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楓
豁免名單上的國家都是伊朗石油重要買家,讓這些國家歸零談何容易。伊朗石油含硫量很高,停止進口會讓專門針對伊朗石油的煉油設施荒廢或耗資巨大進行改造,這些國家會受到很大損失
美國政府從11月5日起全面恢復對伊朗制裁措施。為了迫使伊朗就范,美國此次祭出史上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制裁名單中新增包括伊朗中央銀行、多家私人金融機構以及國營港口和船運公司等在內的700個實體和個人。
這是特朗普今年5月決定退出伊核協(xié)議以來,對伊朗恢復實施的第二輪制裁措施。此番制裁的重點鎖定在伊朗的石油出口能力及其獲取外匯的條件。
伊朗是OPEC第三大產油國,2017年原油產量381萬桶/天,約占全球產量的4%,出口量約210萬桶/天。中國是伊朗石油的主要買家之一,對伊朗原油進口保持在66萬桶/天。不僅如此,中國還與伊朗保持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2017年兩國的貿易額為370億美元。
中國與伊朗的經貿和政治關系一直令美國無法完全實現(xiàn)孤立伊朗的目的。聯(lián)合國2010年通過對伊朗制裁決議后,中國并未像日、韓、印度和歐盟等國一樣減少進口,相反增加了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量,而且為了避免以美元交易結算,雙方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次制裁后中國仍將和伊朗保持貿易關系,繼續(xù)從伊朗進口石油,可能還會是以物易物的形式。
伊朗方面正在積極應對制裁,除了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并通過降價來吸引更多買家外,伊朗還多管齊下力求減少制裁帶來的損失。圖/ 視覺中國
由于美方制裁將對伊朗金融支付體系帶來嚴重打擊,影響不可小覷。任何公司和個人一旦違反美國對伊制裁條款,其在美國的經營活動將有可能受到重罰。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和伊朗有重要經貿關系,除了石油,還有投資、進口等其他交易。以石油進口為例,目前已經在下降,中國在伊朗的正常經營活動也受到消極影響,一些在伊朗的中資企業(yè)表達了這種擔憂,隨著制裁臨近,它們的資金已經不能正常流轉,正常交易受到干擾。
不僅對于中國,美國恢復制裁對歐盟、日韓等美國盟友也帶來重大影響,在盟友們的強烈抵制態(tài)度面前,美國不得不提出緩和方案。據(jù)路透社報道,在制裁生效的當天,美國向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印度、韓國、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發(fā)放了豁免許可,允許這八個國家和地區(qū)繼續(xù)購買伊朗石油,但是每六個月要重新申請豁免許可。
伊核協(xié)議正式名稱為“聯(lián)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中、美、法、德、英、俄六國(外加歐盟)與伊朗在2015年簽署,同意暫停對伊制裁以換取伊朗暫停其核武計劃。然而,特朗普對該協(xié)議非常不滿,斥之為美國外交史上“最糟糕的協(xié)議”,自2017年上臺后對伊朗不斷打壓圍堵,并最終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xié)議,恢復針對伊朗的所有制裁以及針對其他與伊朗開展業(yè)務國家的二級制裁。
第一輪制裁已于今年8月7日生效,鎖定伊朗各種出口貨品、金融體系以及其進入全球金融體系的能力。第二輪制裁重點是將伊朗能源出口歸零。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核心是切斷其石油出口途徑,限制海外對伊朗投資,從經濟方面壓垮伊朗,從而削弱其在中東地區(qū)政治影響力。
對于美國恢復對伊制裁以及給予中國豁免,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11月5日重申中方一貫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的立場。她強調,中國和伊朗在國際法框架下開展正常合作,合理、合法,理應得到尊重和維護。
美國一方面高調對伊朗實施最嚴厲制裁,另一方面卻開出豁免名單。李紹先認為,這并不意外,美國此前也曾這么做。奧巴馬總統(tǒng)2015年向多個國家發(fā)放伊朗石油制裁豁免。再加上美國單方面制裁退出伊核協(xié)議,而非基于聯(lián)合國決議,并不占理,因此豁免在意料之中。
豁免名單上的印度、日本、韓國均為伊朗石油主要買家,且能源需求巨大。例如,印度目前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買家,伊朗則是印度的第三大石油進口來源國,2017年印度從伊朗進口石油達47.1萬桶/天。不僅如此,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印度能源需求在2017年保持上升趨勢,進口數(shù)量達到破紀錄的437萬桶/天。若不能獲得豁免,僅因減少進口產生的轉換合同一項就需要巨大時間和金錢成本,更不要說對經濟生產帶來的影響。
