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茹
摘 要:初中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從高效課堂教學教改實踐中分析了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反復誦讀,體會感悟,合作探究,增強其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文言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文言文;誦讀;學習興趣;課堂效率
語文教學雖經(jīng)多次改革,可文言文教學仍停留在以教師“句句直譯,段段翻譯”這一傳統(tǒng)教法為主。對此,如何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么課堂教學就像一潭死水,達不到課堂教學的目的,因此我在導語上不斷下工夫。例如在教學《隆中對》這一課時,我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讓學生欣賞完歌曲后,講講自己知道的三國故事,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我適時引入: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計,這段佳話留名青史,這篇課文就是介紹諸葛亮懷才不遇、劉備思賢若渴,記敘二人在隆中的對話,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隆中對》,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很好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
1.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豐富情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對于抒情色彩濃厚的文章,由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含義,把不理解的語句畫下來;故事性強而又有人物對話的文章,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他們對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再讓學生自由閱讀,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最后指名朗讀,讀不準的大家改正或指導誦讀長句。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進而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2.自主學習,感悟理解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活”起來。讓學生課前預習,查閱有關的文言文資料,提前了解課本內容,降低知識難度,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利用了資料書的價值。課堂上讓學生自主疏通文義,可對照課文注釋,對號入座,直譯課文,直譯不了的,可調換順序,做好意譯,這樣句意清楚了,對文章的感悟也就深了。
3.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完成,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是關鍵。因此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主動討論,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養(yǎng)成課堂上大膽發(fā)言的習慣,這樣既增強了學生自信心,又讓其掌握了知識。以《隆中對》為例,學生提問:“凡三往,乃見?!蔽鍌€字,表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tài)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第一問,這五個字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又表明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jié)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態(tài)度。三顧茅廬這個歷史故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用了兩個回目去寫,寫得曲折起伏、有聲有色,而本文卻用了五個字就把過程交代清楚了,文字極其簡練。這樣學生在質疑討論的過程中,既了解了歷史故事,又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并學到了本文的寫法,可謂是一箭三雕。第二問,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總結出來了。
三、適時導引,掌握新知
文言文許多基本詞匯及基本語法特點,至今仍在支撐著漢語言的大廈,它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仍然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若在講解中適時予以點撥,學生必然感興趣、難忘。比如成語,“袖手旁觀”的“袖”,名詞活用為動詞;提及特殊句式時,可聯(lián)系“時不我待”,即“時不待我”,賓語前置;分析古今異義現(xiàn)象,“扶風”的解說:古代以“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我校正門提出新時代的解說詞:“扶浩然正氣,揚君子之風”;這個解釋融入了新時代對于民風的要求。這些并不陌生的內容經(jīng)老師一點,學生便倍感新鮮親切,自然有了“動起來”的熱情,這樣課堂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四、拓展延伸,知識落實與欣賞并重
《中考說明》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中考指揮棒也注重對字詞句的考查,因而我們不僅在字詞句的落實上下工夫,而且要品味欣賞古代先賢的偉大思想和文學修養(yǎng),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
文言文中有許多思想內容和寫法俱佳的作品,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一起進行閱讀,欣賞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與作品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漢精神所打動;被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對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奸詐多疑的性格予以否定……所有這些,無不充滿著濃墨重彩的人文氣息,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學習的效率也就會提高,文言文的學習就成
功了。
文言文教學雖說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中考中所占比分只是十幾分,但要真正地學好它,還需要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只有這樣,文言文課堂教學才能活起來。
參考文獻:
周玉宏.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J].考試(教研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