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現(xiàn)代性的橢圓結構
    ——“八二憲法”中的“建設者”述論

    2018-11-28 04:05:00王人博
    文史哲 2018年2期
    關鍵詞:建設者階級現(xiàn)代性

    王人博

    出現(xiàn)在“八二憲法”中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以下簡稱“建設者”)這一用語一般不會引起讀者或研究者太大的注意,“一晃而過”并不違反閱讀或研究的通行機制,因為憲法文本有太多更重要的內容需要關注,比方說權利與制度。然而,任何一個新的用語,其背后都可能蘊含著一種思想、觀念生成的大問題,而將它揭示出來則是闡釋者的任務和目的所在。本文先從憲法中的時間問題開始。

    一、憲法的時間意識

    “建設者”的出現(xiàn)與“八二憲法”的時間觀、時間意識密切相關?!艾F(xiàn)代時間意識”是被稱作“八二憲法”的一種標志,也是“建設者”存在的時間維度。

    中國的現(xiàn)代時間包括“革命時間”與“當下時間”。“革命時間”存有三個時間節(jié)點:其一,憲法序言所指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革命的意義既被賦予了中國“現(xiàn)代時間”的開始,也被看作是推進這一時間進程的恰當方式和路徑,而作為革命結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呈現(xiàn)的既是這一事件的完成時態(tài),也是革命時間的另一個開始。其二,1949年至1978年的中國歷史進程。這一時間段落通常被稱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然而,這一過程本身也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無產階級革命)的另一種敘事,“建設”是革命的存續(xù)方式。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這一歷史時段,革命符號替換了建設的指代,“抓革命,促生產”是其原則性標志,革命的旋轉成為達至社會主義目標的時間累積。其三,在八二憲法中,“革命”已經隱退在文本的幕后,但革命時間并不單純是與八二憲法相對峙的“過去”,而是不斷涌入當下,參與“現(xiàn)在”的塑造?!案锩鼤r間”與“當下時間”作為現(xiàn)行憲法的現(xiàn)代時間意識,既具有前后相繼的綿延特點,也呈現(xiàn)出一種并置狀態(tài),帶有時間的空間化(spacing of time)特征。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憲法序言第五自然段)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完全不同于“過去”的中國——是中國的“創(chuàng)世紀”,也是中國“現(xiàn)代時間”的真正開始。而革命既是“新”中國的鍛造者,也是現(xiàn)代時間的開啟者。憲法序言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內容*憲法序言第四自然段:“一九一九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边@一表述可被看作是現(xiàn)代時間的“過去時”。,匯成了“現(xiàn)代時間”的“過去”,其存在價值就是為“現(xiàn)代時間”的綻出所作的準備。革命終結了過去,又與過去相逢、匯合。“革命”確證了“過去”的意義,也把“過去”作為自己的“傳統(tǒng)”帶向未來。反過來講,沒有“現(xiàn)代時間”的綻出,“過去”就只是時間的流逝,并不帶有任何的歷史意義。這便是憲法“現(xiàn)代時間”中的“革命時間”。

