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 李剛
【摘 要】會理綠陶是南詔時期民族間科技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綠陶工藝的形成源自南詔北寇成都擄掠南下的大批工匠帶來的先進的邛窯燒造技藝,以及南詔鼓勵發(fā)展手工業(yè)的政策、會理得天獨厚的豐富礦藏等。會理綠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著自身的傳承譜系以及獨特綠釉配方與工藝流程。因其釉色意境,會理綠陶在當代深受各界贊揚和珍愛,產(chǎn)品遠銷海外。
【關鍵詞】會理綠陶;制作工藝;歷史沿革
中圖分類號: TQ17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0-0090-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39
會理綠陶是四川著名陶器,因采用孔雀石配料而得名。產(chǎn)品呈寶石綠色,清麗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綠陶釉不含鉛,無毒、無味、耐高溫、耐酸堿,在四川陶瓷中獨具一格。因為是用孔雀石配方燒制而成綠釉陶,被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稱為“中國唯一的綠陶”。2009年,會理綠陶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 會理綠陶歷史淵源與發(fā)展變遷
1.1 南詔擴張與會理綠陶的歷史淵源
據(jù)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會理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越嶲郡:“縣十五:邛都……會無……三絳……”。[1]會無、三絳均屬今會理行政區(qū)域內(nèi),這是會理納入郡縣制管理之始。
也就是在唐天寶十五年(756年),趁安史之亂之際,“南詔乘亂陷越嶲會同軍,據(jù)清溪關”[2]。會同即今會理?!皫Q州攻下后,越嶲一帶屬吐蕃,會同上下歸南詔。南詔以會同置‘會川都督府?!盵3]南詔統(tǒng)治者自此開始大量遷徙白族進入會理定居。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嵯顛乃悉眾掩邛、戎、嶲三州,陷之?!盵4]隨后入成都?!靶U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撫蜀人,市肆立堵。將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數(shù)萬人及珍貨而去。”[5]南詔擄掠天府之地成都時,正是四川邛窯的極盛時期。南詔擄掠南下的邛窯生產(chǎn)工匠帶來先進的綠釉技術和艷麗的“邛三彩”工藝,并迅速融入隸屬于南詔的會川都督府(今會理,當時的南詔八鎮(zhèn)之一)。這可以從今天能見到的會理“古三彩”與“邛三彩”一脈相承的制作工藝中得到證實。
邛窯位于四川邛崍市,隸屬成都市管轄,距離成都83公里。上文提到的嵯顛攻陷的邛州就是今天的邛崍。邛崍與會理都是位于漢武帝派司馬相如開鑿的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邛崍、雅安、西昌、會理和大理等進入緬甸和印度的蜀身毒道(即南方絲綢之路)之上的驛站。因此邛窯和會理窯之間的陶窯交流與融合歷史久遠。邛窯始燒于東晉,發(fā)展與南朝,成熟于于隋,興盛于唐、五代,結束于南宋中晚期。邛窯使用的“釉有青色釉、青灰色釉、綠釉、黃釉、醬釉等多種?!盵6]
會理三彩和邛三彩制作技藝一脈相承。會理三彩和邛三彩都是高溫三彩,其燒成溫度在1200~1260℃,使用的釉溶劑皆為石灰質(zhì)釉,無毒無害,產(chǎn)品多為生活用陶器。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出現(xiàn)的三彩,除長沙窯之外幾乎都是以鉛作釉溶劑的低溫三彩,如陜西銅川、河北邢窯等。因低溫三彩器皿中含鉛,不能用于生活,所以北方燒制含鉛的三彩釉主要是冥器。[7]
1.2 南詔管理政策與會理綠陶的發(fā)展
隋末唐初云南洱海地區(qū)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tǒng)領,被稱為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區(qū)諸部,滅了其他五詔,統(tǒng)一了洱海地區(qū)。
南詔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復二年902年滅亡。據(jù)《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南詔在公元9世紀90年代發(fā)生了三年大旱,加深了南詔的經(jīng)濟政治危機。為了挽救這場危機,南詔對擄掠來的能工巧匠給予優(yōu)待[8],即“不徭役,人歲輸米2斗。一藝者給田,二收乃稅”。[9]在南詔鼓勵發(fā)展手工業(yè)政策的支持下,南詔境內(nèi)陶瓦、銅、鐵等制作冶煉技藝迅速發(fā)展。會理綠陶制制作在吸收邛崍窯制作技藝基礎之上,利用會理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迅速發(fā)展起來。
