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第四屆南京電影論壇綜述"/>
耿 坤
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和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第四屆南京電影論壇于2018年10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召開,這標志著中國電影史學年會以“十年”為界的民國電影研究已全部完成。
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的主題為“一九四O年代的中國電影:戰(zhàn)爭風云、歷史轉折、多元形態(tài)”。本屆年會報名人數(shù)超過230人,在提交的145篇論文中,最終盲審并篩選出80篇論文受邀參加分論壇,論文淘汰率近50%。開幕式當天,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地的161位專家學者相聚南京,本屆年會已成為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屆中國電影史年會。
為期三天的年會包括主論壇、分論壇、學術放映等環(huán)節(jié)。其中學術論壇從理論梳理、影人研究、產業(yè)觀察、性別表達、文本研究、淪陷區(qū)電影等12個主題對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電影史展開全面而深入的討論,全程均設點評和互動環(huán)節(jié);學術放映單元,集體觀摩了《博愛》《新生》《現(xiàn)代夫妻》等10部40年代的珍貴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戲劇學院石川教授的主持下,第四屆南京電影論壇22日在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館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史觀與史料·范疇與方法——民國電影史研究的新趨勢”,中國傳媒大學胡克教授、北京電影學院鐘大豐教授等十余位電影史學專家與會研討。
20世紀40年代,中國的文化藝術在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語境中呈現(xiàn)出特殊的面貌。面對這一時代中國電影的復雜性,需要我們在理論指引下把握潛藏在復雜歷史表象之下的歷史脈絡。在主論壇以及“理論梳理”“性別表達”等分論壇中,學者們提供了富有啟發(fā)性的理論探討新思路。
在主論壇發(fā)言中,民國電影研究所所長、北京電影學院陳山教授詳盡論述了陳鯉庭在其電影美學專著《電影軌范》中對好萊塢影像美學東方立場上的闡釋和發(fā)展,并指出當下的中國電影業(yè)正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飛躍,中國電影人更應在電影意識上重新回到影像本體上來,發(fā)展出不同于“第五代”時期的中國電影新美學。華東師范大學聶欣如教授通過分析經典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第一人稱視點影像,認為這部影片可以證明中國電影中影像程式的存在。香港演藝學院劉成漢教授通過探討戰(zhàn)后40年代末有聲片的黃金時期,論述以上海電影為代表的中國電影的人文價值、歷史與地位。上海大學的陳犀禾教授從東影電影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了新中國電影美學的雛形。西南大學虞吉教授以影片《小城之春》為例,論述了40年代的美學在銀幕上的實踐。
在“理論梳理”分論壇中,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立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博士彭靜宜采用了藝術社會史方法,從學科跨界的知識角度將《流民圖》與《一江春水向東流》放置在一起進行比較,聚焦到了藝術作品中的人和事,從藝術家心態(tài)、情感和藝術價值的懸置這三方面來進行分析。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安燕從文人傳統(tǒng)分析了“文人電影”集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語境及深層動因,闡釋了其深刻的“政治留白”,肯定其富于超越面向的精神特質。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后田亦洲通過考證和分析《電影軌范》的版權信息、著作屬性、文本構成與理論來源,嘗試提出將電影翻譯這一新興維度納入中國電影理論史研究之中,并由此建立中國電影理論翻譯史之研究框架的構想。上海師范大學講師鄭煬將視角聚焦于“中華電影公司”,深入分析了日本在淪陷區(qū)的電影文化統(tǒng)治理論建構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郝瀚通過對戰(zhàn)后中國進步電影中“劫收”話語的探尋,認為其對戰(zhàn)后中國電影進步性的建構起了重要作用。