    而作為“現(xiàn)代時間”的“當下時間”集中在序言第七自然段:“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边@被看作是八二憲法的“現(xiàn)代時間意識”的經典表述。作為現(xiàn)代化屬性規(guī)范者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性”是兩個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的概念?,F(xiàn)代性是比現(xiàn)代化更為晚出的一個概念,但二者指的都是同一個歷史過程,及這一過程中的人類的現(xiàn)代境遇問題。一般而言,現(xiàn)代化理論所關切的是現(xiàn)代化的起點、動力、標準問題,也可以抽象化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觀念”?,F(xiàn)代性理論所思考的重心是現(xiàn)代化的意義、價值和后果,帶有反思性特點。本文是在近似意義上使用這兩個概念,除非有意識地作出區(qū)分,便不再標注。,無論人們對之有多少歧見和爭議,指向一種特定的時間意識卻是共同的:“只有在一種特定的時間意識,即線性不可逆的、無法阻止的流逝的歷史性時間意識的框架中,現(xiàn)代性這個概念才能被構想出來。在一個不需要時間連續(xù)型歷史概念,并依據(jù)神話和重現(xiàn)模式來組織時間范疇的社會中,現(xiàn)代性作為一個概念將是毫無意義的?!?[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8頁。中國接受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化)也是以這種不可逆的、進步的歷史時間意識為前提的。當導源于西方世界的現(xiàn)代化隨著西方殖民的腳步不斷拓展、衍變?yōu)橐环N全球性的歷史進程時,中國也被迫地被納入了這一時間之中。在這種線性的帶有進步趨向的時間坐標上,中國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落后”?!奥浜蟆辈恢皇歉械奖葎e人差,而且是意識到自己與之處在不同的時間里。一個走在前面,而另一個還囿于后面的“過去”。在現(xiàn)代性的時間意識里,“過去”從時間的流逝狀態(tài)被賦型為“傳統(tǒng)”意義,既與“現(xiàn)代”斷裂、相隔,又可能成為進步的拖累。時間決定了一切:“東西文化的差異,其實不過是時間上的……是時間上的遲速,而非性質的差異?!?《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第14頁。因而,“趕超”就成為中國知識精英、政治精英持守的現(xiàn)代性觀念,并具有高度的意識形態(tài)化色彩。即是說,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無論中國的政治派別之間有多少紛爭,追求以“富強”概念為表征的現(xiàn)代化成了他們政治權力爭奪的高調合法性,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皬拇艘院?,所有要求改革與拯救社會的思想與運動,都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為自己的目標……孫中山先生有自己的獨特的現(xiàn)代化中國的生動想象——客觀而言,20世紀中國歷史的巨大的歷史紛爭,并不是要不要現(xiàn)代化之爭,而是現(xiàn)代化的構成、條件與實現(xiàn)方式之爭,是‘誰’的現(xiàn)代化之爭?!?胡傳勝:《現(xiàn)代化理論的三個視角》,《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作為現(xiàn)代中國“創(chuàng)世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的1954年,中國的政治家便清晰地、明確無誤地提出了國家現(xiàn)代化的要求和目標*周恩來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交通運輸業(yè)和現(xiàn)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達不到目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84頁),十年之后正式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二十年之后又重申“四個現(xiàn)代化”*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過去的科學基礎很差。我們要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工業(yè)現(xiàn)代化、國防現(xiàn)代化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xiàn)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18頁)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fā)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二步,全面實現(xiàn)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來經濟文選》,第652頁)在1975年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又重申了這一目標。。而首次出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表述的國家根本法,是1978年憲法。這是合乎中國歷史和政治邏輯的形式,一種現(xiàn)代革命理想與現(xiàn)代性欲求相并置的“復調結構”*1975年,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現(xiàn)代化敘事與黨的修憲報告以及隨后出現(xiàn)的憲法文本的革命敘事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前者內含了現(xiàn)代化“重申”的意義,而這種重申本身又隱喻了對革命極端修辭的稀釋;后者則是革命極端修辭的代表。這兩種敘事方式的并置,說明了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八二憲法”所表述的“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則是一種現(xiàn)代時間意識的明示和確證,“根本任務”既規(guī)定了“當下”,同時又指向了“當下”的意義。具體說來,“當下”并不是一個自然時間概念,而是隨身攜帶著由“革命”規(guī)定的現(xiàn)代時間意義,即“社會主義時間”?!吧鐣髁x”作為人類理想,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切分為兩個時間段落,一個“現(xiàn)在”的“初期階段”和一個“未來”的愿景?!艾F(xiàn)代化”之所以被作為中國的現(xiàn)代時間來把握,是因為它受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在”的規(guī)約?!艾F(xiàn)代化”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這個時間框架內被賦予了意義和價值。那又如何確證“初期階段”自身的正當性呢?這由兩方面提供保證,一方面,“初期階段”是中國革命所至的時間,由革命提供它存在的時間維度。漢語的“革命”一詞有兩個來源,一為中國古典所提供,如《周易》“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一為近代以來對英文“Revolution”(革命)的翻譯。通過翻譯,漢語的“革命”一詞便與英語的Revolution建立起了一種對等關系。然而,這種對等關系是虛置的,漢語革命詞語改寫了Revolution的意義,是Revolution在中國這一異域的意義再生*正如論者所言:“當概念從一種語言進入另一種語言時,意義與其說發(fā)生了‘轉型’,不如說在后者的地域性環(huán)境中得到了(再)創(chuàng)造。在這個意義上,翻譯已不是一種中性的、遠離政治及意識形態(tài)斗爭和利益沖突的行為。相反,它成了這類沖突的場所,在這里被譯語言不得不與譯體語言對面遭逢,為它們之間不可簡約之差別決一雌雄,這里有對權威的引用和對權威的挑戰(zhàn),對曖昧性的消解或對曖昧性的創(chuàng)造,直到新詞或新意義在譯體語言中出現(xiàn)?!币妱⒑蹋骸墩Z際書寫——現(xiàn)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5頁。。Revolution在英文中最基本的含義是“旋轉”,即把一種不正確的東西倒轉過來,具有“回復”的意思。1688年英國革命之所以被稱為“光榮革命”,通常被認為是沒有流血的革命。這只是其中的一義,更為根本的原因是,英王的行為被視作破壞了英國已形成的“合理狀態(tài)”,而革命就是回轉,回復到以前那種合理狀態(tài)中去。漢語的“革命”一詞則與其相反,帶有“創(chuàng)生”、“創(chuàng)造”的含義。正如“天地革命”才有了“四時”,湯武革命則是創(chuàng)造了新世界。中國的現(xiàn)代革命追求的是“新中國”,而不是回復到中國過去的任何一種既定狀態(tài)。革命連接著“新”,并通向“新”。正是因為中國現(xiàn)代革命創(chuàng)造“新”,從“無”到“有”,所以才有了社會主義的“現(xiàn)在”以及社會主義未來的許諾*關于漢語里的“革命”與“Revolution”的關系以及“革命”一詞的不同運用,參見陳建華:《“革命”的現(xiàn)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劉小楓:《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另一方面,作為“現(xiàn)在”的“初期階段”,它最終的意義是由“未來”(國家目標)決定的?!鞍盐覈ㄔO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則是未來(目標)為“現(xiàn)在”(“初期階段”)提供的規(guī)范意義。即是說,作為目標的未來是一個帶有合目的性的時間許諾,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就像一條矢量時間之河,一直流向未來,不可逆轉。雖然,這一進程中可能包含著反復、停頓、紊亂,但其方向始終是朝向未來的。在進步主義的現(xiàn)代時間鏈條上,因為有了“未來”的目的設定,歷史也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過去,未來成了透支的現(xiàn)在。因為時間的前后相繼,“現(xiàn)在”也就從一種漫無目的的游逛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變成了瞻前顧后,其存在的意義由未來確證和擔保。而憲法中的“建設者”作為一種時間維度的存在物,正處于這一進步主義時間坐標的“現(xiàn)在”位置上,其意義則是由“未來”(目標)給付和規(guī)訓。

    在“八二憲法”序言中,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是第八自然段。它夾在序言中間,缺少上下文語境,略顯突兀。然而,若再加細究又覺得這段文字另有意義:“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這里,雖然沒有出現(xiàn)“革命”二字,但“階級斗爭”作為兩種敵對力量的博弈,身在革命時間,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的產物。作為中國改革者的馬克思主義者曾意味深長地說過,“現(xiàn)在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是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頁。。這里的“第二次革命”不應被看作是有關改革的一種修辭,而是一種智性的判斷。這說明,作為“現(xiàn)代時間”的中國革命,在八二憲法中并沒有與“當下時間”完全斷裂,成為純粹的歷史存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便是中國改革設計者認識現(xiàn)在所需的過往實踐的統(tǒng)合。這里所體現(xiàn)的時間觀便是空間感的時間觀,革命歲月流動于當下,而當下的實踐又成為“革命記憶”涌入的閥口,“過去”與“現(xiàn)在”并非處在時間連續(xù)性中的一前一后,而是過去與當下兩種時間記憶的同位空間并置。這也說明,同為現(xiàn)代時間意識的革命與建設并非前后的決然二分,這是八二憲法一個醒目的標志。

