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卡娜
摘 要: 依據(jù)《論語》,探尋兩千年前處于亂世中的孔子的生存智慧,思考孔子本人是如何通過處理人自身肉體與心靈的關系、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一個樂己、樂人、樂物的境界??鬃拥纳嫠枷胩峁┝素S富的精神資源,對于處于激烈社會競爭中的人們來說,既能舒緩生存焦慮,又促使他們思索個體生存于世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 孔子 《論語》 生存智慧
從古到今,人類永遠面臨著三大問題:人與自然之間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人自身的肉體與心靈之間的問題[1]。所有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生存”問題。千百年來,無數(shù)學者都對人為何為人、人如何成人做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然而始終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進入現(xiàn)代文明,物質條件雖不斷充裕,但“天人關系”、“人己關系”、“身心關系”這三個問題不僅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日益凸顯。實際上,人類今日面臨的是一種普遍的生存焦慮。為了讓處于各種生存問題中的人學會調整心態(tài),學會在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中更好地生活,各種心靈類的輔導書籍在市場上的熱銷恰恰反映了很多人對于心靈糧食的渴求。
其實,我們不必連篇累牘,一部篇幅短小的《論語》[2]足夠我們受用終身??鬃铀幍拇呵飸?zhàn)國時代,“弒君三十六,亡國七十二”,社會動蕩不安,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孔子卻偕同門人周轉各國,積極抒發(fā)宏大的政治理想,即使遭冷遇、唾棄、斷糧也不放棄。在整部《論語》中,我們沒有聽到孔子的抱怨或者發(fā)牢騷,看到的是一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孔子,一個“樂山樂水”的孔子,一個“求仁得仁”的孔子,一個在亂世之中從容不迫地周游的孔子,由此可見,孔子的智慧、心胸堪比“日月”,連朱熹也發(fā)出“仲尼,天地也”的感慨。細細品讀《論語》,思考孔子如何做到與己為善、與人為善、與物為善,對于今天的我們尋找心靈棲息地會有醍醐灌頂?shù)淖饔谩?/p>
一、人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存
人終其一生,最主要的問題是保全自己和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個體的生存是存在的一切基點。在現(xiàn)代社會,人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提升,個人的生存價值就被放置于中心。如何處理好肉體與心靈的雙向追求成了人們的當下選擇。
(一)生命的存活
生命的存活可以說是生存最原始的含義,“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這里的“生存”指個體保存生命、活在世上,類似于動物的一種本能的存在方式。然而在亂世中,性命的保存是不容易的,稍有差錯便離恨歸天。所以孔子的通權達變,很多時候是出于維護生命的需要。從《論語》可以看出孔子對來之不易的生命倍加呵護,珍愛萬分。
一,保護生命,不輕易失去。“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公冶長》)?!拔0畈蝗?,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在動蕩的社會中懂得明哲保身,不要白白丟命。然后孔子進一步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敖渖薄ⅰ敖涠贰?、“戒得”是告誡人們要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保護好自己。另外,保存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君子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為政者要愛護百姓,不要“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堯曰》)。
二,頤養(yǎng)生命,不隨便糟蹋??鬃与m不主張華衣奢食,卻強調吃穿住的舒適性。在吃的方面,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xiāng)黨》),這種講究“非極口腹之欲,蓋養(yǎng)氣體,不以傷生”[3];在住的時候選擇好的環(huán)境以陶冶情操,“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穿則重視服飾的搭配,“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鄉(xiāng)黨》)??鬃拥酿B(yǎng)生之道不僅指物質上的舒適,更重視心靈的舒適,因為很多疾病是由心病引起的,而心情的愉悅、暢快、放松則可以使人長壽、遠離疾病。所以孔子指出“君子不憂不懼”(《顏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喪致乎哀而止”(《子張》)。
三,敬畏死亡。作為生命的主體,死是個體存在的必然歸宿,只有重死才會對生命的珍貴有所體悟?!墩撜Z》的很多篇目都曾記錄了孔子對死亡的態(tài)度?!妒龆菲杏杏洝白又鳎糊R,戰(zhàn),疾”。孔子謹慎為之的三件事:一是祭祀之前的齋戒,二是關系到百姓死傷的戰(zhàn)爭,三是影響人生死的疾病,這三者都與死亡有關??鬃由踔涟阉勒叩募漓肷仙秸蔚母叨?,成為上層統(tǒng)治者教化于民、施行仁政的手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吧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
(二)精神的生存
如果不能理解孔子個體生存的兩個層次,則看孔子的言論就會有諸多矛盾之處。強調明哲保身卻始終周游列國,重視祭祀?yún)s不肯給顏回厚葬。事實上,在孔子那里,義重于利,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貴于外在的肉體存在。生命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也是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的。而“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就在于精神上的價值取向。
孔子從“十有五而志于學”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在不斷的生命體驗中,他一層層往上走,精神世界變得豐盈、充實??鬃拥男撵`世界廣闊無垠,既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圣賢氣象,又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君子風范,而貫穿其中的則是一個“志”字。“志于仁”是孔子一生的精神支柱。
孔子首先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沒有志氣就等于沒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其次強調立志應立大志,擔負天下責任,不能執(zhí)著于名利?!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的精神境界之所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就是因為其志向的宏大。最后,孔子認為立志要有恒、有行。確定志向并不難,難的是堅守志向,并且在生命實踐中不斷體驗它,不斷充實它,即“博學篤志”??鬃诱J為,如果志向不堅定,就連簡單的職業(yè)也從事不了,“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子路》)。而君子則“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在陳蔡受困時,孔子與弟子們對其遭遇困境的不同觀點,就用事實證明了孔子對于志向的堅守,也從側面說明恒志的不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wèi)靈公》)。
