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教材插圖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重要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以圖置境”“以圖串文”“以圖解惑”“以圖激情”“以圖拓能”等策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教材插圖;策略
“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今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皻v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歷史與社會學習能夠體現(xiàn)出來的,帶有本學科特性的必備人文品質和關鍵綜合能力”,包括“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公民自覺”“社會實踐”等。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對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fā)與有效利用,是本課程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條件?!苯滩膱D片資源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重要課程資源,包括各類地圖、人物肖像圖、解說示意圖、山川河流景觀圖、歷史場景圖、出土文物圖、風景照片、圖表、漫畫等,它們承載了豐富的知識信息和思想內容,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充實和活躍了教材內容,與課本文字形成密切配合的“圖文系統(tǒng)”,對幫助學生培養(yǎng)空間感知、增強歷史意識、提升綜合思維、喚醒公民自覺、參與社會實踐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闡述如何適時開發(fā)和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源,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 以圖置境,培養(yǎng)空間感知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適應性和幾何精確性的統(tǒng)一。地圖的判讀是培育學生空間感知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是打開地理之門的金鑰匙。我們可以借助教材中直觀形象的地圖,創(chuàng)設鮮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準確判斷出區(qū)域的空間位置、地理人文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全方位地加強對區(qū)域的認知,樹立人地和諧觀,從而培養(yǎng)空間感知素養(yǎng)。
如教學《絲路明珠》一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圖5-6中國行政區(qū)劃圖、圖5-18中國的氣候類型、圖5-13中國的地形,讓學生據(jù)圖描述新疆在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征。學生通過圖例注記判讀出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部,深入內陸,遠離海洋;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具有“三山夾兩盆”的特點;屬于大陸性干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fā)強烈。接著,我讓學生根據(jù)這三張圖找出新疆的氣候特點與地理位置、地形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對圖片的比較分析綜合,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新疆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形以盆地為主,四周有高山環(huán)繞,導致海洋的暖濕氣流不易到達,所以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在明確了三者的關系之后,我展示了圖6-58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綠洲,讓學生閱讀教材后說說新疆的生產特色。學生結合圖文了解到新疆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qū)有一些零星的綠洲,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積極發(fā)展綠洲農業(yè),種植小麥等莊稼,栽培葡萄、哈密瓜等果木,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有多種農產品大量外銷。于是,我立刻追問道“水是生命之源,沙漠連綿、氣候極其干旱的綠洲農業(yè)是如何進行澆灌的?”并出示了當?shù)厝嗣駝?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的灌溉設施——坎兒井示意圖(圖6-62坎兒井坡面)。學生利用示意圖對當?shù)氐匦蔚貏?、氣候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得出坎兒井是利用了天山到綠洲由高到低的地勢,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到農田里,這樣既免去了運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fā),可以讓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土地。這樣,學生借助精準的地圖視覺語言,了解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特征,并且深刻地領悟到自然環(huán)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人類一定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因地制宜發(fā)展區(qū)域經濟這一道理。
二、 以圖串文,增強歷史意識
“左圖右史”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索像于圖”,是古今學者治學讀史的方法。歷史與社會教科書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大部分都是教材中關鍵內容的再現(xiàn),與教材文字相互照應、相互補充,使歷史事件更為豐滿完整。但是由于圖片本身靜態(tài)性的特點,展示的只是某個事物最典型的瞬間或者最終的結果,而不能反映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演變過程,使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插圖為載體,精選一幅典型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設問的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或者將教材插圖進行整合重組,挖掘其內在聯(lián)系,將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在圖片的遞進中將課堂有條不紊地步步推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在自主探究中不斷加強對歷史理解和認同,做出正確的歷史評判,從而增強歷史意識。
如教學《五四運動》一課時,我展示了圖2-47學生的游行隊伍,引導學生看這幅圖的題目和內容(包括地點、人物身份、神情、口號等),然后讓學生思考:1. 圖中的人物是誰?他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 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口號是什么?3. 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引發(fā)這一事件的原因的什么?4. 所以說,這是一次什么性質的事件?有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這幅圖片為載體,以層層遞進的設問為線索,在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中了解了五四運動的背景、中心、主力軍、口號、斗爭方式、性質等,切身感受了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刻地領悟到“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
又如教學《美國的誕生》一課時,我將教材中四幅圖片進行整合,依次展示了圖6-23波士頓傾茶事件、圖6-25簽署《獨立宣言》、圖6-24華盛頓率軍渡河、圖6-26華盛頓,讓學生找一找這四幅圖片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發(fā)現(xiàn),這四幅圖片是層層遞進的因果關系。圖6-23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火線;圖6-25簽署《獨立宣言》標志了美國的誕生,它和圖6-24華盛頓率軍渡河既是戰(zhàn)爭的重要經過,也是戰(zhàn)爭能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保證;圖6-26華盛頓是美國確立共和政體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是戰(zhàn)爭取得的重要成果。接著,我又質疑道:為什么北美和英國,一弱一強,實力懸殊,結果卻是強者敗給了弱者呢?學生在仔細閱讀教材和分析圖片后得出,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是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爭的正義性是北美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此外,華盛頓的正確領導和美國人民堅強不屈、英勇斗爭也是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這樣,學生通過對圖片的分析整理歸納,了解了戰(zhàn)爭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體會到杰出歷史人物對社會發(fā)展和進步起促進和推動作用,更悟出了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