    正是在革命時間與當下時間的并置中,“建設者”與工人階級(包括其他勞動者)相遇。后者帶著革命歲月的榮耀記憶進入到當下的“現(xiàn)代時間”,而“建設者”卻是當下時間的產物,它雖然也有自己的記憶,但它卻無法與工人階級分享。國家現(xiàn)代性既需要具有革命血統(tǒng)的工人階級保證它的社會主義性質,也需要“建設者”等其他社會階層對國家現(xiàn)代性的實際貢獻。他們彼此在現(xiàn)代時間相逢,相互打量,相互審視,又都從未來的許諾中尋取自己當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二、憲法規(guī)范的相鄰性

    “建設者”出現(xiàn)在“八二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作為憲法的一個新概念,它是于2004年通過憲法修改的程序被直接嵌入文本的句段之中的,處在本自然段的中間位置。對它的出現(xiàn),修憲者給予了一個權威性說明:

    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第一句明確規(guī)定,“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斷擴大。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新的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據(jù)此,憲法修正案(草案)在憲法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統(tǒng)一戰(zhàn)線包括的“勞動者”、“建設者”和兩種“愛國者”,一層比一層更廣泛,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在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新的社會階層。這樣修改,有利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王兆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說明》,《解放軍報》2004年3月9日。

    由上可知,它的出現(xiàn)涉及三個問題:一是憲法規(guī)范語境的開放性。因為憲法原有表述中有“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后面一句的表達在語境上已經向新的可能性敞開,而“建設者”恰好處在敞開的位置上。二是在社會實踐層面,“統(tǒng)一戰(zhàn)線”呈現(xiàn)擴大趨勢,而把“建設者”納入到這一政治框架之中是這一趨勢的重要特征。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其重要文獻中已經把在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新的社會階層”定義為“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作為黨領導制定(修改)的憲法,將其“轉譯”為憲法表述也是情理中的事情?!敖ㄔO者”由執(zhí)政黨發(fā)明,憲法刻錄,說明黨與憲法之間具有內在的傳接性?;蛘哒f,“建設者”能否被置于憲法規(guī)范的開放語境中,主要也是黨基于執(zhí)政的性質、地位以及其他因素所考慮的:“修改憲法,必須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于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王兆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說明》,《解放軍報》2004年3月9日。

    “建設者”作為社會的一種新興的現(xiàn)代性力量被憲法所標示,成為憲法的新主體,被看作具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這是黨所作出的判斷,而其原理和邏輯關系則蘊含在黨的不同文獻之中。也就是說,“建設者”并不是由憲法發(fā)明,而是來源于黨的政治文獻,一般認為是形成于2001年,由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講話中提出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而且,許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yè)、身份經常變動。這種變化還會繼續(xù)下去。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yè)做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而次年的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又進一步確立了這一概念:“在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求是》2002年第22期。而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對此的表述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憲法援用了這一名稱。

    這意味著黨對這一新型社會力量的認知也有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從“也是”,到“都是”,從“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的提出,中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的表述,最后定型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建設者”不僅與“特色社會主義”相聯(lián)系,而且也伴隨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始終。與之相對應,“建設者”也就從一個策略性表述上升為一個主體性概念。

    “建設者”既然來自于“新的社會階層”,那它主要也是從社會分層的意義上被定義的,而不是根據(jù)階級身份被創(chuàng)設出來的。但在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原則之下,它既獨立存在,又無法徹底斷絕與階級性的聯(lián)系。在憲法文本里,有關階級性的語言構成了它的“外語境”,而國家現(xiàn)代性功能和價值的表述是它的“內語境”。外語境始終作為它的制約、規(guī)訓的因素而存在,內語境則是它的支持性力量,起到證成其正當性的作用。

    那么,在此雙重語境之下,對于“建設者”,憲法是如何表述的呢?

    憲法序言第八自然段:“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

    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

    憲法第1條第1款、第2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憲法第6條第1款、第2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憲法第11條第1款、第2款: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jiān)督和管理。

    憲法第13條第1款、第2款: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憲法序言的第八自然段屬于修憲者所說的,“可改可不改的、可以通過憲法解釋予以明確的不改”*參見王兆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說明》,《解放軍報》2004年3月9日。的范疇?!半A級斗爭”這個提法在現(xiàn)行憲法中僅出現(xiàn)過一次,而且與整個憲法的基調和敘事風格形成了強烈對比。在憲法文本的整體語境下,這不應被看作是一種“強調”,而是“革命時間”有意識的存留,即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屬性的提示。很顯然,這個段落與“建設者”的存在沒有邏輯關系。然而,“剝削階級”、“階級斗爭”這樣的用語又能讓人產生某種聯(lián)想,會喚起對“建設者”的身份屬性的階級記憶。這是因為,憲法文本的句段之間是一種相鄰的并置空間,它們在文本語境中既互相區(qū)分,又相互纏繞,完全剝離了語境的理解是不存在的。

    憲法序言的第十自然段是“建設者”所處的位置。它顯然不同于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后者作為黨以及黨領導的國家所依靠的力量,既享有文本上的優(yōu)先性,也具有階級身份的優(yōu)越性。換言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成為“依靠的力量”,首先是因為他們的政治屬性,然后才是他們的職業(yè)屬性(勞動者),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核心角色。而“建設者”的身份是一種現(xiàn)代職業(yè)屬性的表達,在文本中受“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語境的限制和框定。

    憲法的第1條被中國憲法學者看作是中國國體的表達。工人階級是這個國家的領導者,工人與農民之間的聯(lián)盟關系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這是保證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條款。同時這也進一步確認了工人(包括知識分子)和農民的國家主體地位?!敖ㄔO者”只有在這個基本前提下才具有它自身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與之相聯(lián)系的經濟制度——公有制是保證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這實際上又從經濟制度層面進一步確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性質上的價值和地位。“建設者”只有在“公有制”這個根本原則之下——而不是公有制自身——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空間。

    與之相比較,憲法的第6條第2款、第11條、第13條的表達才是屬于“建設者”的“自我條款”。那些表述既是“建設者”得以成立的條件,也是對“建設者”存在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的憲法確認。

    “建設者”受制于憲法所構筑的“國體語境”(階級性),同時又獨立于這一語境,而與國家現(xiàn)代性聯(lián)系在一起。就“建設者”的來源而言,它所屬的“新的社會階層”本身既是國家現(xiàn)代性的伴生物,同時又是促進國家現(xiàn)代性實現(xiàn)的重要力量主體,“建設者”自身便是一個具有現(xiàn)代性的功能身份概念。