會理“孔雀綠石”資源豐富,孔雀綠石經(jīng)過雜質(zhì)分離能得到優(yōu)等品的碳酸銅。據(jù)《會理縣志》記載:“會理區(qū)域大地構造屬川滇經(jīng)向構造帶,其中段及兩側(cè)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復雜,是全國得天獨后的主要成礦帶之一。”[10]在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中,經(jīng)過多次的海陸變遷和頻繁的巖漿活動,會理形成了許多稀有金屬元素和銅、鐵、煤、鎳和鉛鋅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chǎn)。會理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能夠冶煉銅、鐵并制作器具,開采冶煉銅、鐵是會理興旺發(fā)達的根源。會理的綠彩釉,由于當?shù)靥烊豢兹甘粤蟽?yōu)勢而發(fā)展成中國唯一綠釉陶。會理過去只能冶煉硫酸銅,對天然形成的氧化銅(孔雀綠石)只能丟棄,而這正是制作綠釉的精品呈色顏料。大量的銅冶煉留下的孔雀石,給會理陶工們提供了制作精美綠釉的天賜資源。
在會理出土的南詔時期綠釉火葬罐證實在南詔時期會理綠陶已經(jīng)開始生產(chǎn)。在《會理歷史文化》(四)中《會理綠陶的前世今生》就提到:會理綠陶非遺傳承人韓進富先生,曾經(jīng)于1984年在會理老街毛溪村挖出了一批火葬罐,其中有一件貼塑綠釉特大罐,塑有“一品當朝 云南王”文字??上Ш苓z憾,當時沒有文物意識,這個珍貴的文物被換成了一個能裝800斤酒的大酒壇。[11]云南王這個封號最早出現(xiàn)在唐玄宗時期封南詔王皮邏閣為云南王。南詔時期的確有第八代王酋龍(也作世隆)葬于會理。酋龍是在公元859年其父豐佑死后承襲王位的,即位后就自稱皇帝。從公元860年起,他曾數(shù)次南征和北進,圍攻過成都。他每次北上,駐節(jié)會理,常深入民間了解民情,獎勵農(nóng)桑,利用俘獲和外來工匠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chǎn)。生產(chǎn)發(fā)展的同時,彝漢各族人民團結,起了很大作用。會理城西的王寶山,傳說是酋龍的營地,酋龍就是在公元877年北進受傷,退返嶲州,死于西昌凈慈寺,歸葬于會理城西之元寶山,因更山名為“王寶”。[12]酋龍薨,謚號“景庒王”,因此會理后世建有景莊廟祭奠景庒王。在會理綠陶博物館收藏有南詔時期的梵文火葬罐。
1985年,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曾經(jīng)在北山發(fā)現(xiàn)火葬墓群,經(jīng)搶救性挖掘鑒定為大理國時期的墓葬,其中也有綠釉彩陶火葬罐。
1.3 會理綠陶的近現(xiàn)代發(fā)展
至民國38年,會理縣境內(nèi)從事陶瓷業(yè)者共48戶,127人,有各式陶瓷窯5座。[13]這48戶陶瓷從業(yè)者就包括今天會理綠陶非遺傳承人韓進富的前輩族人在鹿廠的彭家窯子。
1953年,會理18名失業(yè)土陶工人組成鹿廠碗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此后曾一度并入州屬國有企業(yè)益門瓷廠。1961年鹿廠車間劃回會理,恢復集體所有制企業(yè),改稱鹿廠陶瓷合作工廠。1965年,鹿廠陶瓷合作工廠(簡稱鹿廠瓷廠)的綠陶產(chǎn)品在廣州對外貿(mào)易展覽會上受到好評。文革曾一度停產(chǎn)。1981年更名為會理縣美術陶瓷廠。1982年,美陶工藝品獲四川省旅游品金、銀牌獎。1984年獲輕工部和省人民政府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獎。
2 會理綠陶工藝的傳承譜系
在會理縣城郊鹿廠曾發(fā)現(xiàn)宋元時期的古窯遺址,表明會理在宋元時期制陶業(yè)已經(jīng)有很大發(fā)展,明清時更是極為興盛。明清時期,會理綠陶除制作碗等實用器皿外,還燒造了許多陳設器、供器、瓷塑等。
會理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早期的壇罐窯場具有唐宋風格,中期的石廠窯全是宋元特征,晚期的鹿廠窯明清風格突出。
2.1 會理綠陶傳承譜系
會理綠陶傳承譜系,源于綠釉陶的地域性特點,會理綠陶博物館梳理會理綠陶傳承人譜系如下:
馬茂廷,男,回族,西昌人,生于1821年,自幼學藝于名師,曾任鹿廠窯造型技師。清光緒六年曾參與重建會理古城鐘鼓樓。鐘鼓樓樓頂五個寶鼎為紅、黃、綠、白和黑五色陶件拼接而成,系馬茂廷所作。[14]
馬少武,男,回族,會理人,生于1885年,馬茂廷子,他隨父學藝,繼承父業(yè)。所制陶件,形象生動,古樸高雅,造型獨特,超過其父。多年在鹿廠、益門等瓷廠等擔任技師,并培養(yǎng)學徒10余人,其中6人成為陶瓷技師。
楊國隆,男,生于1926年,自幼師從馬少武,學有所成,1949年已是鹿廠以及益門瓷廠的造型師、繪青花技師。
韓進富,男,會理人,生于1954年,1979年拜師楊國隆,在鹿廠瓷廠學習圓車造型技藝。1980年拜師彭洪友,學習陶瓷制釉技藝。2009年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綠釉陶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韓春寅,男,會理人,生于1986年,隨父學藝,2009-2011年專修于四川美術學院工藝系陶瓷專業(yè),系統(tǒng)學習陶瓷工藝。
