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1],該疾病對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了嚴重威脅。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以及死亡呈逐年攀升的趨勢[2-3]。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冠心病病人發(fā)生心肌梗死。由于側支循環(huán)形成能夠起到保護冠心病病人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預測因素、形成機制以及干預措施等方面[4],以期探尋能夠促進冠心病病人側支循環(huán)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分析測定兩組受試者白細胞介素-17(IL-17)、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及其與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建立形成的相關性,旨在為冠心病的治療提供側支循環(huán)相關靶點,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的預后情況。
1.1 觀察對象 選擇2016年6月—2017年1月住院就診并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的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齡35歲~70歲(57.13歲±14.26歲)。
1.2 入組標準 冠狀動脈主要血管狹窄造影結果顯示超過70%;臨床資料齊全;積極配合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低于70%;碘皮試呈陽性者;酸堿電解質嚴重紊亂者;嚴重心律失常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
1.4 失聯(lián)原因及應對措施等 ①預計原因:受試者退出試驗、受試者轉院治療;②應對措施:遵照入選和排除標準按1∶1比例補充。醫(yī)學倫理學問題:①受試者及家屬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②依據臨床指南的相關原則充分保障受試者的治療安全;③對診療記錄進行保密,保護受試者的隱私權。遵守臨床試驗的雙盲原則:①研究者分成4組:第1組篩選和分配受試者。第2組施行治療,第3組觀察和收集指標數據;第4組統(tǒng)計數據并且撰寫文章;②試驗對象的分組對受試者嚴格保密;③4組研究者的各自操作互相保密。
1.5 分組 根據Rentrop分級將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人分為兩組,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不良組:Rentrop分級為0級或1級的受試者(A組,n=121);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良好組:Rentrop分級為2級或3級的受試者(B組,n=79)。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6 研究方法 冠狀動脈造影:①取病人平臥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麻醉;②穿刺右側橈動脈成功后置入6F動脈鞘,注入3 000 IU肝素、10 mg地塞米松;③采用0.035″泥鰍導引導絲(日本,TERUMO)進行引導;④將左右冠共用造影導管(日本,TERUMO)置于左、右冠狀動脈竇口后,分別行左、右冠狀動脈造影。
X線投影大致位置,右冠狀動脈:左前斜45°位,頭位30°+正位(略偏左);左冠狀動脈:小蜘蛛位(足位20°+左前斜20°),蜘蛛位(足位30°+左前斜45°),向頭位(頭位30°+右前斜20°),肝位(足位30°+右前斜30°),左肩位(頭位25°+左前斜45°),造影劑采用優(yōu)維顯370。
側支循環(huán)的評價方法,采用Rentrop評分對側支循環(huán)進行評價,Rentrop評分包括以下4個等級:冠狀動脈造影未出現側支血管判定為0級;病變遠端小邊枝血管顯影判定為1級;病變血管遠端大分支部分顯影判定為2級;病變血管遠端大分支完全顯影判定為3級。
檢測指標,于受試者空腹狀態(tài)下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ackmanLX20)檢測血糖、三酰甘油、膽固醇、尿酸水平。IL-17濃度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試劑盒由廈門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PCT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測定法(試劑盒由德國柏林BRAHMSDiagnostica公司生產);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通過全自動生化儀(美國Beckman CX-Ⅴ型)檢測。檢測全部由專人進行操作,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2.1 兩組受試者血糖、三酰甘油、膽固醇、尿酸水平比較 兩組受試者在三酰甘油、膽固醇、尿酸、是否吸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受試者血糖水平明顯高于B組,使用他汀類藥物史以及患病時間均明顯低于B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血糖、三酰甘油、膽固醇、尿酸水平等觀測項目比較
2.2 兩組受試者IL-17、PCT和hs-CRP表達水平比較 A組受試者IL-17濃度為(106.43±4.61)ng/L,明顯高于B組的(81.23±5.29)ng/L;PCT濃度明顯高于B組(1.41±0.30) mg/L 與( 0.56±.011) mg/L,hs-CRP表達水平明顯高于B組(4.02±0.28) mg/L與(1.50±0.19) mg/L,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受試者病變血管情況比較 兩組受試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受試者平均Gensini積分明顯低于B組(1.81±0.11與2.54±0.23);A組受試者狹窄血管支數明顯低于B組(40支與51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病變血管情況比較
2.4 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評分與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與IL-17、PCT和hs-CRP表達水平、服用他汀類藥物史以及患病時間獨立相關(P<0.05)。詳見表3。
表3 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與各臨床因素的關系
冠心病是目前國內外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肌梗死是導致冠心病病人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證實,側支循環(huán)建立充分的病人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相對較低,且即使發(fā)生心肌梗死,相對于側支循環(huán)較少的病人,其梗死面積也小得多。IL-17、PCT和hs-CRP是炎癥反應的相關物質,表達水平與組織損傷修復的程度密切相關。IL-17、PCT和hs-CRP均對冠心病病人的預后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是較為常用的生化檢測指標。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IL-17表達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國外學者研究認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與IL-17表達水平相關[5];Van等[6]對LDLR-/-小鼠的研究發(fā)現,IL-17受體信號轉導可對動脈粥樣硬化起到促進作用;另有研究指出,IL-17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并使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狹窄加重,對斑塊穩(wěn)定性起到調節(jié)作用[7]。
本研究中,A組受試者IL-17濃度為(106.43±4.61)ng/L,明顯高于B組的(81.23±5.29)ng/L,且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與IL-17水平獨立相關。甲狀腺C細胞在正常代謝時分泌與釋放的具有激素活性的PCT濃度較低。當機體發(fā)生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感染或膿毒癥時,血漿中的PCT濃度水平會增加,因此可以將PCT作為監(jiān)測與診斷炎性疾病的一種重要指標[8]。此外,另有研究證實PCT水平與炎癥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9]。C反應蛋白是一類在機體組織受損或出現感染時血漿中表達水平迅速升高的蛋白質,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可檢測到濃度低于以往實驗室方法所測得的CRP,即hs-CRP,目前國內研究顯示PCT以及hs-CRP兩種炎性因子與冠狀動脈的硬化密切相關。羅紅等[10]研究顯示,冠心病病人冠狀動脈斑塊形成與其血清中PCT以及hs-CRP水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劉志祥等[11]研究結果也表明,PCT、hs-CRP的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呈正相關,PCT與hs-CRP濃度的聯(lián)合檢測可用于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冠心病。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受試者PCT濃度明顯高于B組,hs-CRP表達水平明顯高于B組(P<0.05);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與病人的CT和hs-CRP表達水平獨立相關(P<0.05)。他汀類藥物具有抗炎效果,在本研究中,他汀類藥物治療史的病人側支循環(huán)程度更好,故可以推斷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可能對血管生成起到抑制作用,最終阻礙了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12]。
綜上所述,血清IL-17、PCT和hs-CRP水平分別與側支循環(huán)評分獨立相關,其機制可能是上述炎癥因子通過抑制炎癥反應有效改善了血管的生成過程,最終促進側支循環(huán)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