    三、階級與階層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執(zhí)政黨,在領導中國這樣一個相對落后的大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目標的過程中,遭遇了這樣一個問題:既要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性,又要保證現(xiàn)代性的社會主義性質。即是說,黨必須同時實現(xiàn)國家的兩個價值: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性。而其中所關涉的“建設者”概念,從根本上說來是國家現(xiàn)代性的產物。沒有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性的使命,就沒有“建設者”。在現(xiàn)代性目標被置頂?shù)那疤嵯?,“階層”概念的價值開始顯現(xiàn),知識分子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國家的現(xiàn)代化程度與生產力的高低密切相關,這是現(xiàn)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的論斷。如果說,科技是先進的生產力,那么,科技的主要承擔者就是工人階級隊伍里的知識分子??萍伎偸桥c腦力勞動聯(lián)系在一起,知識分子作為與工農相區(qū)別的社會階層,其價值也主要體現(xiàn)于此。“建設者”也一樣,從客觀方面講,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資本,而這兩者又都與“建設者”有關。

    相比因科技和資本方面的優(yōu)勢而與現(xiàn)代性的直接關聯(lián),“建設者”與社會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顯得間接而隱晦,需要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概念里悉心發(fā)掘。換句話來說,這種聯(lián)系植根于一個更深層的理論問題,即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性的關系。而這兩者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那里并沒有作為問題提出來。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現(xiàn)代性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意味著社會高度的現(xiàn)代性,意味著國家逐步地自行消解。而且,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在闡釋自己的學說時使用的是“共產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從19世紀中葉以后,馬克思、恩格斯才較少使用“共產主義”而更多地使用“社會主義”這個術語。

    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時,雖然也涉及到生產力的發(fā)展問題,但這主要是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社會要求,其理論的重心則是著力于社會主義這一制度類型的內在屬性和價值:

    “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的革命階級。其余的階級都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yè)本身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頁。

    “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專政,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生產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66頁。

    引證這些文字是為了說明這樣一個看法: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是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工業(yè)基礎上的,也只有這個基礎的存在,社會主義的不斷革命才能使人成為真正“自由的人”。現(xiàn)代性與社會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一體的,而且在物質形態(tài)上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具現(xiàn)代性。

    然而,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實踐,最終不是在西歐而是在大工業(yè)相對比較落后、資本主義發(fā)展并不充分的俄國取得了勝利。這個轉變是列寧主義誕生的前提條件。列寧所面對的俄國問題自然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歐洲視角”。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就轉變?yōu)檫@樣一個問題——在堅持社會主義內在屬性和價值的同時,如何實現(xiàn)國家的現(xiàn)代性:“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后,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zhèn)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須要把創(chuàng)造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制度的根本任務提到首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5頁。1920年,他又特別強調,必須“把全部注意力轉移到這種經濟建設上去”*《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81頁。?!叭绻覀儾荒芑謴臀覈慕洕悄┪覀兙吐湓诙覍磉€要落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后面,我們就會挨打?!?《列寧選集》第4卷,第384頁。后面這句話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倍感親切,相似的遭遇會產生類似的感情?!奥浜缶鸵ご颉钡慕陶d,更使得國人感同身受。

    這里的社會主義已不能當然地嵌入現(xiàn)代性,后者越來越凸顯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也不斷地下移,分別在亞洲、美洲諸如朝鮮、越南、老撾、古巴等貧窮落后的國家取得了勝利。如何把社會主義自身的內在屬性、價值與國家的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性協(xié)調起來,成了這些國家的難題。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性的“整體論”經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分成了社會主義(內在規(guī)定性)與(國家)現(xiàn)代性兩個部分。社會主義既為國家現(xiàn)代性提供手段和途徑,同時又是現(xiàn)代性價值的厘定者、規(guī)定者;而國家現(xiàn)代性則成了保證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貧窮不等于社會主義”是其集中表達。對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社會主義分成“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個既獨立又相聯(lián)系的部分。而有關社會主義與國家現(xiàn)代性的問題則集中在“初期階段”:“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fā)達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頁。“根據(jù)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fā)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信。”(《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4頁)這兩句話說得清清楚楚,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以“富強”為標志的國家現(xiàn)代性追求是主要目標,而社會主義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那么,社會主義的內在價值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共同富?!保骸肮餐赂?,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會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薄吧鐣髁x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4、373頁。國家的現(xiàn)代性追求不能扔棄社會主義的內在價值,這一點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反復強調,并對現(xiàn)實存在的,丟掉“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內在價值而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可能性提出了嚴厲警告:“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1頁。

    “建設者”與社會主義的聯(lián)系恰在于它對接上了“共同富?!边@一社會主義的內在規(guī)定性與核心價值。這一價值在法學意義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現(xiàn)代性基礎之上的“平等”,即全中國人民具有平等地分享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的權利。而如何把國家的現(xiàn)代性追求與社會主義平等價值協(xié)調起來,則是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踐的根本問題。一方面,為了確保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必須堅持國家的“工人階級領導”,這也是憲法規(guī)定的現(xiàn)行國體;另一方面,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又需要“建設者”這類角色,即聚合起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

    事實上,“工人階級”與“建設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表達。前者屬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范疇;后者與現(xiàn)代性理論相關,只能在社會分層理論中被發(fā)明出來。為了把“建設者”與工人階級建立起理論聯(lián)系,先把工人階級抽象化而加以懸置,然后再把它拆分為若干階層,這樣一來,“建設者”就不是與工人階級而是與工人階級“內部階層”發(fā)生邏輯聯(lián)系。這是國內學界對此問題處理的通行方式*參見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李強:《社會分層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論文可參見閔鋒:《工人階級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劉繼興:《當前我國工人基本狀況的分析與思考》,《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1期;仇立平、顧輝:《社會結構與階級的生產結構與分層研究的階級轉向》,《社會》2007年第2期。。

