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駒
江蘇省昆劇院創(chuàng)作有“捏戲”的傳統,編劇根據故事大意,根據演員特點,從無到有編創(chuàng)出戲來。做《說戲》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是捏了出戲。
《說戲》究意是本什么書呢?編輯推薦語是這么寫的:以昆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柯軍與一位交流障礙癥戲迷少年陸誠的臺前幕后交流為線索,串出柯軍先生對11出經典昆劇的劇情賞析、角色揣摩、表演闡述、壓箱底的昆藝秘技……既有傳統文化的厚重內涵,又表現出傳統藝術打開心扉直抵人心的魅力。
第一折 初晤
2016年暮春之初,在某個文化參訪活動間隙,偶遇柯軍老師,鄰坐在中途轉接大巴車的末排。這位傳說中的昆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俊朗神逸的素顏氣質,在一車的油膩中年人中顯得很像一個選題。對于一個位卑未敢忘做書的編輯而言,不自我介紹下順便約個稿,有點違背上蒼安排你來到地球的使命。
我訕訕地說想編一套書,找不同藝術領域里的頂尖專家,給美盲們講一講,如何欣賞藝術,然后就是所在出版社是“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涌現出十多種中國最美的書”等套路,“還有一種世界最美!”
可能是被我“世界最美”的說辭打動了,柯老師約我下次跟設計師一起再聊。
第二折 再會
“你們不??磻驔]關系!這本書就是要走向大眾,讓不看戲的人也能看得懂?!笨吕蠋煿膭钗覀儭I钊虢涣骱?,我們了解了柯老師從藝四十年的經歷,對可以編輯成書的素材進行了初步的梳理。臺前經典劇目的演出,幕后童子功的苦練,傳字輩恩師的澆灌,早年擺攤刻章的艱辛,掌舵江蘇省昆劇院(以下簡稱省昆)之后的創(chuàng)舉,練習書法的初衷,似乎都成為可以裝入籮筐的菜。
聽君一席話,內容實在雜。獲獎圖書等身的年輕設計師曲閔民同學去走廊吱根煙的空檔,瞄見了門口書柜里的一組昆曲人物畫,陸誠畫的,形散而神似,很有戲味。
第三折 看戲
承蒙柯老師不棄之恩,之后他就開始對我們進行昆曲入門速成培訓。巧的是他受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之邀,在十月份為南藝的學生舉辦一系列的昆曲文化講座,首場就邀我們去旁聽??萝娎蠋熢谏癫娠w揚的講座中帶著徒弟楊陽穿插些唱念做打,并邀請了席間的學生上臺模擬表演上樓的動作,現場講解傳統戲曲藝術的虛擬性,闡述演員眼神、動作等舞臺表演的奧妙之處。散場前還有柯老師的鐵粉激動地提一些藝術人生的問題,兩個小時聽下來居然沒打瞌睡。
第四折 揉稿
經過一來二去的幾次茶會,書稿的輪廓逐步清晰起來,大家達成共識,刪繁就簡,主體上就以“說戲”作為邏輯線,好好地把柯老師演出的代表性劇目講一講,也嘗試替作為昆曲傳承人的柯老師做一次較為全面的藝術檔案整理。王曉映老師承擔起《說戲》的文字初稿工作,在柯老師說戲基礎上共同完成文稿。
八零后設計大師曲閔民瞄上了陸誠的畫,提議要將陸誠這條線引入書稿編輯方案。全息視角、舞臺對話、昆曲的當下社會功能,成為他多次跟我討論的關鍵詞。
我感覺如此發(fā)散有點亂,畢竟只是做一本書,不是拍電影。盡可能以穩(wěn)重成熟的老編輯口吻勸他說,這種方式在電視媒介上可以展現,做書還是要講究文本的純粹性,或許后期營銷宣傳時,可以帶上陸誠這條線。他說,反正是說戲,可以有個觀眾來聽嘛。倒也是。
當然,我們在使用陸誠的昆曲畫作進行配圖的問題上還是意見一致的。
第五折 觀畫
陸誠的畫展恰逢其時地舉行了。那是2017年的4月底,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陸誠“畫介”昆曲畫展在南京藝術學院里的可一畫廊舉行。微信工作群“說戲”劇組中的幾位齊刷刷地去現場觀摩。
陸誠在接觸昆曲之前,有先天的交流障礙。直到2008年,13歲的他被柯老師帶入昆曲的世界,受邀觀看了柯軍老師的個人專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后,在看過省昆李鴻良老師的個人專場之后,開始迷上昆曲。陸誠14歲開始自學繪畫,創(chuàng)作題材多集中于昆曲,以戲中人物、場景為主,看似兒童畫筆法,未經任何技法培訓的畫風質樸、純稚,仿佛一切都發(fā)自內心,此后有三年,他年均看戲場次近150場,直看到蘭苑劇場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把他當自己人,他儼然成為江蘇省昆劇院的活數據庫,有關省昆的問題答不上來的,問他即可。百戲之祖昆曲打開了他的心扉,而戲曲畫成為他與外界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
所以,當我們跟柯老師提出了要將陸誠這條線加入書稿、作為臺上臺下的互動敘事時,柯老師二話沒說:“可以??!陸誠就是我?guī)С鰜淼陌?!”這就是《說戲》中貫穿了陸誠這位“蘭苑小花郎,省昆吉祥物”的來龍去脈。