會理鹿廠美術陶瓷廠2001年因故解體之后,會理綠陶當代傳承人韓進富在縣龍騰小區(qū)建立鈞虹陶藝坊,恢復綠陶的生產(chǎn)和制作。后改陶藝坊為綠陶山莊,2015年動工修建有兩層展館的綠陶博物館,現(xiàn)已對外開放。綠陶博物館恢復有明清時期風格的會理古窯一座,順山勢而下呈階梯狀,紅色餌塊磚窯房,外觀古樸,是綠陶博物館中價值極高的實物性展品。經(jīng)傳承人韓進富、韓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復創(chuàng)燒出我國宋、元、明、清各代失傳的名貴釉種有:梅子青、石榴紅、天目釉、天青釉、金絲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窯變山彩等八大釉系。
2.2 綠陶工藝革新的其他歷史貢獻者
在會理綠陶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在這一傳承譜系之外,還有幾代優(yōu)秀陶瓷專業(yè)技師對會理綠陶的制釉與燒造創(chuàng)新做出過重要貢獻。
據(jù)《會理縣二輕工業(yè)志》記載:陶瓷專家向建三,男,四川中江縣人,1877年生。原益門瓷廠技師,后又任鹿廠瓷廠技師。他1905年曾就讀于湖南醴陵陶瓷學堂,畢業(yè)后曾任教于成都陶瓷講習所。20世紀四五十年代曾在會理鹿廠幾家瓷廠擔任技師,對爐窯做了全部改造,在節(jié)省燃料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與回收率做出顯著成績。尤其是對提高綠釉亮度、色澤也做出了重要技術突破,使之楊明清之新風、興綠陶之新藝。1950年會理解放以后,向建三被西南軍政委員會大禮堂工程處接去參加琉璃陶品建筑裝飾的設計、燒制和施工等工作。之后調(diào)四川省工業(yè)廳工作。[15]
綠陶不僅制釉關鍵,燒造也是關鍵。自古以來都是柴窯燒制,但20世紀50年代木柴供應受限,根據(jù)政策安排改燒煤窯。這一燒制的技術改造用了近十年的時間。這一技改成功的關鍵人物就是自學成才的韓學正。但煤窯燒制時煤的雜質(zhì)硫化物形成污染,于是將煤窯再次改造為煤氣窯,利用發(fā)生爐的凈化煤氣燒窯。煤氣窯改革成功,將綠釉陶的品質(zhì)提升到了一個新平臺。
3 會理綠陶制作工藝流程
會理綠陶特殊的工藝是用陶的原材料制作,用瓷的工藝成型燒造。綠陶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制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制成。經(jīng)驗豐富的釉工配制出的綠釉,燒成后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xiàn)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diào)。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一般陶都是低溫燒制,高溫下會熔融。而會理綠陶卻是高溫燒制,達1260度以上,像燒瓷一樣的溫度。會理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是致密燒結,所以它的總氣孔率和吸水率似瓷器,非常低,其斷面較為細密,聲音清脆,屬精陶。而且高溫釉不含鉛,無毒無害、耐高溫、耐酸堿,所以現(xiàn)在人們對會理綠陶又引申了一層綠色環(huán)保之意,綠陶的綠就有了雙重意思。
會理綠陶的制作工藝流程如下:
3.1 制泥
會理陶的胎料主要產(chǎn)于距縣城約15公里的原會理美術陶廠的后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積泥。泥料的配制十分靈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選擇以粘土或二次沉積泥為主料,也可將二者混合作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硅石),助溶劑等配料,再經(jīng)過陳腐備用。坯料的腐化是制坯前重要的一環(huán)。渥堆熟化之后的原料會更細。渥堆時間傳統(tǒng)上無限制。會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時需根據(jù)器型大小選擇粗或精細泥料。
3.2 制坯
會理陶的坯體主要是通過拉坯成型或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的傳統(tǒng)會理陶使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慢速輪制工具。會理常年多風,氣候干燥且日照時間長,使得注漿成型的效率非常高。當?shù)芈箯S瓷廠和一些陶藝作坊都存有數(shù)以萬計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時要充分考慮到坯子陰干和燒制后的收縮比,根據(jù)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軟硬程度適當進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漿成型,還可以通過手工捏制法,盤筑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3.3 修坯
為了使會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潔、細膩,便于施釉,需要對其進行修坯。成形后的會理陶坯必須進行干燥,當坯體有一定的強度時,即當?shù)厝朔Q為“牛皮坯”(坯子的顏色呈現(xiàn)為牛皮紙般的暗黃色),即可開始修坯。
3.4 采石