對現(xiàn)代人來說,生命的保存已經(jīng)不是頭等大事,建立精神家園反而迫在眉睫。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容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制約,“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而正確的志向是人的主心骨,志為“人心之主”,“志有不立,則此心便為富貴、功利、聲色所染誘”。
二、人在社會群體中的生存
社會生存指個體生命進入社會領域后,選擇一種生存方式以協(xié)調各種關系,并借以繼續(xù)安身立命的問題。儒家的生存智慧最突出的特征是不規(guī)避社會,積極入世,關懷人在社會群體中的生存狀況,“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微子》)?如果離開社會,人將如何成人呢?因此,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一系列與人交往的原則,以便使人與社會處于和諧之中。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wèi)靈公》),“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等。無論是寬、恥、信、敏、惠,還是溫、良、恭、儉、讓,都是“仁”的外化,都從自身作要求,強調個人的主動性。
孔子這里的“仁”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情感,即“愛人”??鬃诱J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情”在里面,而這種情感的基點首先來自于人與生俱來的親情,即孝悌慈愛。這種親情在時間上持續(xù)最久,在空間上聯(lián)系最密,在程度上最為強烈。一個對父母“勞而無怨”的人,他的品質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而》)?“孝”是“仁”的根本,如果對別人也能夠做到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樣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感情,就會容易理解別人,減少人與人之間摩擦、矛盾的產(chǎn)生。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別人的心情,用真摯的感情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實際上就是實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即換位思考。
但是,在以“仁愛”“推己及人”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一是持中,與人交往即使出于好意,也要把握分寸,“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里仁》)。而以“中”作為標準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二是循禮,“禮”是社會對人的總體要求,并不是人人都能靠“德”約束自己的,為了社會的安定,“禮”必不可少。“克己復禮為仁”(《顏淵》),“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學而》)。對待不同的人,就要說不同的話;在不同的場合,就遵循不同的規(guī)矩,如果任性而為就會被別人恥笑“不通世故”。三是忌偽,“仁者”不是好好先生,“愛人”也不是盲目對別人好,真正的“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也能批評違仁的行為?!氨姁褐?,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wèi)靈公》)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只能是“偽君子”,孔子就認為“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陽貨》)。四是修身,社會是一部大百科全書,要不斷學習,才會有所收獲?!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先進》)。
三、人與自然的共存
人作為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整個群體的發(fā)展離不開自然的庇護。然而,在進入工業(yè)文明后,人類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自以為憑借強大的科技力量能夠征服自然,這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引發(fā)了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在全球各地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后,人們開始重溫先哲“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墩撜Z》里面孔子就有相當多的論述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孔子認為“仁道”的思想不僅僅應用于人類社會中,對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要持有同樣的生命關懷?!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述而》),這里指孔子只用魚竿,不用釣綱大規(guī)模地捕魚,只射殺飛鳥,而不會射殺巢中之鳥??鬃舆@樣做一方面是因為過度獵殺的行為有悖于仁道,不符合“中庸”。另一方面是因為人依附于自然,如果破壞生態(tài)平衡,人類就會自食苦果。孔子對自然持有的“仁道”精神和長遠發(fā)展眼光令今天的我們汗顏。
二,孔子將自然與人類緊密相連,用山水的意象比喻人優(yōu)秀的品質。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自然顯示人之德,使自然活化,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鬃拥倪@種自然審美觀深刻影響了后世,如很多詩人都喜歡用梅來比喻人的堅韌,用荷來比喻人的純潔。而“樂山樂水”也就成為君子們的時尚追求,拋開一切煩惱和世俗,走近山水,敞開心扉,如云自由卷舒,似花自在開落,在這種情景中,人與山水的界限完全消失,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三,孔子認為人是不能改變生生不已的自然規(guī)律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自然存在著絕對的必然性和客觀性,因此要敬畏天命?!把咐罪L烈必變”(《鄉(xiāng)黨》),“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孔子甚至把敬畏天命列為“三畏”之首(《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不敬畏天命,得罪了上天,禱告也是沒用的,“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鬃拥倪@種思想固然可以說是那時候科技的落后導致人們對于無常自然的敬畏和懼怕,但是即使是現(xiàn)在,科技如此發(fā)達,我們也不能斷言對自然規(guī)律已掌握得一清二楚。
孔子的自然觀存在于人與山水的雙向關懷中,人與自然交相輝映、融合為一。對人而言,“樂山樂水”與其說是一種體驗,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境界?!暗赖卤竞跞诵裕诵员竞踝匀弧?,對山水的熱愛充分體現(xiàn)了仁者的生命情懷,即生命的依托。而自然創(chuàng)生萬物,蓄養(yǎng)萬物,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棲息地,人必須對其懷有敬意。
整部《論語》深植于現(xiàn)實生活,充滿了豐富的人性考慮,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生存關懷和生態(tài)觀念??鬃油ㄟ^“立志踐仁”溝通身心健康發(fā)展,憑借“仁者愛人”協(xié)調人與社會的關系,以“樂山樂水”的情懷欣賞自然中的一切,使三者的界限消失,處于和諧安寧之中,從而樂己、樂人、樂物。我們品讀《論語》或許達不到孔子的隨心所欲境界,但從中獲取某些啟發(fā),使精神有所寄托,對生命的走向有所了然,就已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黃玉順.生存結構與心靈境界——面向21世紀的中國哲學[J].周易研究,2002(4).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