    中文的“階級”和“階層”,是來自于英語“Class”和“Stratum”的翻譯。在社會理論中,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視角和進路?!皣栏駚碚f,階級指的是具有類別特征的社會群體,而階層指的是具有等級差距的社會群體?!?李春玲、呂鵬:《社會分層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1頁。前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特征,它強調的是所有權關系以及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對權力結構的影響;后者是馬克斯·韋伯的分析路徑,它所堅持的是所有權關系之外的因素對社會分層的影響,其理論意圖是解構階級概念的分析功能。國內學界普遍是在承認馬克思意義上的工人階級這一概念的同時,又運用韋伯的理論把工人階級進行階層化處理,使“建設者”成為一個與工人(階級)相并置的社會階層。階層視角接替了階級分析:“20多年來,我國大多數(shù)社會分層研究是以市場經濟的假定為取向的。這類研究的最鮮明的特點是以職業(yè)為社會分層標準,或者以韋伯的權力、財富、聲望等,從多元的角度(這種多元有時還把職業(yè)、群體、收入混在一起)研究中國的分層。”*仇立平:《回到馬克思:對中國社會分層研究的反思》,《社會》2006年第4期。

    雖然,韋伯的社會理論使用的仍是階級概念,但是它通過重新定義,使“階級”成為一個與馬克思的定義完全不同的分析范疇,以建構自己的社會理論。“建設者”概念和理論上的安排基本是循著韋伯的思路:

    “階級”在這里不是確定的意義上的共同體,而僅僅是某一種共同行為的可能的(和經常的)基礎。在下述情況下,我們想說是一個階級:1.對于為數(shù)眾多的人來說,某一種特殊的構成原因的生存機會的因素是共同的;2.只要這種因素僅僅通過經濟的貨物占有利益和獲取利益來表現(xiàn);3.即它是在(商品和勞務)市場的條件下表現(xiàn)的(階級狀況)。*[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下卷,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47頁。

    韋伯的階級(階層)概念所依托的是“市場處境”,而不是市場背后的所有權關系和由這種關系決定的權力結構。這就把根植于所有權關系對立基礎上的階級沖突,轉化為“市場處境”下資本、技術和勞務轉移或交換的和平機會,并通過市場機制確定市場場域里的每一個人的地位和生活機遇。人在市場里的處境就是他的階級地位。階級就是那些市場處境相同的群體。這樣一來,馬克思關于階級沖突的階級概念就變成了(因為市場處境不同)若干個不同階層的分層理論。馬克斯·韋伯的這一運思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給那些為不同社會群體尋找理論出路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據(jù)?!敖ㄔO者”恰好成了“韋伯理論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huán)扣。“建設者”是資本或技術的擁有者,在“市場處境”里,是那些具有相同境遇和經濟利益的人。工人階級則以不同階層的“勞動者”身份與“建設者”一道出現(xiàn)在市場里,一方出售他的勞動力,另一方則依賴于他的資本或技術。他們之間的不同就是包含在市場交換中明確的經濟利益的差異?!敖ㄔO者”也就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中國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需要工人階級,無論現(xiàn)代化在它身上有多少希求,“階級”卻是工人階級概念得以成立的唯一理論基礎?!半A級”被解構,工人階級也就散失了。馬克思是階級理論的大師。他一以貫之地堅持把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生產關系)作為階級劃分的標準。這在他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有清晰的表述*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中增加了這樣一個注釋:“資產階級是指占有社會生產資料并使用雇傭勞動的現(xiàn)代資本家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xiàn)代雇傭工人階級?!?。然而,馬克思本人并沒有給“階級”下過定義。下定義的是列寧。在列寧的定義里,生產資料和勞動的占有關系仍被看作是階級概念的核心要素*“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頁)。這是馬克思階級理論第一次被定義化。隨著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也被公有制所取代。然而,列寧以后的馬克思主義者并沒有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生產資料已經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仍堅持把“生產資料與勞動的占有關系”作為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否合理?階級概念是否還需加入其他要素?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國家(包括列寧的蘇聯(lián)在內)實行的并非馬克思意義上的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而是“國家集體所有制”。在實踐中,這種所有制實際上又是以“單位公有制”的形式運行著。國家或集體所有制的企事業(yè)單位被劃分為若干個不同行業(yè)、規(guī)模、效益的部門,作為該部門的管理者與一般工人(職工)之間,無論在權力的行使或是利益的分配上都具有極大差異性,而各個部門的“領導干部”是該部門權力和利益事實上的支配者;公有制下的各類部門由于所處的國家地位不同,受國家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工人(職工)之間的權力和利益也就存在很大差別。這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否能夠確保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公共權力必然具有公共性質?馬克思意義上的“權力異化”現(xiàn)象是否存在?經濟基礎能夠說明權力的性質,但它無法保證權力都能像它的性質那樣運作。在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語境中,作為每一個個體包括工人在內,他不僅與公有制相聯(lián)系,而且也處在各類權力的關系中。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概念除了謹記馬克思的教誨之外,是否還應在公有制基礎之上增加屬于上層建筑性質的“權力”這一要素?在現(xiàn)代社會,權力已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它成了比財產、財富更具力量的一種資源。財產、財富未必能直接轉化為權力,而權力可以組織財產和財富。權力既能干預經濟的運行,也能支配人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說,財產和財富只是權力的存在形式而已?!半A級的基礎是與地位有關的權力差異,即與權力預期值有關的社會功能結構。……個人由于發(fā)揮了與權力有關的社會功能而成為一個階級的成員……他屬于某個階級是因為他在一個社會組織中占有某種地位,也就是說,階級的身份來自對社會功能所承擔的責任?!?R.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9), 148149.只要權力存在,就必然有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的區(qū)分。階級概念加入了“權力”這一維度,其自身自然會更加豐滿,其解釋力也會更強:“階級必須從權力這個方面理解而不是從收入、財富或者生活習慣,盡管按照后面這些標準都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階級。因為如果從一開始把階級理解為一種權力的話就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動態(tài)的關系而不是靜態(tài)特征的集合。而把階級看作一個權力問題的同時也可以把階級、種族和性別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如果靜態(tài)地看待階級的話,就可能把它與種族、性別分離開來了?!?丁曉欽:《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12期。

    要理解工人階級在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中的地位,重要的不是探討它“應該如何”,而是它“實際如何”。只有進一步理解階級概念,才能揭示出現(xiàn)實社會中的工人階級的實際狀況,卸掉加諸于它身上那些過多的政治寄寓和理論負載,還它一個清白。

    而作為階層概念的“建設者”,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階級身份而不單純從國家現(xiàn)代性的功能方面靠近社會主義。