會理綠陶由陶工親自去礦山采選制作綠陶需要的礦石,沒有原材料的規(guī)模供應。會理礦產(chǎn)資源豐富,比如在鹿廠可采選到泡沙石,在關河、紅格可以采選到硅砂石,在鹿廠、黎溪和通安等可以采選到孔雀石。由陶工親自去采選礦石,可以保證產(chǎn)品最佳的品質(zhì)。
3.5 選料
選料時最重要的是把采回來的礦石中鐵和鈦的含量去除,由人工進行除雜質(zhì)工作,保留主料。雜質(zhì)取出后,就可以進行碾磨了。
3.6 碾磨
采選后的礦石根據(jù)不同的性質(zhì)而采用水碾或者旱碾,把礦石磨細。由于礦石強度不同,碾磨過程中,強度低和高的就會分化出來。會理綠陶重要配料之一的孔雀石,強度低,加水磨細后就能排除其中的雜質(zhì)。
3.7 配釉
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磨成漿以后,再根據(jù)經(jīng)驗加谷糠灰漿、坯漿等攪拌制成。在中國綠陶之中,會理綠陶是唯一用孔雀石配方燒制而成綠釉陶的。
3.8 施釉
會理陶施釉之前必須清潔坯體后才可上釉。會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噴釉、澆釉、刷釉和蕩釉等,有時非常規(guī)的施釉方法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會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濁釉為主,釉漿的覆蓋力很強。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釉色的特點,注意釉色的收縮率和流動性。
3.9 燒制
經(jīng)過成形,干燥,修坯,施釉后的半成品,必須要經(jīng)過高溫燒制才為成品。早期會理陶窯是在依山勢而建的階梯狀龍窯中燒制,燒窯所用燃料是當?shù)氐哪静?、松柴等。窯具種類主要有間隔器(支釘,當?shù)厝朔Q為抱母雞籽)、匣缽等。會理美術陶廠于1977年引進推板窯,批量生產(chǎn)工藝陶,但燒制時費工費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現(xiàn)在民間陶藝作坊通常使用電窯或氣窯。會理陶的燒成溫度在1200~1270℃左右,燒制的溫度根據(jù)各種釉色的需要而變化,燒制的時間在8~10個小時。由于當?shù)貎?yōu)質(zhì)而穩(wěn)定的胎料、釉料及當?shù)靥展さ母叱妓嚕瑫砭G陶得以在氧化氣氛中一次性高溫燒成。燒成以后就可以出窯了。
作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會理綠釉以它奇特雄渾的造型,無毒不含鉛的絢麗色彩,爐火純青的燒制工藝,以及蘊涵豐富的深厚文化而又開始深受行家青睞,特別是其中的綠陶茶具,有泡茶茶水三天不腐的神奇品質(zhì)而受到市場追捧。會理三寶之一的綠陶今天作為會理旅游文化的精品又被大眾重新認識接受,歷史悠久的會理陶瓷,必將會隨著其歷史與工藝價值的凸顯而身價倍增。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5:1600.
[2]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三)[M].長沙:岳麓書社,1990:887.
[3]四川省會理縣志編篆委員會.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8.
[4]歐陽修等.新唐書[M].卷222·南詔傳(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6282.
[5]司馬光.資治通鑒(四)(第二百四十四)[M].長沙:岳麓書社,1990:269.
[6]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4.
[7]會理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理歷史文化(4)[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63.
[8]《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編寫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93.
[9]歐陽修等.新唐書[M].卷222·南詔傳(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6270.
[10]四川省會理縣志編篆委員會.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102.
[11]會理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理歷史文化(4)[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64.
[12]四川省會理縣志編篆委員會.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8.
[13]四川省會理縣志編篆委員會.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504.
[14]會理縣二輕工業(yè)局編.會理縣二輕工業(yè)志(內(nèi)部資料),1992:200.
[15]會理縣二輕工業(yè)局編.會理縣二輕工業(yè)志(內(nèi)部資料),199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