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歡
摘 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同時,還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科學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如何利用科學教學陣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筆者認為:一要深刻解讀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zhì);二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行動研究的方法,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以提高的同時,德育教育在小學科學課堂里,如春天的百花悄然綻放。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 德育教育 探究 科學課程
一、深刻解讀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zhì)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課程,在2017年剛頒發(fā)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里明確提到:“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中國有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美國人很欣賞中國這句老話,并把這句話中譯英是: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從譯文看來他們是領(lǐng)悟了——前者只能一日受益,后者則能一生受益,作為執(zhí)教這門課程的科學教師,要做到細心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對世界都抱有好奇心,以這個為“抓手”,要讓孩子們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科學老師也要與其它科的老師一樣,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審視和改革教學,不露痕跡地把德育滲透進教學材料、師生活動當中去。[1]
二、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行動研究
1.讓學生經(jīng)歷課外科學探究,以達成“潤無聲”德育滲透
對孩子們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里,德育是無法直接“教”給學生的,但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在過程中感受、體驗并內(nèi)化,這點科學課就有著無可代替的優(yōu)勢,嘗試讓一些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前和課后:[2]
(1)課外科學探究
——“植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課后探究活動與德育滲透有機結(jié)合
(2)課外探究活動前期準備
綠色植物的葉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那光合作用所需及產(chǎn)物是由葉片氣孔出入嗎?通過開展課外。查找資料所知:每片葉子的背面有一些小小的氣孔,這些氣孔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包括氧氣、水蒸氣)交換的通道,植物由根吸收水分,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那植物體內(nèi)的水分是從葉片排出來的嗎?準備相關(guān)的實驗材料:白菜若干、小剪刀、凡士林、棉簽、繩子若干、透明膠,讓學生親歷以下這個課外探究活動。
(3)實驗方案及步驟
① 在一株白菜上剪取大小相近的四片葉(掛上有標號1、2、3、4紙牌),并在葉柄切口處分別涂上凡士林, 觀察到白菜葉的正面要比背面翠綠, 在葉柄切口處涂上凡士林的目的就是不讓葉子上的水分從切口處流失
② 用棉簽沾上凡士林,依次 1 號葉片上、下表面都涂凡士林, 2 號葉片的正面涂凡士林,3 號葉片的背面涂凡士林, 4 號葉片不涂凡士林。帶線栓住 4 片葉子的葉柄掛在窗戶上, 涂上凡士林后,觀察到1號葉子很光滑油膩;2號葉子只有上表面光滑;3號葉子下表面很光滑;4號葉子還是保持葉子的本色, 我們利用凡士林來隔絕葉子里的水排出來,在三年級的科學知道油與水是不相溶的。
③ 20個小時后(第二天),我們把四片葉子取下來,放在實驗桌上觀察, 1 號白菜葉保持基本顏色。2 號葉片干枯萎縮。3 號葉片葉片鮮綠如新。2 號和 3 號由于涂面不同形成了差異。4 號葉片干枯萎縮。1 號與 4 號葉片對比度強, 四片白葉子的對比實驗,證明葉子氣孔在背面,氣孔是水份與氧氣出入口。
(4)活動體會
從這個對比探究實驗,孩子們德育方面的收獲很大的:明白了綠色植物是我們?nèi)祟惖暮门笥?,特別是植物的葉子,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為人類提供氧氣,植物還可以根據(jù)溫度進行蒸騰作用(水蒸氣的排放)對環(huán)境也有很大的影響,降低了周圍環(huán)境的氣溫;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增加了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讓當?shù)氐挠晁渑?,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了氣候,我們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愛護花草樹木,更不要隨手采摘樹葉,就是這樣一個小小課外探究活動,孩子們不但提高科學學習的興趣,還從探究的結(jié)果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2.合理設計科學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課外探究活動,讓孩子在課內(nèi)進行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對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因為在探究活動中,要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大膽質(zhì)疑,組員之間要相互合作,要在科學課中的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悄然無聲地滲透德育教育。