三、 以圖解惑,提升綜合思維
插圖是直接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相比文字更形象鮮明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師在解決教學重難點時,可將插圖作為解讀重難點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圖片的內涵價值,使學生在圖片的讀圖、析圖的過程中將知識關聯(lián)整合、融會貫通,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思維。
如《隋的興亡》一課在學習隋朝大運河時,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六個數(shù)字,即一個中心、兩個端點、三百萬人、四段運河、五大水系、六年時間,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生固然能記住這些知識點,但是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很難憑空想象為什么要開鑿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為什么大運河需要分成四段。于是,我出示了七下的中國的地形圖(圖5-13),讓學生思考:1. 中國主要的大江大河的流向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會有這一特點?2. 我國古代運輸大宗貨物主要靠哪種方式?這對我國南北之間的貨物往來有何影響?3. 因此,該如何加強南北交通?學生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知道了我國主要大江大河的流向受地勢的影響,自西向東流向海洋,東西水運發(fā)達。而南北則還以陸路交通為主,這嚴重阻礙了南北之間的貨物往來。學生在地形圖中找到了開鑿大運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接著,我出示了圖4-18隋大運河示意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到并圈出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中心(洛陽)、兩個端點(北:涿郡,南:余杭)、四段運河(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溝通的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學生從圖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大運河里程之長,工程之大,勢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這就為后面隋的滅亡做好了鋪墊。這樣,學生通過圖片將史地知識、前后知識通融、聯(lián)系、整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歷史想象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提升綜合思維。
四、 以圖激情,喚醒公民自覺
歷史與社會課程是一門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因此,不能只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還必須充分發(fā)揮其教學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及其插圖中的思想教育素材,讓學生在輝煌中增強自信,在屈辱中激發(fā)斗志,從而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喚醒公民自覺。
如講述《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中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日軍在南京活埋平民》《日軍砍殺中國青年》和《殺人比賽報道》三張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段慘絕人寰、悲慘屈辱的歷史。在講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可出示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復原圖和圖8-6圓明園大水法遺跡,讓學生深切地感受“輝煌”與“衰敗”的鮮明對比。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榮譽感,深深地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道理,從心底涌起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此外,在七年級“生活的時空”板塊教學中展示祖國壯麗山河、宏偉建筑的教材插圖,如圖5-14中國的四大高原、圖5-25黃河流域、圖5-27長江流域、圖6-91布達拉宮等,八年級“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板塊教學中展示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教材插圖,如圖1-15商朝的甲骨文、圖1-21孔子、圖4-32金剛經、圖4-61元代火銃等,九年級“發(fā)展的選擇”板塊教學中展示20世紀以來中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教材插圖,如圖3-28歡慶抗戰(zhàn)勝利、圖4-19開過大典、圖6-50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等都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覺樹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勤奮讀書的遠大志向。
五、 以圖拓能,參與社會實踐
歷史與社會課程有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間,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充分地體驗、感悟社會生活問題。教師可以教學目標為導航,以插圖作為培養(yǎng)學生各種實踐能力的載體和平臺,積極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
在七年級生活的時空板塊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課后拓展性作業(yè),讓學生開展“來自家鄉(xiāng)的報告”社會調查。要求學生以教材插圖(如中國行政區(qū)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類型圖等)為指導,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野外實地考察或者走訪當?shù)氐拇迕竦?,親身調查了解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生產生活狀況。引導學生關注家鄉(xiāng)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在八年級社會變遷與文明演進板塊教學中,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參觀諸暨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西施殿等人文景觀,繪制諸暨的人文地圖,開展“圖話家鄉(xiāng)歷史”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掘身邊的歷史,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yǎng)考證、求證的能力。課后,學生紛紛開展調查研究,完成了《關于浦陽江水質的調查》《西施文化》《諸暨鄉(xiāng)土》等研究報告和《紅色諸暨》《鄉(xiāng)土情》《西施印象》等繪畫作品。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使教材插圖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而且使課堂教學最終回歸生活,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愛鄉(xiāng)情懷,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xié)作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總之,插圖是歷史與社會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適時開發(fā)與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源,圖文結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4):13.
[2]陳艷.學生空間感知素養(yǎng)的培育探究——以《歷史與社會》學科為例[J].教育參考,2017(2).
作者簡介:楊錦,浙江省紹興市,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