    四、政治身份

    當下的中國,一方面要不斷向現(xiàn)代化邁進,一方面又要堅守國家的社會主義價值。這兩者之間有重合的一面,也有各自不同的面向。固然說,“貧窮不等于社會主義”,而“富裕也不等于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與國家的現(xiàn)代性始終是國家所追求的雙重目標,“建設者”概念恰好處在這個雙重的坐標軸上,在“革命時間”與“當下時間”的交叉點上。就其現(xiàn)代的功能身份而言,“建設者”是通過現(xiàn)代性的分層理論而被確證,即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而獲得正當身份的。然而,只有這樣一種身份遠遠不夠,因為這并不能確保它在社會主義框架下,同樣正當與合法。一句話,它還需具有一種與“社會主義”相匹配的政治身份。這個身份被定義為黨(擴大了)的“群眾基礎”,“群眾基礎”即是它的政治身份。

    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取得勝利的革命政黨轉變?yōu)轭I導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執(zhí)政黨,這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方式提出了挑戰(zhàn)。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它必須堅持其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把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作為自己依靠的力量。若舍棄了他們,漠視他們的意志和利益,黨和國家的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作為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性的領導者,黨不能不注意到社會的變化,特別是除工、農、知識分子之外對“現(xiàn)代性”本身具有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的“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xiàn),黨必須擴大和增強自己的執(zhí)政基礎。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下,能夠增強執(zhí)政黨執(zhí)政能力的因素通常被表述為“群眾基礎”,而“建設者”就是被涵括在這個基礎之內的。工人階級分享了執(zhí)政黨的階級優(yōu)勢,成為其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建設者”分享的是在國家現(xiàn)代性目標中的功能特性,成為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的一部分。而這一政治身份的獲得要在“革命時間”里尋找依據(jù),即一種有別于其現(xiàn)代功能身份論證路向的、與執(zhí)政黨的革命性質相一致的政治確證。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建設者”是從社會分層理論被推導出來的;而作為“群眾基礎”,它則是階級理論視角下的產物。群眾基礎的“面”要大于“階級基礎”,表達的是執(zhí)政黨的社會影響力。只不過是,即便作為社會階層的工人與“建設者”都構成執(zhí)政黨的群眾基礎,其重要性及表現(xiàn)方式也是不同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黨的群眾基礎的基本面,而“建設者”則屬于“擴大”的部分。要弄清“建設者”的這種復雜身份,關鍵在于“群眾”這個概念。

    “群眾”作為一個描述性詞語,并不是現(xiàn)代才有,中國古時就已存在,如,“知者未得治,則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荀子·富國》)“是故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荀子·勸學》)又如,“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史記·禮書》)這里的“群眾”泛指“許多人”或“眾人”,并不特別指向“集聚”這一含義,更不具有任何的政治意味。而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無論從使用的頻率,還是重要性上,“群眾”一詞都無法與“民”這個帶有強烈政治意向的詞語相提并論。

    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群眾”概念既是對西方思想理論中的“Crowd”(英語)、“Foule”(法語)、“Massen”(德語)的翻譯,也是對西方“群眾理論”的改寫。西方政治學中的群眾理論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它主要指向的是不特定的群體聚合,關注個體于其中的心理、行為,以及該群體對參與其中的個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而不論這一聚合起來的群體的身份或等級:“群體并不是與平民、公眾、窮人、無知者、無產者或烏合之眾同義的,也不是與社會精英或貴族相對的?!?[法]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許列民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9頁。群眾是為了行為的目的而聚集成的群體,這與中國現(xiàn)代的“群眾”概念著力于其階級地位和身份具有根本性的差異。其二,西方的思想者、研究者,從柏克、托克維爾、泰納、勒龐、塔德、弗洛伊德到奧爾特加、卡內提、莫斯科維奇等人,都著重從負面描述群眾的特征*“第一,獨立的人格喪失,‘群眾人’變成了沒有臉孔的無名氏。‘有意識的個性被群體無意識的人格所淹沒’,完全受無意識的因素的控制,并且服從于一種‘獨特的集體邏輯’(參見[法]古斯塔夫·勒龐:《革命心理學》,劉訓練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6頁)。第二,其心理和行為具有非理性、情緒化的特征。他們易受傳染和暗示的影響,判斷能力低下,目光短淺,盲從,輕信,對事物過于敏感,易沖動。第三,既具有革命、破壞性,又容易追隨領袖和屈從于權威。容易受到‘群眾領袖’的煽動、利用、操縱和奴役。第四,就道德水平而言,其犯罪傾向和自我犧牲的英雄主義兩個方面超過個人。”見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社會特性實現(xiàn)了對西方群眾理論的中國化再造?!霸僭臁敝饕菄@無產階級政黨自身的性質、事業(yè)、使命而進行的。即是說,中國共產黨在保持自身性質的前提下,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事業(yè),必須審慎地思考和判斷它與中國各種力量、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分清自己要達到的目標,依靠的對象,并把這些不同的對象納入到與自身(身份、事業(yè)、目標)的關系范疇加以權衡。“群眾”這一概念就是在這種關系中被改寫和確定的。

    “群眾”是一個關系概念,其地位、價值只有被置于與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中才能被識別。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在黨的事業(yè)和使命中發(fā)揮正面作用或潛在地發(fā)揮正面作用的群體就被稱為“群眾”。這樣一來,“群眾”就從一個沒有姓氏的無名者轉變?yōu)樵邳h的事業(yè)和使命中具有正當身份的成員?!叭嗣袢罕姟笔瞧浣y(tǒng)一的姓氏。

    被改寫的“群眾”概念還體現(xiàn)在黨與群眾之間的各自角色身份的不同。黨作為“先鋒隊”,始終處在主導者的地位,“群眾”則是被主導的角色。黨根據(jù)自身的性質和使命以及與此關系的遠近而將“群眾”進行分類,區(qū)分出“依靠的對象”和“團結的對象”,其中又可以具體分為三類:作為尊重、信任和依靠的對象;作為組織動員的對象;作為關心、服務的對象:

