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
我們常常聽日語學習者抱怨日語的曖昧表達很難。但其實我們認真分析就會發(fā)現,這種所謂的“曖昧”其實并不曖昧,而且其中很多表達在我們在漢語中也能見到。
省略包括人稱的省略和已知信息的省略以及句末的省略。比如:“よく國の家族や友達のことを思い出す”是一個典型的省略主語的句子,主語的省略使表達更佳精煉。同理已知信息的省略也會使表達更簡便,比如點餐時“私はお茶です”,這個句子如果直譯就是“我是茶”,但事實上這里由前后的語境可知,其意為“我要茶”。句末的省略也是非常常見,比如在邀請日本人赴約或請日本人幫忙時,經常會聽到日本人說“今日ちょっと…”,直譯的話是“今天有點…”。很多日語初學者剛聽到這樣的表達時,總是會下意識等待對方把話說完,結果發(fā)現日本人只說道這里就不再補充完整了。再回想一下我們的中文表達就會發(fā)現,這樣的省略現象我們有。比如:當別人問我們“這是什么?”,我們嘗嘗會直接回答:“是杯子”。但與日語不同的是,中文中日常對話中對于代詞作主語的省略不少,但我們對于人稱代詞的省略與日語相比較就不那么明顯了,尤其是中文的敬語常常通過“您”等人稱的變化體現。
日語中有很多意思比較含糊的詞語,特別是副詞以及數詞。例如:ぐらい、ほぼ、大抵、ごろ、適當、そろそろ、結構等等。其中,“適當”和“結構”給很多日語初學者帶來很大的困惑?!斑m當”既可以表示“適當”,也可以表示“隨意,敷衍“;“結構”既可以表示肯定語氣,意為“可以,好的”,也可以表示否定語氣,意為“夠了不必了”。雖然中文對話中也有比較含糊的表達,比如“等一會兒“”大概“等表達是與日語的模糊表達相同,但類似日語“結構”這樣的詞很少,而且從出現在日常會話中的頻率來看也沒有日語的多。
我們常說“禮儀正しい日本人”,日本人給我們的感覺總是很有禮貌。日語的敬語和自謙語不僅對外國人很難,甚至很多日本人都不能完全正確地使用。比如送禮物是,常常說“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ぜひ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謙虛,以前我們在送禮物的時候也常常會說“小小心意,不成敬意”,但這樣比較客套的說法現在也僅僅在一些特殊場合下才會使用了。與中文不同的是,日語中敬語一直有著其特殊的地位,即使是日常的交際對話,也依然保有這些特色。
日語中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常常會加上“かもしれない、多分、らしい、ようだ”、ではないかと思う,だろう“等表示大概,也許,好像等間接,不絕對肯定的說法;同樣在進行拒絕的時候,也嘗嘗是間接,委婉的。例如:”せっかくですが、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るので“等的說法進行回絕,而不是直接告訴對方不可以。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儒家文化,《論語·學而》中說道:“禮之用,和為貴”,正是強調人與人之間關系要以和為貴。后來,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和”成為日本人崇尚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日本人與人交流,盡量不給他人添麻煩,盡量不讓對方難堪,讓彼此相處融洽。正是因為如此,現代日語中仍然留存了很多委婉的表達。而正是這些委婉的表達讓學習日語的外國人覺得日語很曖昧。言辭委婉,點到即止,以心傳心。
通過這一簡單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的日語曖昧表達現象,在我們漢語中也可以遇見,比如省略現象,表達含糊詞語,謙遜表達等。日語深受漢文化影響,講究“和”,所以日語在進行表達的時候往往有所保留,因而顯得委婉曖昧。金田一春彥曾說過:“日本人對語言持有近似于原始人的敬畏感, 這在現代文明人當中是十分少見的?!被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中文中也有一些類似的表達,但日語的曖昧性似乎更強(當然中日文在語法上的不同也會影響表達的曖昧)。我們應該從文化的角度上仔細分析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日語交際對話中的曖昧表達。
注釋
:①東海留學生センター編.日記.日本語初級I[M].東海大學出版會,2002(1):20.
②金田一春彥.日本人の言葉表現[M].講談社,1975.
[1]土居健郎.日本學術文庫 日本人的心里結構[M].商務印書館,2006.
[2]黃媛.小議日語的曖昧表達及其文化內涵[J].網絡財富·文化研究,2010.
[3]金田一春彥.日本語の特質[M].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2.
[4]金田一春彥.日本人の言葉表現[M].講談社,1975.
[5]項梅.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試析日語曖昧語[J].安徽文學·語言新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