在“性別表達”分論壇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秦喜清從《相見恨晚》到《不了情》和《小城之春》分析戰(zhàn)后情愁與女性敘事,他站在世界電影發(fā)展的角度將三部電影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共性與特性,認為它們在題材、類型上的變化與發(fā)展為把握戰(zhàn)后女性電影的總體特征提供了一條路徑。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盧偉力通過費穆的《小城之春》(1948),李萍倩的《春雷》(1949)和《一代妖姬》(1950),旁及?;〉摹短f歲》(1947)和《不了情》(1947)、盧敦的《此恨綿綿無絕期》(1948),探討現(xiàn)代中國女性主體意識的衍生和發(fā)展的問題。天津師范大學講師年悅認為對于李紅與當時的其他女演員來說,身體已經不再是自己的身體,它以銀幕形象呈現(xiàn)在電影中,被電影這一媒介物化,成為被觀看和凝視的欲望客體。與此同時,他們也被廣播、報紙等當時新興的各類大眾傳媒有選擇地建構著銀幕之外的社會身份。贛南師范大學講師劉麗蕓認為陳云裳是由“孤島”上海電影大王張善琨一手打造的“電影皇后”;作為古代女杰與時髦女郎的矛盾體,以“花木蘭”著稱的陳云裳有效地將彼時“孤島”的政治使命與大眾文化整合一體,肩負起“孤島”上海民族主義抗戰(zhàn)的文化重任,成為“孤島”上海的明星形象及社會文化符號;而《木蘭從軍》在不同的政治區(qū)域被不同文化解讀,使得“花木蘭”的身體有了多重性。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建華通過考察40年代上海孤島女明星日常生活并認為在上海孤島時期特殊的局勢下,40年代電影女明星追求的是非常時期個人身家性命的穩(wěn)妥,也就是生存層面的考量。女明星的奢侈享受生活與當時的好萊塢明星別無二致,這反映出的恰恰是孤島文化逃避現(xiàn)實、醉生夢死的社會心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鐘瀚聲通過對《新閨怨》與《遙遠的愛》兩部影片進行比較研究,分析這兩部被官方電影史給予完全相反評價的作品,是如何從知識分子的視角出發(fā),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不同側面。
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使中國電影與中國社會一同步入非常時期。戰(zhàn)爭中的40年代,中國影壇重新分化和組合,電影創(chuàng)作和生產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格局特征。在“滿映與華映”“淪陷區(qū)電影”“大后方電影”等分論壇中,專家學者們的交流探討讓我們重回現(xiàn)場,迅速成為本屆年會的熱點話題。
在“滿映與華映”分論壇中,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德泉基于現(xiàn)存的《泰東日報》對“滿映”進行了一次近距離的觀察。遼寧師范大學副教授莊君認為李香蘭主演的《我的夜鶯》影片內外的身份謎團、故鄉(xiāng)離散、戰(zhàn)局迷霧與40年代二戰(zhàn)末期時代癥候交相呼應,且有著多重互動、疊加與重構。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徐雅寧以李香蘭主演的“大陸三部曲”及《迎春花》為中心分析后殖民主義視域下“滿映”娛民片中的女性形象及情愛模式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杜宜浩博士對《沙鴦之鐘》和《花蓮港》進行比較研究,試圖理清特殊歷史時期電影作為“文化策略”的運行機制。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張琪以《華北映畫》中刊載的電影評論類文章為中心,考量淪陷時期的華北電影業(yè)。
在“淪陷區(qū)電影”分論壇中,北京大學博士洪知永通過影片《春江遺恨》考察中日雙方互相背離的“借古喻今”,嘗試提出重新解讀文本的可能性。上海電影博物館總監(jiān)王騰飛認為“瘋狂”與“新生”是上海淪陷時期頻繁出現(xiàn)于各種媒體的兩個重要詞匯,他將“瘋狂”與“新生”引入對戰(zhàn)時上海電影的分析,使電影與整個淪陷社會產生對話和碰撞。東京大學博士朱蕓綺力圖鉤沉相關史料與記錄,厘清日本三大電影公司與“中華”及“華影”的合作經過,考察中日影人的處境與心境。北京大學博士胡亮宇試圖從戰(zhàn)時東亞現(xiàn)代性話語、日本和中國的主體位置、歷史資源的現(xiàn)代挪用等方面,重新打開《春江遺恨》斷裂的敘述空間,探討淪陷時期電影文本生產的復雜性和文化的混雜性,思考這種混雜性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中的脈絡與位置。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郝蕊博士以《紅樓夢》為中心考察40年代戰(zhàn)時“華影”的制片處境與巨片策略。自由撰稿人高橋政陽先生分享了中華電影最后一位日本人的回憶錄。日本國立德島大學教授邵迎建論及原始的申報與訪談、話劇、電影間的關系。