    上述三類行為必須在以下幾組關系中才能理解,即黨與群眾、政府與群眾、領導(領袖)與群眾。這幾組關系的前項是上述三組行為的主體,他們是主動者,作為后項的群眾是行為的客體,是受動者。在這幾種關系中,已經暗含著“上—下”關系,“中心—外圍”關系或“核心—邊緣”關系。這種關系構成對群眾的基本政治定位,即在現(xiàn)實政治關系中,他們是處于下位者,上位者雖然能夠信任和依靠他們,但他們的關系并不平等。*叢日云:《當代中國政治語境中的“群眾”概念分析》,《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作為先鋒隊的黨,在處理它與群眾關系時所堅持的根本原則是“群眾路線”。而這一路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動員”,即把包括“建設者”在內的群眾吸引到黨的事業(yè)上來?!皠訂T”是個復雜的概念,蘊含了領導者與群眾之間的互動。對領導者而言,動員包含著“說服”,沒有說服就談不上動員;對群眾而言,接受說服是動員成功的標志。說服能否奏效取決于兩個因素:溝通的實際效果和接受說服的基礎。前者依賴于領導者向群眾傳送的信息與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的密切程度;后者意味著,使群眾意識到黨的事業(yè)與他們的利益之間的一致性是群眾接受說服的基礎,這一點對“建設者”尤為重要。動員的最終目的是群眾的積極參與,而實際中也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群眾的自發(fā)性與領導者的計劃相沖突。被動員起來的群眾未必都能被有計劃地控制在領導者的意圖之內。解決此類問題依靠領導者與群眾不斷地交換意見,并最終達成一致。這要求“群眾路線”具有既能把黨與群眾粘合在一起,又能把黨(領導者)與群眾區(qū)別開來的復雜機制*“群眾路線”的基礎是相信群眾,群眾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則有賴于領導者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政治藝術。黨的領導者如若不能準確地掌握群眾的心理訴求和實際需要,就不會贏得群眾的信賴和尊重,所謂的群眾路線也就成了一種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黨的領導者應該是群眾工作的專家,善于從經驗中進行概括,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去實施某個概念或理念。“群眾路線”不是來自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某些概念和教條,而是植根于黨的領導者手邊的實際工作?!罢{查研究”作為一種實踐方式,其標準是有效性,它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最佳途徑。群眾并非是全為自己利益盤算的盲眾,但利益需求的滿足卻是某種覺悟生成的媒介?!盀槿罕娭\利益”不僅僅是黨的領導者的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且也是確保黨的事業(yè)和使命順利完成的真正基礎。無論黨的領導者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如何親密,黨的領導者的利益并不等同于群眾自身的利益。對群眾而言,維護自身的利益是他們獻身于黨的事業(yè)的一個必要條件。毫無疑問,“調查研究”是準確掌握利益差異性的恰當途徑,也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的主要實踐方式。相反,“脫離群眾”則意味著對這一原則的背離。關于這一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有一個經典表述:“凡是正確的領導,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69頁)“群眾路線”不是從書頁中來,而是一種實踐的產物。它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經驗。而經驗隨著不斷積累則成了運用于指導實踐的政治范式,當這一范式被不斷地強化、應用,最后就變成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標準。任何“經驗”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當下”與未來的發(fā)展不可能與“過去”形成經驗的環(huán)境、條件完全一致。經驗是某種模型,模型再完美也無法窮盡現(xiàn)實與未來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所帶來的復雜性,“經驗失效”是經驗局限性的集中反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經驗失效”有深入的思考,對已經變化的環(huán)境與條件十分警覺,《實踐論》是對這一問題所作的理論闡釋,是對從教條主義泥坑里爬出來后又墜入狹隘的經驗主義陷阱的思想預防。盡管如此,“群眾路線”作為一種從實踐得來的經驗,然后又上升為一種理論指導范型的實踐性思想還是值得深入研討的。構成這個理論范型的有三個主要元素:領袖、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群眾。從領袖的角度來講,要保證向他的各級下屬下達正確指令或命令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親自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意見,然后再把這些意見集中起來進行系統(tǒng)化的工作進而轉化為一項指示或是命令。這是一件復雜的工作,若要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緣廣袤的國家里進行各種調研,那可能意味著調研者一天都無法回到他的辦公室。還有一種策略就是,領袖要求他的各級干部(下屬)像他那樣在自己的所轄范圍內走到群眾中去,然后再把實踐中取得的信息和材料進行“集中”形成政策。但這也存在一個問題:領袖本人實際上并不能保證他的每一個下級都能像他那樣認真地調研,從而保證信息與材料的可靠性。從各級干部來講,他們扮演的角色更為復雜,一方面要執(zhí)行“上面”的指示和命令,因為他們是“下屬”;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扮演一個“總指揮”的角色,根據(jù)自己所轄范圍的條件靈活地調整已下達的指示或命令。這是一個容易引起含混或模糊不清的領域:如果指示與命令執(zhí)行得不如人意,很難判斷是指示或命令出了差錯,還是因為下級對這些指示或命令進行了不適當?shù)摹罢{整”,或是因為群眾工作的懈怠。更為關鍵的是,盡管最高領導人對他的各級干部時常進行“群眾路線”教育,但他無法從根本上保證每一個干部像教育的那樣去做。當這些掌握了各級領導權力的干部們有了權力和資源,人就容易變得官僚、享樂?!俺钥唷辈⒉皇敲恳桓刹慷寄軇偃蔚穆殬I(yè)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須被強調,作為領袖不管他多么偉大,都難免會有主觀上的弱點,判斷也會出錯,客觀的信息也不一定都準確。當領袖下達了一個不正確的指令時,并不排除各級領導干部會有人主動進行“調整”,但要讓每一個干部都能如此選擇,既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因為他們是“下屬”,在“忠誠”與“正直”之間非要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正直。相反,對于那些喜歡偷懶的干部們來講,他們不但不會去“調整”,而且還會從“實際”方面中去迎合這種錯誤。“大躍進”中的“浮夸風”就屬于這種情形。當“群眾路線”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標準去要求它的每一個干部的時候,也難以避免那些喜歡?;?、走過場的干部搔首弄姿的“擺拍”,挽褲腳、握個手、抱抱娃則成了他們的標準姿勢。。