第六折 拍攝
做這本戲曲的書,我們放棄了常見的演出劇照配圖的方式,理由是劇照和圖書不在一個語言系統,做書需要以版面語言、紙張材質和裝幀工藝來呈現作為圖書的獨特美感、質感和手感,所配的圖片,我們希望是以攝影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的。不是每一個做書的編輯都會在視覺上如此挑剔,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書都必須如此這般要求。但《說戲》這本書,值得這樣做。
集中拍攝全書劇目的時間定在2017年8月中旬的一個周六,湊柯老師的空檔期,地點在朝天宮省昆的蘭苑劇場,早八點開始陸續(xù)進場。王曉映老師同時邀請了視頻紀錄片組和另兩位攝影師跟拍備用,化妝、服裝、道具、燈光師同時就位。
上午的拍攝并不順利,前兩折拍攝完,柯老師明顯狀態(tài)吃緊。原來,出于舞臺扮相考慮,柯老師前一天就控制飲食,沒怎么吃飯,拍完三折武戲的光景,他體力已嚴重透支,加之頭痛難忍,中途一換服裝,就累倒躺在舞臺上,我們都為他能否撐到拍完捏一把汗,但他始終堅持著,直到拍完高難度動作“僵尸躺”。待到拍完上午的全部武戲,柯老師已經大汗淋漓幾近虛脫。
好在下午的都是文戲,不需要勒腦門,全天的拍攝工作還算順利地完成了。最后拍攝的一個場景,身著便裝的柯老師,圍著掛起11折戲服的服裝架,用手輕輕拂過戲服,仿佛穿越千百年的光景,走過不同的人生,蘇武、林沖、盧生、周遇吉、史可法……一天內連續(xù)扮演11折戲中的角色,對當天參與現場拍攝的每一位來說,絕對是空前絕后的饕餮大餐。
第七折 書印
在正文的每一折戲中,有個唱詞的曲譜頁,以此來展示昆曲的音樂美,工尺譜作為設計元素,也會有陌生的美感。也曾尋思著到《古本戲曲叢刊》去選配相應的唱段。后來見柯老師現成的一手好字,大家就提議請他親自來寫。
但真沒料到柯老師后來會那么認真地書寫22個頁面的曲譜,不知寫了多少遍。遺憾的是《說戲》的劇情并不需要他寫得太認真,設計師把柯老師寫得最認真的部分,印在了隔層后面,隱隱地透出來,直接能見的,是柯老師隨意的圈改、標注、點評等,前后有點朦朧呼應的效果。
孫過庭《書譜》評王羲之晚年的字寫得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柯老師肯定沒想到這么認真寫的字,活生生被我們處理成“封閉字遠”。不過,柯老師的字用“志氣和平,不激不厲”來形容,倒是一點不為過。
《說戲》最后還有一方精致的印章,“昆曲回家”,也是柯老師的作品,篆刻是他四十年的愛好,書印同源嘛。
第八折 工藝
槽點集中在此環(huán)節(jié),出版科同事說從沒見過這么搞事情的工藝。首先是正文選用30克超薄紙,體現的是設計師對昆曲的細膩感受。距離十月底的評獎截止時間沒多久了,關鍵時候原先打樣的印廠報了個遠超預算的價格,我們趕緊找能印超薄紙的備選印刷廠。在書裝設計界的宇宙中心南京還是可以找到的,因為本地盛產各種搞事情的書籍設計師,老中青三代。但是2017年出版界的一大關鍵詞就是洛陽紙貴,巧廠難印無紙之書。最后還是和雅昌談妥,唯一的理由是,這家全球藝術圖書印刷品質一流的印廠,他們能把紙印透。
封面設計方案最初閔民有很大膽的設想,要能體現昆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一種融入時間概念的設計方案,具體方式保密。拿到樣書的瞬間,還是有點納悶,這個白顏色的書名,是怎么印出來的,聽閔民講了之后感嘆他對細節(jié)的追求到了極致。2017年中國最美的書評委點評說“部分白色頁面采用珠光白的油墨來印刷文字”,不好意思,把評委也蒙過去了。相信治印的柯軍老師會明白,這就當是對柯老師另一項鐘愛四十年的手藝的呼應吧。
第九折 定價
《說戲》是一本做得很過癮的書,做書的過程,是讓人精神抖擻的,創(chuàng)意與靈感齊飛,標題共紙張一色,雖然不至于總有那么一股力量讓人淚流滿面,但對責任編輯而言,此書堪稱是一本治愈系的書,讓人看到了紙質書留傳于世間的一種可能性。
最后要說一下這本書的定價,其實不算貴。11折經典昆劇的門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四十年來的心血凝聚,傳男不傳女(都是生角)的獨門秘訣,居然只要698元。相當于只花60多元錢,就能珍藏一折永不落幕的昆曲藝術檔案,從這個方面來說,這個定價是鏗鏘有力的。全書60個印張,近千頁呢!
謝幕
感謝《說戲》劇組的各位朋友,感謝省昆多位幕后師傅。尤其感到幸運的是在一個不做好書不罷休的單位,身邊有一個敢做好書的團隊,共同成就了這本還拿得出手的書。
省昆創(chuàng)作有“捏戲”的傳統,編劇根據故事大意,根據演員特點,從無到有編創(chuàng)出戲來。做《說戲》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是捏了出戲。
畢飛宇在前言里說柯軍打動他的,是他說六百年昆曲史上成就的是一出出的戲,不是角色。出版史亦如此。又想起十年前一位出版前輩說過的話,做書人花的心思,讀者都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