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師學習是一種識知的過程,學生不僅對教師學習起著刺激和鼓勵的作用,同時也決定著教師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本文針對學生教學中的需求做了如下幾點探討。
關鍵詞:老師;教育;需求
一位好老師就是一所好學校,一位好老師就是一種好教育。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而且還應當承擔著培養(yǎng)教育學生成長成人的重擔。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為將來成為一個自主的社會人做好準備。即,要使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并能夠自立。因此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社會性以及獨立的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性格和能力。
小學階段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情感教育??鬃诱f過,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與學生情感上溝通,學生就會與教師更好地合作,教學的效果才會更好。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應當了解并回應學生的需求,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行為,認真體察學生的各種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努力去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 學生都有哪些需求?
2012年3月在蘭州交大東方紅中學禮堂聆聽了張鐵道博士的主題講座。在講座上張鐵道博士列舉了世界各地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的語錄以及他們所畫的“心目中的老師”的圖畫作品。語錄有:好老師愛我們每一個人;好老師應該穿著整潔,善于教學;好老師真誠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傾聽心聲不發(fā)脾氣;好老師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僅僅是滿足教科書的需要;善于創(chuàng)設有益學習的課堂氣氛……。由此可見,學生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具體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師卻從未認真想過學生的需求,漠視學生的需求。那么,學生有哪些需求呢?
(一) 生理需求
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學生能否清晰地看見黑板上的字,聽清楚老師的講課內容,以及學生是否饑腸轆轆或尿急等等。這些生理需求就會導致學生出現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說話、偷吃東西、左顧右盼、精神不集中等問題行為的出現。因此就需要教師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
(二) 心理需求或精神需求
學生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忽視,甚至有人說:小孩子會有什么心理需求。實際上兒童與成年人一樣喜歡表現,希望被人注意,被人尊重,被人認可,被人包容。比如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在班上不被老師重視的學生,會采取惡作劇的形式獲得老師和其他人的注意,還會發(fā)出怪聲、故意搗亂等。同時,學生往往通過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來了解自己。教師積極的言語、動作,通過肯定或鼓勵的方式使得兒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潛力,使兒童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形象。反之則教師的不太好的反應會令學生感到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價值,很失敗。這就使得兒童的行為更為糟糕。兒童雖年齡小,但他們的心靈卻很敏感,他們有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教師不顧及他們的小面子,在管理中無意中公開兒童的隱私,當眾揭發(fā)兒童的短處,這樣,就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在性格方面,兒童樂于自我表現,容易與人相處,追求刺激和興奮的事物。在充滿各種活力,富于外界刺激的環(huán)境中,他們往往是最興高采烈的一個,如果讓他置身于寂靜的課堂,不久他們就會厭倦無聊了。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傾向于自我的內在心態(tài),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強烈的外界環(huán)境會使他們疲憊,甚至壓力重重。課堂環(huán)境通常是由教師根據自己的喜好提供的,因此,與教師性格相反的兒童或者感到不夠刺激、厭倦,做出一些搗蛋和挑釁的舉動。
(三) 知識需求
學生渴望學到更多、更扎實的知識,希望考一個好成績,如果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感到自己被老師耽誤了,沒學到一點知識,那么下一節(jié)課他肯定不會再認真聽講了,因此,就要求教師知識淵博,教學能力強,善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有較好的教育教學效率。
二、 滿足學生需要的策略
(一)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學校里,教師是學生最親近的人,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所以,要求教師胸懷寬闊,作風民主,熱情開朗,耐心細致,沉著冷靜,真誠坦率等等。教師具有這些品質,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溝通,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贏得學生的信任,并且對學生個性發(fā)展和以后的成長,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具有以上品質,還要樹立良好的學生觀念。
1.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等。
2. 經常關注學生,比如,與學生不定期地個別交談,增進彼此的了解。
3. 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應多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促使學生建立進步的信心,即評價要全面客觀,評價要以鼓勵為主,評價要有發(fā)展性。
(二) 教師的角色定位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教師的角色也相應地發(fā)生了很大轉變。教師要從傳統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向兒童學習的促進者、兒童發(fā)展的引導者、兒童探究的合作者以及其他教師的合作者的角色轉變。在兒童主動參與的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表現可以概括為:促進者,參與協商、鼓勵和督促兒童的討論和練習過程,引導示范、中介和指導,幫助兒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教師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與兒童一起探究學習,兒童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其角色也將發(fā)生很大轉變,促進他們成長。
(三) 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格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任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教師要傳授知識、技能等認識方面的任務;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情感方面的教學任務。從教學風格和管理行為來劃分,教師可以劃分為:
1. 專制性教師。這種教師喜歡兒童聽命于自己,對不服從的動輒發(fā)怒,他們的話就是指示、命令、紀律,或批評威嚇或謾罵。學生對專制性教師的反應是:頂嘴,憤怒,固執(zhí)不合作,無理取鬧等。
2. 縱容型教師。這種教師容許兒童的一切行為,他們雖然沒有專制型教師那樣令學生時時患有恐懼心理,但他們的容忍行為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應是:缺乏尊重,耍些小把戲,常常發(fā)脾氣等。
3. 民主型教師。這種教師給兒童充分的自主權,他們提供給兒童安全且寬松的環(huán)境,隨時讓學生有被接納,被關注的感覺,學生對這種教師的反應是依賴、協助、熱情、愉快、合作、負責、理解。因此,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格,才會更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
只有教師從意識深處認識到兒童的需求,在行動上,就會努力去滿足學生的需求。只有學生的需求得到滿足,教師的教育教學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2]林樟杰.教師教育體制機制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馬國榮,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通渭縣李家店鄉(xiāng)常家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