在“大后方電影”分論壇中,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研究館員丁小文通過對40年代的西藏電影史料的收集、評述,對中國電影史的體系構建提供一些層面上的史料及研究設想。北京電影學院助理研究員李九如認為戰(zhàn)時的電影教育實踐本身,一直在“抗戰(zhàn)建國”的需要和現(xiàn)實條件的局促(以及電影教育理論的指導)之下艱難發(fā)展,并反身哺育了戰(zhàn)時的電影教育理論。湖南科技學院講師歐陽家慶以國泰大戲院為例研究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電影院的經營策略。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劉麗莎對戰(zhàn)時重慶抗戰(zhàn)電影批評進行了研究。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刁穎對中國戰(zhàn)時大后方卡通作品的歷史效應進行了研究。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戴小晴認為《中國電影》以其專業(yè)深入的學術探討,豐富多元的電影評介,激烈沖突的路線爭論成為陪都抗戰(zhàn)時期電影理論期刊的代表。
20世紀40年代,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迎來了勝利和解放,就社會變遷和文化格局而言,中國電影史上沒有哪個時代比這一時期更為復雜,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需要更多元的視角和更新的研究方法。在主論壇和“電影與社會”“電影方志”“產業(yè)觀察”等分論壇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年輕學者正多視角、多維度地展開電影史研究,加深了對歷史現(xiàn)象的理解,使得重寫電影史更有意義。
在主論壇發(fā)言中,南京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張丹通過賀孟斧之逝這一公共事件,回顧賀孟斧電影與戲劇編導、舞美設計、影劇文獻翻譯等活動軌跡,展現(xiàn)其裹挾于動蕩歷史中的藝術理想。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鎮(zhèn)著眼于20世紀40年代曾兩度出現(xiàn)的拍攝“自費電影”的熱潮,認為其萌發(fā)和激勵了一部分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個性,也讓人們意識到,電影不僅僅是公共娛樂產品或媒介,也可以成為個人志趣和歷史書寫的工具,更可能關系到未來電影的某些可能。
在“電影與社會”分論壇中,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林吉安試從電影檢查、電影稅收和票價管理三個方面,分析戰(zhàn)后中國電影在官方與民間、政治與商業(yè)、媒體與觀眾等多方力量相互博弈下的生存狀態(tài)。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易菲對1945—1949年電影明星背后的時尚服飾進行了解讀,認為她們的服飾、發(fā)型、妝容等推動著大眾的審美意識,影響并推進了近代上海時尚文化生活的發(fā)展。上海戲劇學院博士張璐璐通過分析40年代兩部具有爭議性的作品《假鳳虛凰》與《人海妖魔》,探討了電影的虛構文本與現(xiàn)實空間所處的滑移狀態(tài)。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樊昊通過梳理《假鳳虛凰》理發(fā)師風波事件的始末,探討事件的背后可能具有的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張語洋通過對?;а菰?0年代所導演創(chuàng)作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和《哀樂中年》三部影片的研究,從城市文化、人物形象、精神肌理、敘事修辭等4個方面勾陳40年代服飾與歷史文化。
在“電影方志”分論壇中,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苑笑顏以民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華電影院為代表,分析了該影院在40年代的特殊歷史社會環(huán)境下的命運變遷、映演機制和空間形態(tài)。魯東大學講師孫鵬以“福祿壽事件”為中心考察抗戰(zhàn)后青島市電影戲劇商業(yè)同業(yè)公會的成立與運作。大阪市立大學博士趙晟以山東省立教育電影院為例論述了戰(zhàn)后濟南電影院的接收與經營。魯東大學講師位曉寧通過對青島電影“敵產”接收與處置情況的梳理,還原戰(zhàn)后青島時局一隅,窺探戰(zhàn)后國民政府在地方的接收狀況。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興昀詳細分析和梳理了抗戰(zhàn)勝利后天津市戲曲電影業(yè)同業(yè)工會為維護行業(yè)權益做出的多方努力,但始終難以挽回頹勢。上海戲劇學院博士陶旻瀚著眼于戰(zhàn)后南京地區(qū)影院市場,認為壟斷南京電影市場的影院托拉斯的出現(xiàn),一方面讓南京的電影市場在戰(zhàn)后得以快速地“復原”;另一方面這樣快速“復原”的代價,也使南京電影市場無法得到更好、更多樣化的發(fā)展。
