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港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浙江義烏的一位媽媽在網(wǎng)上發(fā)帖稱:“我的女兒平常成績就一般,這次高考考得也不盡如人意,不過考上了杭州的某大學。前幾天給女兒買手機電腦提起了生活費。我不知道別家的孩子都給多少生活費,但我想了想覺得1200塊錢還是夠的。沒想到她不高興了,居然問我她是不是我親生的,1200塊要餓死她嗎?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边@位媽媽說,電話費是他們出,買衣服鞋子等都有另外給錢,這1200元只算是給女兒的伙食費。所以,她想問一下,1200元的伙食費少嗎?大家都給多少?
對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擇核心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以社會生活現(xiàn)象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題,寫作要求非常明確,就是要考生發(fā)表對材料所述事件的評論。材料的核心事件為:剛考上杭州某大學的女兒嫌媽媽給的一個月1200元的伙食費太少,責問她是不是媽媽親生的,1200塊是不是要餓死她。因此這個媽媽想了解一下1200元的伙食費夠不夠,其他家長都給多少。
不過,要評論此事還是要找到評論的角度,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特別是發(fā)生這種不愉快的事件的緣由,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是攀比和虛榮的心理在作怪。女兒怒懟媽媽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另外,媽媽也問“1200元的伙食費少嗎?大家都給多少?”可見母女翻濤在攀比心理。
二是母女倆缺乏有效溝通。媽媽事先沒有問女兒需要多少伙食費,女兒則直接責問母親,而不是心平氣和地說明解釋。
三是已經(jīng)成年的女兒還不夠自立自強。如果伙食費不夠,女兒本可以自己想辦法做點兼職解決的。但如果追究其原因,媽媽的家庭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
當然,考生還可以從女兒的消費觀等方面人手分析。但有的考生卻從中提煉出知足常樂之類的觀點進行寫作,顯然偏離了題意。
考生根據(jù)以上的因果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可以就其中一點深入挖掘或同時論述其中的幾點,但最好以其中的某一點為主,其他為輔。具體行文時,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徹,或者為了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充實厚重,也可以適當聯(lián)系現(xiàn)實或歷史,引述相關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但對這些論據(jù)的概述或引用要盡可能簡潔,而且是在分析具體問題或事件時自然帶出的,一切為分析既定的具體問題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務。當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實和道理論據(jù),直接分析相關問題。
聯(lián)系現(xiàn)實多指聯(lián)系同類現(xiàn)象進行拓展,包括正反兩個方面。所附習作引述湯麗莎之例即與材料中的義烏女孩構(gòu)成鮮明對比,用以闡述大學生生活費不夠完全可以自行想辦法,如用勤工儉學的辦法來解決就十分有力。
同類的如大學生施某大手大腳花錢,貸款5000元買了心儀的蘋果手機。但錢還不上,就又從其他校園貸借款。期間小施被校園貸人員跟蹤、毆打,并被告上無錫市濱湖區(qū)法院。至今為止,小施家人已為他還款幾十萬元,卻仍未還清。(《現(xiàn)代快報》)這個素材可以用來闡述大學生中消費觀有問題的還不在少數(shù),這樣就可以自然轉(zhuǎn)人對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消費觀的論述了,誠如此文章就可以提升一個境界。
還可在分析評論中自然嵌入相關的名言警句,以展示文化底蘊,增強說服力,比如鄭板橋的“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已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你必須在額上流汗,以資獲得你的面包”等。
習作評析
滿足搭橋,感恩為流
張靜
浙江義烏的一位母親因女兒抱怨伙食費不足而在網(wǎng)上發(fā)帖提出疑問。就現(xiàn)在的消費水平,是父母給予的經(jīng)濟支持不足以滿足孩子的生活需求,還是孩子的心理作祟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呢?
在我看來,這類問題的滋生不在于父母給予的賬面數(shù)字,而是我們是否真正樹立起了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是否能夠認清現(xiàn)實,學會滿足,報以父母感恩之心。
著名作家筱敏曾說:“人的偉大,是因為生命內(nèi)里橫亙著一條無法逾越的河,此岸是沉淪的現(xiàn)實與徹底的絕望,而彼岸是飛升的理想和觸摸未來的強烈熱情?!闭\如斯言,現(xiàn)實中的誘惑與強烈的物欲是炙熱敏感的,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乏被其蒙蔽雙眼誤入歧途的反面教材。對于大學生而言,享受高等教育的代價無疑是高昂的,外加尚未步入社會,其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便是父母。不過,根據(jù)時下大學校園的物價水平,1200元也足以支撐孩子一個月的伙食費了。即便手頭拮據(jù),也不應出言不遜,作為一個成年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工儉學來解決。《成都商報》載,成都師范學院的大三女生湯麗莎,家庭貧困,每月生活費不到200元,但她三年來一直資助3個貧困生從初一讀到初三,前后花費近2萬元。為此,她先后做了十多份兼職:擦皮鞋、賣廢紙、發(fā)傳單、做助教……如果義烏女孩置身湯麗莎的處境,恐怕早就“餓死”了。
因此,現(xiàn)實的心態(tài)與節(jié)制才是關鍵,唯有對生活常懷感恩之心,自強自立,體諒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學會滿足,才能夠?qū)ひ挼綌[渡的扁舟,蹚過物欲的急流,激蕩起生命的浪花。
從這位母親的帖子中還可以看出攀比心理已然在大學生的觀念中悄悄滋生,因為女兒還透露“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顯然,這種盲目的攀比和跟風的行為是有害的,但不幸的是,這種不良之風在社會上已四處蔓延,因此而引發(fā)的過度和超前消費現(xiàn)象已司空見慣。目前,大學校園就劍過一陣“校園貨款”之風,其本意在于給予貧困學生必要的經(jīng)濟資助,增強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等能力。但事與愿違,頻頻出現(xiàn)的大學生盲目貨款導致無法還清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思考與擔憂。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多半是如何學會考到100分,成績優(yōu)秀便萬事大吉,卻沒有人教會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與應有的憫人情懷,一旦步入社會,漸漸脫離父母的庇護,常常隨心所欲,把任何要求都當作理所應當,卻鮮能保持勤儉節(jié)約量入為出的傳統(tǒng)美德。
道格拉斯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人是很麻煩的?!比擞斜姸噙@樣那樣的欲望,卻常常因不能理性對待而亂了陣腳,最終深陷欲望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讓我們正本清源,重拾感恩之心,學會滿足,自立自強,多一分努力,少一分攀比,時代終究會為我們喝彩!
[點評]
本文開篇即點扣材料核心要素,并從母女兩方各提出一個問題,引發(fā)讀者思考。緊接著回答第一段問題,表明文章的觀點態(tài)度。主體部分從欲望和攀比的角度來分析。前者圍繞筱敏的名言和同類拓展、正反對比來分析如何才能“膛過物欲的急流”;后者則主要闡述大學生攀比心態(tài)的危害并從教育的角度追溯其產(chǎn)生的原因,頗具現(xiàn)實意義。文章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征引得體,收放自如,體現(xiàn)了小作者不同凡響的思辨能力,具有很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