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討論法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精心設計,挑選生與死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珍惜生命,提高其生命質量意識。
關鍵詞:大學語文;討論法;教學運用;注意事項
生和死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也是肩負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重任的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筆者嘗試用討論法開展大學語文第一單元“生命·青春”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討論法的界定
討論法就是以反向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的方式,通過不斷地引導、質疑、提示、探討以揭示事物本質的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交流和創(chuàng)新能力。 [1] 采用討論法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討論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做好教學準備,夯實討論基礎
1.布置預習。教師必須布置課前預習,并要求學生閱讀大學語文第一單元課文、作者生平,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歸納出作者對于生命主題的基本觀點,并對此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2]
2.檢查預習。任意抽查幾位學生對課文和作者生平的閱讀情況。對完成較好、課堂回答流利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記入平時成績。
(二)做好提示引導,有序推進討論
教師引導提問1: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朵絢爛的花,花開偶然,花落必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不能選擇在哪里開始,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開放,甚至在生命毫無意義和價值時,我們還可以選擇如何結束。作者周國平在《平凡生命的絕唱》中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作者周國平或許因為特殊的個人經歷,與《平凡生命的絕唱》中其對主人公伊莎貝爾和她母親的觀點態(tài)度產生了共鳴,在結束時寫道:“這個故事也在許多中國家庭發(fā)生,我真是感到無奈而心痛。年輕美麗的生命,突然遭遇死癥的威脅,把全家投入驚慌和悲痛之中,這是人世間最平常,也是最凄愴的情景之一。無論誰遭此厄運,本質上都是無助的,在盡人力之后,也就只能聽天命了?!?這就是作者周國平對于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態(tài)度。
教師引導提問2:你對作者周國平關于生命和死亡的態(tài)度作何評價?
學生踴躍回答,有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認為這基本符合客觀事實。也有部分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甚至有人認為周國平有點太絕情、太冷血了。
教師引導提問3:各位同學現(xiàn)在都是青年,風華正茂,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未來幾十年人生該如何度過呢?
學生暢所欲言,歸納總結后得出其基本態(tài)度是:人生難料,但應該要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教師引導提問4:請分析當前大學生群體對于生命、死亡、命運的幾種不同態(tài)度。
有的人認為生命是美好的,必須珍視愛惜生命。即使是遭受挫折、痛苦或難以克服的困難,也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獻給社會和國家。有的同學根據(jù)“積極”的對立面,想到了另一類群體,他們“任性而為,甚至違法亂紀”。
教師引導提問5:除了違法亂紀的群體之外,還有一些人,比如我們常常聽說的輕生者,他們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如何?
學生回答:這些人就“好像永遠長不大,經不起磨難和考驗,輕易可以放棄一切,甚至生命”,他們只要碰到困難,就會選擇逃避。
教師引導提問6:除了以上群體外,是否還有對于生命、死亡、命運持不同態(tài)度的群體?
有同學根據(jù)“積極”“消極”兩個對立面,找到了處于兩者之間的一類群體,即“我才十幾歲,還有大把的時光和青春,怎么度過都是可以的”,即隨大流的一類群體。
(三)討論小結
1.引導小結話題。周國平提出:平凡的生命在世,無論誰遭受厄運,本質上都是無助的,在盡人力之后,就只能聽天命了。人的生命長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質量,因此,更要重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2.布置作業(yè)。根據(jù)師生討論的內容畫出思維導圖,標注3~5個關鍵詞,要求學生就“生命和死亡”主題準備5分鐘演講。
(四)課后評價
通過課前準備檢查,課中學生討論參與度、話題興趣程度、課堂整體氛圍以及課后作業(yè)展示等幾個維度的考察,認為本次大學語文教學討論課達到了預期效果,運用討論法取得了成功。
三、運用討論法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準備充分,夯實討論基礎
教師要認真?zhèn)湔n,要把握與本課相關內容,還要對本課討論主題有較好的學養(yǎng)準備,對所討論的話題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教師需要有較強的課堂把控能力,才能把討論不斷引向深入。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對課文和相關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二)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
在運用討論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要鼓勵學生間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讓學生始終處于“思考——探索——解答問題”的高度興奮狀態(tài)。教師還要善于營造輕松活潑愉快的良好氛圍。
(三)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貼近專業(yè)要求
在運用討論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相關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進行引導和提問。第一,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被戲稱為“高四”語文的大學語文應對接最新的高中語文新課標,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第二,融合專業(yè)教學,貼近實際需求。大學以學科或專業(yè)教學為主,大學語文是公共基礎課,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它的定位和作用。比如,隨著高考錄取制度改革,大學生的生源種類更加復雜,針對市場營銷、信息技術與運用、物業(yè)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yè)學科的學生與普通高中、“五年一貫制”錄取的中職畢業(yè)生,在采用討論法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所選取的課文篇目內容應更貼近各專業(yè)素養(yǎng)。
(四)適應信息時代要求,不斷改進討論法的開展形式
第一,要不斷改進大學語文教學的討論形式,比如,借助手機網(wǎng)絡,采用班級QQ群、微信群討論,課堂小組討論、集中討論等,都是可行的。第二,改革討論式教學成果評價方式,打破過去的結果評價方式,采用錄音錄像實時上傳,或者直播的形式,通過過程監(jiān)控或全程回放,讓更多人參與討論和評價。比如,在討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參與度、興趣度、提出問題的深刻度等多維度進行評價,開展小組互評、同學互評和師生互評等方式,不斷豐富和深化大學語文討論法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注釋:
[1]陳勤.討論式教學法在大學語文課中的有效運用探析[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
[2]馮國晨, 葉振忠.大學語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段曹鋼(1966—),男,浙江省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研方向為大學語文和文秘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