在“產業(yè)觀察”分論壇中,北京大學博士普澤南通過分析1946-1948年間的中國電影貿易觀察貿易政策與外匯政策的撕扯。廈門大學博士劉曉臣通過中電三廠的制片運營策略來分析意識形態(tài)基底與商業(yè)自覺。南京大學碩士朱超亞論述了解放初期(1949-1951)上海私營電影制片業(yè)的產業(yè)生存。南陽理工學院講師王玉良論述了戰(zhàn)后好萊塢電影在上海的發(fā)行(1945-1950)。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焦仕剛對戰(zhàn)后上海電影發(fā)展面臨的政治困境和經濟困境進行豐富的微觀化和數(shù)據(jù)化歷史探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劉磊對金星公司做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考察,探究金星公司成立的歷史原貌、所帶有的明星遺風、金星公司的創(chuàng)作活動及其影片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取向。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蔡春芳從戰(zhàn)后中國視角出發(fā),探析中、英報道者各自對本國電影投射的不同欲望與想象,并通過重新審視這一視角,嘗試顯影出欲望和想象背后,英美電影之爭的其他面向。
挖掘、掌握和運用新史料,是近年來推進電影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主論壇以及“文本研究”“影人研究”“費穆及其作品”“影史鉤沉”等分論壇中,專家學者們從多個切面鉤沉早期中國電影史,也是史論思維的開拓與延伸。
在主論壇發(fā)言中,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通過研究鄭君里編導的大型抗戰(zhàn)宣傳影片《民族萬歲》,探討《民族萬歲》是不是紀錄片;其次討論其源頭,即沒有完成的《西北特輯》;進而討論民族主題影片的兩難之境。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刈間文俊對“非常時期電影文本分析的可能性”提出“以片為本”的建議,并論及馬徐維邦的鬼怪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從“漂泊”到“戀家”談起,講述了戰(zhàn)后電影的都市認同。北京大學教授李道新則認為,年譜是中國獨有的述史體裁和治學方法,他試圖從年譜學與影人年譜的角度探索進入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方法。北海道大學教授應雄列舉了費穆和布列松的例子,試圖以新的視點來探討“影像”和“語言”的關系、“電影”和“文學”的關系;同時回溯了費穆作品的美學特點,并對早在40年代的中國電影里已經觸及了這個核心問題、這一歷史事實作出再認識。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秦翼從各類資料中找尋并拼合出自全面抗戰(zhàn)前后至日寇完全占領上海期間電影界真實面臨并逐步升級的膠片危機,并分析“危機”直至今日的延續(xù),剖析這一民族電影業(yè)、制造業(yè)乃至國家政治的深沉傷痛。南京藝術學院講師季曉宇試圖通過考察方沛霖在戰(zhàn)后的商業(yè)片創(chuàng)作動向,深入探究40年代中后期的發(fā)展困境與方向轉變,以此對于這段時期的中國電影史敘述重新做出描繪和呈現(xiàn)。
在“文本研究”分論壇中,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吳國坤從電影《亂世佳人》到《一江春水向東流》探討戰(zhàn)后中國電影的通俗性。上海師范大學講師張雋雋在通俗文化的發(fā)展脈絡中,提煉出《秋海棠》的故事在跨媒介傳播過程中不變的內核,并在晚清以降的文化網(wǎng)絡中挖掘這一故事內核的時代內涵,并分析了1943年的電影版《秋海棠》在保持故事內核不變的情況下,融合了媒介形式,創(chuàng)造了豐富且多層次的意義空間。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助教馬綸鵬認為《松花江上》所代表的一系列電影中的北方風味是整個華語電影中獨特而唯一的。西南大學博士石純認為40年代的“文藝片”《家》《春》《秋》,奠定了后來四版影片的文藝片基調。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龐博由“現(xiàn)代賢妻”的建構論述了《太太萬歲》中的斷裂。重慶師范大學副研究員黃勇軍論述了電影小說在40年代的勃興與衰落。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盛夢陽從影片《木蘭從軍》探討了上海影人的政治環(huán)境。