(1)基于教學目標,確定學習任務
粵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植物的根》一課,其四維教學目標是:
①科學知識:理解植物根的形態(tài)、分布特點與其功能(根有固定的作用)是相適應的。
②科學探究:通過模型建構(gòu)和“對比實驗”從而理解植物的根有固定作用。
③科學態(tài)度:學生對生命世界有進一步的探究興趣。
④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意識到人類的生活有可能造成對環(huán)境的破壞。[3]
(2)具體課堂教學實踐過程
在執(zhí)教本節(jié)課時,采用的教學方法:一是植物根的建模;二是“模擬樹”的“根系”固定作用測試,通過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不露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①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PPT課件:出示圖“臺風把樹吹得搖搖晃晃地,但這些樹屹立不倒,為什么?”對于這種生活常景,你是怎么想的?從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引發(fā)孩子們思考,激發(fā)對植物根的探究興趣。
②針對問題,提出假設
當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后,教師就組織小組進行研討:植物是有生命的,怎么去研究植物的根呢,是去采摘嗎?還是會有更好的辦法呢?學生在三年級已對植物的根有初步的觀察和了解,而植物的根是埋在土壤里,其分布特點學生較少關(guān)注,讓學生親身參與建構(gòu)模擬,并通過對比實驗,在探索思考中,學生體會到模型建構(gòu)的方法,獲得成功喜悅的同時將模型方法內(nèi)化為認知模式,獲得認知水平上的提升,從面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理解根的形態(tài)與分布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所以在課堂上我們采用建模這樣既給了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機會,又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這一環(huán)節(jié)(建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育(不要隨意采摘或破壞大自然植物)。
③驗證假設,主動探究
小組合作制作“模擬樹”的“根”建造根系固定作用模型并測試,本活動是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本課的教學理念是:模型的建構(gòu),在課堂中讓孩子通過模型的建構(gòu),利于孩子們的思維發(fā)展,而且在建構(gòu)的過程中要更接近自然狀態(tài)。讓孩子通過模型的建構(gòu),小組合作完成“模擬樹根系”(根系多且長)的制作,老師提供一個“對比模擬樹”(根系少且短),同時讓小組對這2棵“模擬樹”的寬度及深度進行測量后,進行對比實驗,理解植物根的形態(tài)、分布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實驗中要有要求,迅速地、小組合作把它做完;做完之后,把實驗材料按要求收拾上交,把做好的模型擺放在桌子上面,然后坐端正。雖說工程技術(shù)的課不容易上,但很欣喜地看到孩子們是很喜歡上,這主要得益于材料選擇得好(用了PVC管模擬植物的莖、報紙條模擬植物的葉、扭扭棒模擬植物的根),在課堂中給予了孩子們更充足的時間去制作完成模擬樹,也同時有交流和匯報、分享。孩子們通過建模領(lǐng)悟自己找到的“水”更甜,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④總結(jié)遷移
PPT出示圖片:我們生活的城市,綠化的行道樹個案(風吹就倒),這樣的植樹方式是否合適?為什么?與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并意識到人類的生活或不合理活動,會造成對環(huán)境的破壞,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與自然和諧相處,進一步對孩子進行德育的滲透。
3.注重對學生表現(xiàn)性的評價,使德育教育內(nèi)化
學生良好的德育品質(zhì)(如對環(huán)境與社會責任感、質(zhì)疑問難、實事求是、不怕失敗堅持不懈等)的形成,除了要靠教師在課內(nèi)外潛移默化滲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不再是紙筆測驗,要注重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性的評價,孩子們在課堂上有好的德育表現(xiàn)(如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配合、組與組之間能相互幫助……),同時對于一些實驗材料,分給孩子們自己去負責,比如食鹽、白糖、氣球、蔬菜水果、雞蛋等,既減少一線教師的工作量,又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責任意識感,因為小學科學實驗中有很多實驗材料都來自于生活,還可借助校迅通這個平臺,把需備的實驗材料發(fā)到家長的手機,讓家長也參與到課堂中來,實踐證明家長們是很配合這項工作的,孩子們的這些積極參與,科學老師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表現(xiàn)性的評價,可在孩子的科學書上蓋一個紅花,筆者十多年的實踐證明,無論是三年級的孩子還是六年級的孩子,都很珍惜老師在他的科學書上蓋的小紅花,期末這是他的平時成績,紅花最多的孩子還可以獲得“科學之星”榮譽獎。
在小學科學課堂滲透德育教育,讓孩子們在以后的人生中,不人云亦云、不偏聽偏信,不傳播非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的偽科學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邏輯思維、質(zhì)疑精神,“莫道春來早,春已無聲到”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在課堂實施德育教育的人生追求。
參考文獻
[1]劉學兵.讓英語課堂教學走向藝術(shù)化[J].河北金融,2008(4):18-19.
[2]何家勝陳銀強.光合作用史話[J].化工裝備技術(shù),2006(2):68-71.
[3]談永東.淺談如何在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5(13):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