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科目,且相比其他科目來說教學內容更加抽象。小學生屬于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剛剛開始發(fā)育的群體,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困難。特別是對于一些數學學困生來說,上數學課就像是聽“天書”。因此,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有必要對這部分學生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教學方法
1 前言
在傳統(tǒng)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一對多”、“多對多”和“一對一”,而課堂小測試和練習題往往采用“多人一套”的形式[1]。這種形式不利于教師對學生個體知識理解程度的把握,無法準確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特別是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很難趕上班級的整體學習進度,無法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長此以往會直接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者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困生給予更多的關注,采用“一對一”認知診斷和干預法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樹立學習自信心。
2 什么是“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
“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法(以下簡稱“一對一”法)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個體進行觀察,綜合該學生的身體特長和學習理解能力,對其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判斷評價,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個體進行不同形式的教學干預。與傳統(tǒng)評價方法不同,“一對一”法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方位綜合評價,包括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狀態(tài)和學習方法,更尊重學生個體發(fā)育的差異,評價結果更能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干預階段,“一對一”法最突出的優(yōu)勢就是能就數學學困生在診斷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作出及時的干預方案調整,并對其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明確其學習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從而實施合適的教學干預[2]。
3 小學數學學困生“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具體實施步驟
3.1 數學學困生問題診斷
實施“一對一”法,首先需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以及完成練習的方式,觀察不同學生回答提問的過程以及答案,對比數學學困生與一般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綜合學生的生長發(fā)育情況以及知識點內容和結構,診斷數學學困生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
例如在《四則運算》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對課堂知識點進行講解,接著提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如:“如果只有一級運算該按照什么樣的順序進行?”“如果算式中同時有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又應該怎樣處理?”“算式中存在括號又應該怎樣運算?”,請一位平時學習表現不太突出的學生進行回答,在回答過程中觀察該生對知識點的基礎掌握程度,并請其他學生對該生的答案進行補充,觀察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在檢查完學生們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之后,教師拿出準備好的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這些練習題同樣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如:“370+45=?”、“324÷6=?”、“110×3+7=?”、“100×(3+7)=?”、“143×(800-79×10)=?”、234-(33×6+2)÷4=?。要求學生們完整地寫出這些問題的解題步驟,觀察不同學生的計算速度、過程和結果,了解數學學困生是否仍存在問題或是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如果仍存在問題,那么是在哪個難度的問題上發(fā)生的?是哪個知識點的應用沒有掌握?在觀察、分析數學學困生暴露出的問題的過程中,診斷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為下一步的教學干預做好準備。
3.2 數學學困生教學干預
在對數學學困生的問題進行完整診斷的基礎上,需要針對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合理教學干預。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教學干預,在完成干預方案之后,再重新進行教學問題診斷,以確保類似的問題不再發(fā)生。
還是以四則運算的教學為例,在收集學生們小練習時發(fā)現,包括數學學困生在內的全部學生在一級算式的基礎運算中都沒有存在問題,但是在后面綜合運算中就有學生開始出現錯誤。如“143×(800-79×10)=?”算式中,括號內先計算“800-79”,再計算“721×10”,最終導致數字太大無法計算。由此可以推斷出學生雖然在單項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中沒有存在困難,但是一旦遇到需要綜合運用多項知識的情況就會出現混亂。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需要將四則運算的法則再次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對該算式進行分解演示,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道類似的計算題目,如“220÷(420-40×10)=?”檢查數學學困生是否能正確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概念。
3.3 課后及時進行教學總結
“一對一”法與傳統(tǒng)教學在思維和方法上存在很多差異,因此實施該方法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自身觀念,在完成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后及時進行課堂教學反思,總結經驗[3]。針對大多數學生表示不理解的部分,需要反思自己在該內容教學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恰當;若是某內容只有少數數學學困生表示不理解,則需要思考如何改進教學內容,針對數學學困生應如何進行講解。同時也要總結課堂中表現較好的部分,如某個知識點講解時學生理解很快,在應用中沒有出現問題等。通過課后教學總結環(huán)節(jié),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傳統(tǒng)教學法因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無法很好地幫助數學學困生達到課程目標要求。因此針對這部分學生需要采用針對性較強的“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法,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習目標,樹立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學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2):75-81.
[2]智媛媛.淺析小學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J].教育,2016(6):309-309.
[3]魏雪峰,崔光佐.“一對一”認知診斷與干預的實證研究——以小學數學“眾數”問題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