在“影人研究”分論壇中,重慶工商大學教授張華通過分析1946—1949白楊的銀幕形象變化,發(fā)現(xiàn)白楊的銀幕形象發(fā)生了“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巨大轉變,探討了其間因由。青島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作家臧杰透過對方沛霖性格、趣味、抱負的分析與梳理,厘清方沛霖電影創(chuàng)作的內在肌理,以解決一些認知盲點,呈現(xiàn)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方沛霖。三峽大學副教授林麗萍考察了張愛玲40年代在上海的電影活動,梳理了包括影評寫作和編劇之路兩個部分。西南石油大學講師王詩秒從空間話語、主體性建構和走向現(xiàn)代性三個方面辯證地剖析了?;а莸碾娪按嬖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張洪燕通過考察陳鏗然戰(zhàn)后的電影活動,認為其在戰(zhàn)后較好地延續(xù)了導演的職業(yè)生涯,為商業(yè)電影導演的發(fā)展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研究生徐沁逸以許幸之電影手稿《電影導演論》為研究對象,通過手稿研究探討了40年代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為代表的電化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情況。
在“費穆及其作品”分論壇中,西南大學副教授趙劍以儒家傳統(tǒng)倫理為標準,分析了《小城之春》的倫理敘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副教授趙軒對40年代末《小城之春》相關評論重新爬梳,著力于描繪此期論者的批評理路,以期勾勒《小城之春》的最初輪廓。北京大學博士李詩語從電影《生死恨》的兩篇電影小說談起,再議《生死恨》中的空間塑造與情景關系。云南藝術學院講師謝波認為費穆在《小城之春》中使用了大量的技巧進行戲劇性沖突的建構,同時運用景別、實處、剪輯節(jié)奏等方式消解戲劇性沖突,兩種行為平行運作,由此形成了《小城之春》獨特的美學風格。在文華及其特殊的體制和時間內,造就了該片的獨特風格。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朱萍探討了40年代初期的費穆與“民華”,認為費穆、金信民、張翼三人為基點形成“編導——制片——表演”的穩(wěn)固三角體系,讓“民華”矗立于“孤島”影壇。南京大學博士王一冰試圖以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為主例,分析40年代中國戲曲電影美學風格實踐的特征,揭示其間可能蘊含的失誤或偏差,進而對40年代戲曲電影的美學實踐達成較為客觀和公允的評價。
在“影史鉤沉”分論壇中,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趙衛(wèi)防探討了20世紀40年代后半期香港國語電影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他通過對40年代香港國語電影進行分析,對滬港之間的電影聯(lián)絡做了總結。上海大學教授黃望莉以《新影壇》為分析對象探討上海淪陷時期電影史學研究中的議題。清華大學副教授梁君健以國際傳播語境下的大后方新聞紀錄片《電影與播音》為基礎進行了媒介史探究。云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淼以泰華《中原報》“星期電影”為例探討了抗戰(zhàn)時期泰國華人華僑的電影救國思想。福建師范大學講師侯凱從影業(yè)接收、影片重映與影人流動等方面探討了戰(zhàn)后大陸電影對臺灣電影的影響(1945-1949)。南京藝術學院博士樊妍秋論述了三、四十年代之交武俠電影的短暫復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孫天晨通過分析鄭君里編導并于1943年公映的《民族萬歲》等社會紀錄片,探討民族志紀錄片在發(fā)展中科學與詩性的問題、搬演與復原的問題及文化與政治之間的問題等三個關鍵議題。
在閉幕式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民國電影研究所所長陳山對本屆年會進行了學術總結。他高度贊賞中國電影史年會多年來秉承的專業(yè)性、學術性以及開拓精神,還特別指出本屆年會有許多非常可喜和令人振奮的現(xiàn)象,比如年會受到了來自全社會的關注,僅一條新聞半天的點擊量就超過85萬;再比如年會青年學者比例更高達78%,其中近半數(shù)還是第一次參加中國電影史年會的新人,這說明中國電影史年會獨特的運行機制保證了青年學者能夠憑借學術成果脫穎而出。同時,他認為從電影史的研究水準上來說,初級任務已經完成,現(xiàn)在已經到了升級的地步,應該提出更多新的命題和研究方向,開拓新的領域;中國電影史必須要成為世界電影史的組成部分,研究中國電影必須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光高度肯定了學者們的認真執(zhí)著以及對電影事業(yè)的熱愛,他指出本次年會在立場、角度、觀點、方法、途徑等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電影史學研究也是史學學者們撥開歷史濃霧的鑰匙,學者們不僅在對歷史方面進行研究,同時也是歷史的書寫者與創(chuàng)造者,本屆年會大大推動了業(yè)內的學術交流,拓展了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