成了積極型。
由于這些非正式群體是自發(fā)形成,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這些群體中的學生在志向、經(jīng)歷和愛好等方面有著相同或者相似之處,彼此之間能相互包容、相互悅納,成員之間的情感非常深厚。因此,這些群體通常具有一定的內(nèi)聚力。一旦某一位成員遇到問題,其他成員都會積極幫助,這在很大程度上給班級管理帶來了正面能量,班主任需要充分運用這些資源,促進班級管理效益不斷發(fā)展。
筆者班級中有一位學生愛好繪畫,她喜歡運用畫筆對班級中發(fā)生的一些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或者寫在本子上給朋友看,課間總能看到一群學生圍在一起欣賞她的畫作,時而發(fā)出哈哈的笑聲。她所創(chuàng)作的《幸運學校里的“倒霉”班級》就曾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繪畫風,很多學生對此非常熱衷,還非常期待自己的出場。就這樣,一個小型的非正式群體就此形成。筆者并沒有一味制止他們,而是通過他們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及時了解班級的動態(tài),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室里圖書角的圖書借閱率有了明顯提升,學生的閱讀風氣也有了較大的轉(zhuǎn)變。學生之間不僅有著良好的互動聯(lián)系,同時還形成了相互閱讀、彼此交流的良好氛圍。
班級活動是每個學生學習和參與活動的核心載體。如果在一個非正式群體活動中能彰顯學生的獨特價值,這不僅是對其個人的肯定,同時也是對這個非正式群體的肯定,對班級管理和團隊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1]。
筆者班中的小池和小宇都特別熱愛舞蹈,即使在課間也會跳上一段學過的舞蹈,有時還充當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在班級中形成了一個以跳舞為核心的非正式團體,但由于缺少相應的關注,一直沒有展示和彰顯自己價值的平臺。在去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要舉辦“童星奧斯卡”頒獎活動,筆者就鼓勵他們參加這次學?;顒拥暮_x。一開始,他們還有所忌憚,有點不好意思,但在筆者的不斷鼓勵下,他們最終鼓起勇氣參加了海選,并選擇了跳新疆舞。筆者也積極配合他們,并與音樂教師聯(lián)系,給他們借舞蹈教室,邀請音樂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最終,他們的節(jié)目獲得了學校教師的一致好評,在海選中脫穎而出,成功登上了六一兒童節(jié)正式表演的舞臺??粗麄冊谖枧_上又蹦又跳的樣子,班級中的學生不斷為他們鼓掌、歡呼,既高興,又自豪。最終,他們的表現(xiàn)征服了在場所有人,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班主任要積極為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能有機會將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表現(xiàn)出來,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班主任要積極借助這些非正式群體的轉(zhuǎn)變,集聚并釋放正能量,不斷促進班級管理的高效益發(fā)展。
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和成長是一項漫長而巨大的體系性工程,不僅是學校和教師單方面的任務,社會、家長也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職責。如果將教育問題全部拋向?qū)W?;蛘呓處煟瑢W生所經(jīng)歷的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強化與家庭、與社會鏈接溝通的意識,在多方合力下,讓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筆者曾帶過一個班級,有五六個學生特別迷戀歌星林俊杰。經(jīng)常有家長向筆者訴苦:“老師?。∵@可怎么辦呢?將來到了中學如果還是這個樣子,那怎么得了???一旦有新歌就要買碟片,買了就不停地聽,作業(yè)也不寫,連家門都不出?!边€有的家長幾次說到,為了管這件事情,好多學生與家長都有了沖突和矛盾,從家長的埋怨中,筆者看到了他們內(nèi)心的焦慮和無奈。同時,筆者在班級中也發(fā)現(xiàn),只要有學生說不喜歡聽林俊杰的歌曲,她們就會在言行上排斥,甚至是抵觸這些同學,嚴重時還會有口角發(fā)生。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我們專門與家長進行了溝通,一方面,要求家長抓住家庭中的教育契機關注孩子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著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明星成功的背后其實也蘊藏著很多的努力和艱辛,了解每個偶像成長的歷程。在班級中,筆者還開展了“明星背后的故事”主題班會,讓學生們搜集大量關于明星成長的信息,了解他們成長的故事,洞察其成功背后的秘訣。在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雙重合力下,班級中的這些追星族有了質(zhì)的變化,雖然她們依然迷戀自己喜歡的明星,但也懂得了尊重其他人的選擇,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再只關注明星身上耀眼的光環(huán),能夠從明星身上獲取成長的資源,汲取明星身上散發(fā)出來的正能量,為自己生命成長尋找到了動力。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一門藝術,對班級中自發(fā)形成的非正式群體,我們不但要有準確的洞察與認知,還要針對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引領策略,在協(xié)調(diào)了各方面的力量資源下,讓這些非正式群體的轉(zhuǎn)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提升了班級整體的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