    “群眾路線”既是黨與群眾關系的構造模型,也是黨處理與群眾關系的指導原則。而群眾與黨的關系的遠近以及在黨的事業(yè)中的價值大小是與其所處的地位相聯(lián)系的。這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根據(jù)階級的歸屬不同,“群眾”分別從政治意義上被定義,如“積極群眾”、“一般群眾”?!敖ㄔO者”作為黨所團結的對象與作為“依靠對象”的工農相比,應當屬于后者;而在社會分層的意義上,“建設者”可能又比工農階層實際占有更多的社會和組織資源,其真實價值又不能被“一般群眾”這一政治身份所涵攝。也就是說,在黨與群眾的關系中,不同群眾之間的地位和價值并不是恒常的,而是變動的。固然說,作為“新的社會階層”的“建設者”是黨團結的對象,但這也只是就其政治身份歸屬而言。在現(xiàn)實層面,他們要成為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還應經過必要的政治中介,即經過黨的教育、示范等一系列的轉換機制才能完成。這就需要一個與精神、意識、心靈有關的“覺悟”概念的介入?!坝X悟”直接參與了群眾意義的塑造,也是群眾類型、作用大小等相互轉換的心理和意識機制。覺悟變了,群眾與黨的關系的遠近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是黨的群眾理論中的一個關鍵部分。

    歷史上,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曾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相區(qū)別的分水嶺。而現(xiàn)在,隨著現(xiàn)代化成為黨和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黨把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以及“最廣大人民”這些國家現(xiàn)代性的因素與自身的執(zhí)政黨地位聯(lián)系了起來。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參見《中國共產黨章程》(2012年版)“總綱”第一自然段?!巴瑫r”二字在這里不單指向了“時間上的并置”,而且也意指了“意義上的并置”。換言之,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并不是由“工人階級先鋒隊”身份屬性決定的,而是一種平行意義上的雙重身份,即階級屬性與功能屬性的共存。就功能性而言,“中國人民”無疑是比“工人階級”要廣泛得多的概念,它幾乎涵括了中國現(xiàn)代社會所有的社會階層,當然“建設者”也身在其中?!爸腥A民族”則是就中國人民的族群身份而言的,它意指的是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無論“建設者”來自于哪個民族,它首先是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而出現(xiàn)的?!敖ㄔO者”既包含在“中國人民”之中,也與“中華民族”的族群身份相重疊。在先進生產力的旗幟下,“建設者”便是這一生產力主要承擔者的一部分,在這方面,“新的社會階層”,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這類“建設者”比普通工人、農民更有優(yōu)勢;在傳統(tǒng)表述中,黨所指稱的“廣大人民”通常是指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現(xiàn)在所表述的“最廣大人民”,顯然是包括了上述三者之外的其他社會階層。這個“最”字便是“建設者”正當性的空間,它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事業(yè)主體的一部分被納入“人民”的范疇、成為黨的“群眾基礎”,也就成了必然邏輯鏈條上的一環(huán)。革命時期,保證取得勝利的中堅力量無疑是工人、農民組成的“革命群眾”;正是因為曾經的革命者身份,在建設發(fā)展時期,他們又成為了黨執(zhí)政最可信賴的“群眾基礎”。而“建設者”,因為沒有像工人階級那樣輝煌的革命履歷和身份,它在黨所強調的自己的無產階級政黨性質面前,就只能作為“擴大”了的“群眾基礎”而存在。

    就其身份而言,“建設者”是黨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明出來的,在社會主義框架下存在的一個新主體。而“建設者”的現(xiàn)代功能身份與政治身份的二元構造,說明了黨在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其理論已發(fā)生衍變的事實。處在國家現(xiàn)代性路口的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性政黨轉變?yōu)轭I導一個大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執(zhí)政黨,它既不想扔棄也不想偏安于自己的階級屬性,而是放寬了尺寸,成為全中國大眾走向現(xiàn)代與幸福的引路人。這意味著其階級身份向功能性身份擴展的趍向。正是有了這樣的身份擴展,“建設者”的產生才有了可能。這一事實表明,在現(xiàn)代性的歷史進程中,黨既要對自己的階級屬性加以強調,又要對各種社會力量之間實際關系的變化(包括利益、關系、策略)進行調整,“群眾基礎”變得越來越復雜。

    “建設者”作為憲法中的新主體,復合了中國當下諸多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因素,中國的當代歷史進程也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現(xiàn)代性兩者之間展開的。為了兩者的共存和融通,中國的研究者包括憲法學者,不得不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與韋伯意義上的分層理論兩條線上作戰(zhàn)。這就出現(xiàn)了兩種范式的共存和并置。一方面,憲法規(guī)定的國體存在那里,工人階級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階級,其階級性必須得到堅持;另一方面,現(xiàn)代性的訴求又需要在階級理論之外尋求新的解釋。這就出現(xiàn)了社會主義理論與現(xiàn)代性理論的“雙頭鷹”現(xiàn)象:它們并不共享以一個支點為軸心所形成的、邏輯上完全自洽的同心圓理論,而分別是以不同的理論形態(tài)被組織在一個“橢圓結構”里,呈現(xiàn)的不是以一個軸心形成的理論圓圈,而是點與點的集合。有關“建設者”的理論便出現(xiàn)在“橢圓結構”的某一個點上。從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來講,“建設者”因為沒有像工人、農民那種“榮耀的出身”,因而它只能是處于“核心”邊緣的一個角色;而對國家的現(xiàn)代性價值來說,它實際上又在一個離核心較近的位置上。這種規(guī)范與事實的身份差異,主要是由社會主義與現(xiàn)代性兩種不同價值所決定的。這也回到了本文第一部分有關八二憲法的現(xiàn)代時間問題:與階級相連的中國革命沒有成為“過去”,它還存在于當下,在參與中國現(xiàn)代性塑造的同時,也塑造著自己。這是現(xiàn)代性走向東方這個大國之時無法避免的中國特性。

    猜你喜歡
    建設者階級現(xiàn)代性
    建設者
    《金憶元街的建設者》
    火花(2022年5期)2022-06-16 11:03:18
    建設者
    復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勞動者”與“建設者”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近代史學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淺談夢窗詞之現(xiàn)代性
    上饶县| 出国| 蓬莱市| 大丰市| 克什克腾旗| 叶城县| 宜兰市| 安仁县| 修武县| 军事| 临朐县| 张家口市| 桐柏县| 仁布县| 沾益县| 胶州市| 绿春县| 喀什市| 涿鹿县| 西平县| 聂荣县| 丰原市| 青阳县| 怀远县| 临高县| 昆明市| 咸阳市| 英吉沙县| 河西区| 大悟县| 神农架林区| 甘德县| 巍山| 皋兰县| 勐海县| 社会| 响水县| 上犹县| 屏南县| 黔西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