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坪
(江蘇省鹽城市王港小學,江蘇鹽城 224003)
閱讀是人通過瀏覽文字而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一種智力性活動,能使人認識世界、拓寬思維以及提升文學修養(yǎng)等。對小學生來說,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能培養(yǎng)其思維的靈活性,提升其對生活中事物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展開有策略的閱讀教學計劃,培養(yǎng)學生用獨特的眼光和縝密的思維去解析文章,并展開多樣式的訓練,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較差,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們所關注的事情也容易受別的事情影響,因此,在閱讀文章時不夠專心,思維容易被打亂。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持續(xù)、有趣的教學情景,來促使學生認真閱讀文章。教師在旁邊以趣味性的講解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首先,教師在上課時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技術、建模教學手段等,可結合教學內容和網絡資源利用多媒體設備以文字、圖片、符號和圖表等形式的視覺材料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使教學內容能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促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思考,使學生由內在的求知欲轉變?yōu)橥庠诘?、踴躍的學習狀態(tài)。其次,教師針對課本知識也要著重改善自身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活躍教學氣氛,依據教學內容大膽創(chuàng)新,可利用緊張和氣氛濃厚的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入文章意境。最后,為保證學生在上課時對文章產生興趣,教師在課上可依據文章大意提問趣味性的問題,并適當設置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如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初步解析等,對于見解和想法正確的學生要予以鼓勵和表揚,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并促使其他學生產生認真閱讀的興趣。只有調動學生閱讀文章的積極性,學生才會有意識地、用心地去閱讀,從而去體驗優(yōu)美文章的豐富情感[1]。
在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是閱讀和寫作的根基,是語言學的工具。而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僅僅體現(xiàn)在背誦和默寫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對基礎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訓練其閱讀技巧,并利用概述法、摘句法等多種方法訓練學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講授閱讀理解的基礎知識,如表達方法、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記敘順序以及描寫角度等,使學生對某類型文章的文本框架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師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在上課時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在閱讀文章時運用基礎知識。此外,教師在上課前也可把基礎知識進行分類,根據知識類型準備相關的教學材料,如時間、地點、人物和與之相匹配的小說等。然后在講課時引導學生在基礎知識和閱讀兩方面進行穿插式的學習,鍛煉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的學生對文章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
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教學時,由于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教師可讓學生先自行閱讀。在學生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后,教師可就文章中的某些句子讓學生討論其內在含義,并從環(huán)境、地點、工具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文章結構。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如通過烏鴉不斷地努力終于喝到了水,這里面既有堅持的意思,也有積少成多的含義,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寫作目的。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不僅能進一步發(fā)展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文學閱讀的學習效率[2]。
學生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技巧。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一些閱讀技巧,如怎樣能快速抓住文章中心思想、怎樣有效采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等。在上課時,教師要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間接或定期訓練學生記憶、理解、概括和抽象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如跳讀、默讀、瀏覽以及快速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等,也可通過多種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熟練程度。在課后,教師也可舉辦一些教學活動來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以文章取材、立意為主題的演講賽,三分鐘有結構的自我介紹,或者以某件事為主題的辯論賽等,在提升其對文章理解能力的同時,著重訓練學生的表述和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文章既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其和學生在心靈上的接觸,因此不同的學生可能與作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對文章的理解也不相同。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切忌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要以學生的思維方式去正確評價和引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使學生能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
由于小學生見識較少,閱讀的文章也不多,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能只注重質的提升,還必須有量的擴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通過在課內、課外的有效引導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陶冶他們的情操。首先,教師可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在上課時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由文體小說改編的精彩片段,通過其緊張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要注意不能告訴學生結果,以留下懸念。當學生興趣高昂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這些內容是來自某本書,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由于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其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智等特點,有選擇、有目的地給學生推薦一些能給其心靈啟示、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書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讀書價值觀。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介紹《三國演義故事》這本書時,教師可給學生播放趙子龍在長坂坡單騎救主的精彩片段,但是要把結尾剪去。在學生趣味盎然時,教師可將視頻關掉,然后就此片段展開一定的表述,并指出電視劇的不足之處,重點突出原著的精彩。在學生對趙子龍的英勇產生聯(lián)想和向往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這個故事片段是來自《三國演義》,考慮到學生文言文功底有限,教師可建議學生去讀“三國演義故事”,并具體給出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生通過大量閱讀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也使自己的思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閱讀既能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程度,也能發(fā)展其思維能力。為使小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可從閱讀興趣、閱讀技巧等方面充分發(fā)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要根據教學內容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策略,尋求課堂務實發(fā)展,并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措施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