“第一輪制裁后,印度雖然進口量有所縮減,但仍在繼續(xù)購買,據(jù)悉印度11月將購買900萬桶伊朗原油,而日韓表示將停止進口,但日本趕在限期前加大采購量,8月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同比增長近65.3%。伊朗是重要石油輸出國,原油價格也相對便宜,各國如果迫于美國壓力中斷或減少進口伊朗原油,很難找到其他合適的替代進口源,將給自己國家?guī)頁p失,所以各國還是會權衡利弊來決定是否聽從美國?!鼻昂F谪浲顿Y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蕾對《財經》記者解釋說。
除了來自盟友的壓力,從操作層面上講,特朗普政府也不得不采取豁免這個緩兵之計。李紹先指出,豁免名單上的國家都是伊朗石油重要買家,讓這些國家歸零談何容易。從技術層面上都達不到,伊朗石油含硫量很高,因此與伊朗長期進行石油交易國家的煉油廠設備都專門針對伊朗原油這個特性,停止進口會讓煉油設施荒廢或耗資巨大進行改造,這些國家會受到很大損失,因此不可能完全停止進口伊朗石油。種種情況讓美國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這些國家減少進口。
雖然美國要對一些國家給予豁免,但伊朗通過石油出口獲取外匯的難度在急劇攀升。
豁免條款要求這些國家必須以各自貨幣而非美元從伊朗購買石油,并將付款存入第三方委付賬戶,不能直接付給伊朗。而這些資金只能用于讓伊朗從這些國家購買食品、藥物和其他非制裁商品。彭博社認為,美國發(fā)放豁免是試圖維持一個脆弱平衡,既確保國際石油市場獲得足夠原油避免價格高升,又要保障伊朗不能獲得足夠資金,否則制裁將失效。
這種脆弱的平衡很難維持,伊朗主要石油買家也不會坐以待斃,歐盟已經開始實施規(guī)避措施,因為制裁措施將與伊朗有生意往來的第三國公司也涵蓋進來,許多歐洲公司受到影響。
歐盟8月份已經通過阻斷法案,試圖讓歐盟公司免受美國對伊朗制裁帶來的影響。歐盟還在研究建立特殊支付通道——“特別目的載體”(SPV),以確保企業(yè)在美國恢復對伊朗制裁后仍能繼續(xù)和伊朗進行貿易。SPV將針對與伊朗出口的相關支付,尤其是石油,也將對其他國家開放,這一舉措在聯(lián)合國部長級會議中得到中、英、法、德、俄等國支持,伊朗自己也表示贊成。
“這體現(xiàn)出歐盟與美國之間分歧正不斷擴大,如果特殊支付通道得以付諸實施,不僅會削弱美國制裁效力,還將嚴重威脅到美元霸權地位,從而導致美國利益大幅受損。一旦成功開辟,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或將考慮升級對歐盟中參與國家的貿易摩擦,并對其經濟施加壓力和干預,特別是在原油和天然氣領域的大企業(yè)也有可能受到制裁?!睆埨僬f。
正因為考慮到特別支付通道帶來的負面效應,據(jù)NBC新聞報道,特朗普政府預計仍將允許伊朗繼續(xù)通過環(huán)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xié)會(SWIFT)系統(tǒng)進行某些交易。該體系被視為國際金融生命線,華府鷹派曾提議徹底將伊朗踢出該系統(tǒng)。
面對美國恢復制裁,伊朗外交部發(fā)言人巴拉姆·卡西米(Bahram Qasemi)對此并不感到擔憂,他強調,在美國制裁下,伊朗也有能力管理好經濟事務。“通過這些制裁,美國能夠實現(xiàn)其經濟目標可能性非常小,更不可能通過這些制裁實現(xiàn)政治目標?!?/p>
伊朗方面正在積極應對制裁,除了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并通過降價來吸引更多買家外,伊朗還多管齊下力求減少制裁帶來的損失。張蕾表示,伊朗已經通過國內能源交易所向國際買家直接銷售石油,已有28萬桶被成功售出,買家必須用伊朗貨幣里亞爾支付所購原油總額的20%,剩余款項則在裝貨后以外幣支付,極有可能是歐元或人民幣,買方姓名和身份細節(jié)保密。另外,伊朗船只目前已關閉追蹤系統(tǒng),真實出口情況和買家情況難追蹤。伊朗還會借道其他國家貼牌轉口出售,盡管這會小幅增加采購方成本,但相比供給減少的影響則要小很多。通過美元之外的結算方式出口石油也是策略之一,可以與歐盟、中國、俄羅斯在內的買家建立新支付體系。
雖然國際社會和伊朗方面采取種種措施止損,但美國對伊朗制裁效果已經有所顯現(xiàn),OPEC最新月報顯示,9月份伊朗原油出口量下降20萬桶/天,目前為160萬桶/天,降幅達12.1%,產量較今年4月縮減近40%。
為了彌補伊朗減產帶來的原油市場缺口,OPEC近幾個月持續(xù)增產,沙特9月原油產量已增至1051.2萬桶/天,并承諾可在不到三個月時間內達到1200萬桶/天。再加上美國原油產量維持在1100萬桶/天,已超過沙特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而且隨著鉆機數(shù)量增加,產量還將繼續(xù)提升。
上述情況表明,伊朗制裁生效后可能短期內推升油價,但出現(xiàn)供給嚴重短缺的可能性不大,除非爆發(fā)新的地緣危機或者突發(fā)事件導致供應中斷?!吧程赜浾呖ㄊ婕缓Α本褪且焕谔禊Z事件。李紹先指出,卡舒吉事件在全球引發(fā)公憤,但特朗普態(tài)度依然曖昧,這體現(xiàn)出特朗普依賴沙特應對伊朗的策略。
沙特通過積極增產得到美國支持,以對沖卡舒吉事件帶來的震動。然而,此事仍存變數(shù)。張蕾指出,沙特政權穩(wěn)定性增強的同時才能穩(wěn)定原油生產,反之,若特朗普受到國內壓力,對沙特進行經濟制裁,那么沙特政權穩(wěn)定性則會下降,并可能會引起市場對原油產量穩(wěn)定性的擔憂促使油價上升。如果美國因此與沙特關系緊張,中東的政治格局也會變得更復雜多變。因此在制裁伊朗這個緊要關口,為了雙方利益,美國和沙特間仍會維持一種戰(zhàn)略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