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龍峰國際學校,浙江金華 322200)
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說,我們應該帶著寫的問題去教閱讀課。這句話闡述了小學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系,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需要我們樹立讀寫結合的教學意識,尋求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鏈接點,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實現讀寫相長。
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要求學生具有深厚的語文積累,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基本前提之一。語文教學中,我們以“積累”為鏈接點,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與素材,并在寫作學習中提升學生運用語文積累的能力,從而做到厚積薄發(fā)。
詞語與句子是文本最基本的組織,也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積累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立足于文本詞語與佳句,引導學生在品味詞語時感受詞語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如不同性質的詞語以及不同形式的詞語等,幫助學生完成詞語積累;句子的積累,同樣需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欣賞與仿寫等多樣化活動中,感受句子的妙處,并積累名言警句、優(yōu)美詩句等。
如《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在詞句積累環(huán)節(jié),我主要設計了如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詞語碰碰車。根據提供的范例,找出文中與該詞語屬于同類的詞語。例如,鮮艷的民族服裝,( )( )……
活動二:詞語手牽手。運用文本中你最喜歡的詞語,模仿文本句子寫一句話。例如,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由詞到句、由易到難,通過第一個活動,幫助學生積累修飾性詞語,并強化學生運用修飾語進行表達的意識;第二個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詞語造句的能力,在模仿文本佳句學習活動中,學生詞句得到有效積淀,運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選材范圍寬泛,涉及多個領域,它對擴展學生讀寫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幫助學生從多元化素材中得到滋養(yǎng),有效拓寬語文學習視野,并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積累。
在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圍繞“雨”這一寫作素材,我們可以開展相應的讀寫活動,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寫雨的詩句,并體會詩句中傳達出的詩人對雨的情感,這一活動,能促使學生調動閱讀積累,促進新舊知識融合;在課后練習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借鑒本文寫秋雨的方法,以春雨為對象寫一段話。通過借鑒秋雨寫作方法去寫春雨,使教學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文本,拓展了語文讀寫教學之境。
在文本寫作過程中,作者往往遵從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合適的寫作技法,從而傳達思想、表達情感、揭示理趣、再現風物等。這就需要我們基于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般特點,以“技法”為鏈接點,在閱讀教學中研習技法,在寫作中運用技法,從而在閱讀與寫作間架起橋梁,實現讀寫觸類旁通,以讀促寫、以寫哺讀。
小學生正處于語文學習的成長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研習為基本路徑,使學生通過文本研習,了解語文文本中常用的技法,并結合具體的文本語境,體悟不同技法的表達效果,從而使學生在研習中習得技法,為運用技法進行讀寫做好充分的積淀[1]。
例如,《去年的樹》一課,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在文本結構上采用對話的形式。童話對小學生而言,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題材,對話的形式又使文本情節(jié)得以較好的開展,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價值。鑒于本課寫作上的兩個特點,我先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通過想象、幻想與夸張等來塑造形象的手法,賦予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以生命,并通過人格化方法使它們富有人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感受童話在寫作上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結合童話大意的梳理,在與樹根、大門與小女孩等對話中,感受對話在推動童話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技法習得的目的在于運用,只有引導學生運用技法,才能讓學生在親歷體驗中深化對技法的理解,并在寫作活動中靈活運用技法開展學習,使各種寫作技法得以鞏固、活化,從而“反哺”閱讀學習,在讀寫結合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運用技法要基于文本生長點,充分利用文本載體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寫作技法訓練。
如《去年的樹》一課,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可以開展如下兩個練寫活動:(1)練寫一,我想對鳥兒說:我要學習你信守承諾、珍愛友誼。我想對樹說:___________ ;我想對伐木人說:___________ ……(2)練寫二,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試著走進鳥兒的內心世界,說說它在想些什么。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心想___________ ;唱完了歌,鳥兒又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心想____________ 。
在片段練寫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友誼”這一話題,嘗試寫一篇童話,并學習本文“對話”的形式。由片段到語篇,遵循了學生讀寫的一般規(guī)律,也實現了對文本技法的有效活化,使學生在文本引領下獨立走向寫作創(chuàng)造之路。
讀寫結合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基于小學生認知特點,立足語言運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讀寫活動的機會,搭建語言運用平臺,并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小學生生性好動,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豐富語文學習活動,給予學生充分活動的機會,從而在多樣化語文閱讀與寫作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自由的發(fā)展空間。
如《望天門山》一詩,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設計了一個學習回顧活動:充滿激情地吟誦李白的詩歌,并說說李白的詩歌給你怎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自主朗誦、小組賽讀、角色表演朗讀等,從而以讀促悟。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而且也將語文與繪畫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借助繪畫形式再現意境。
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基于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設計要強化目標意識,將讀寫能力生長目標有機滲透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設置讀寫能力生長點。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由《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幾篇課文組成。這一組課文對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學會閱讀寫景類文本以及學習寫景等能力具有引領作用。我們可以開展“走進”社區(qū)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社區(qū),細致觀察社區(qū)自然景物、建筑物與身邊的人等,用圖片、文字記錄下實踐活動中的所見、所感,最后以詩歌、文章的形式展示活動成果。通過活動,不僅促進了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總之,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而科學的結合方式則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確立閱讀與寫作結合的融合思維,構建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演繹讀寫相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