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鵬宇 左其福/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王船山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家。生逢明末清初的他,隱忍國殤之痛,著書百余部,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他上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博大,下開創(chuàng)新實學之風。自中清以降,在郭嵩燾、曾國藩等人的大力提倡下,船山思想的影響越加的廣泛和深刻,船山思想作為湖湘文化架構中的核心部分對湖湘文化的建構與轉型產生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影響。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豐富。從廣義來看。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來陸續(xù)生息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之民風、民俗、社會意識、科學文化乃至物質文化等的總和?!?/p>
王船山出生于衡麓,求學于岳麓書院,湖南的衡山腳下與岳麓書院分別是胡宏理學最重要的講學與傳承之地。王船山在這兩地的生活求學經歷,使得他受到了湘學的直接教育和影響。王船山充分吸收了湖湘文化中的理學觀點與文化精神,并在其所學所著中加以整合。而后人在建構湖湘文化往往以船山思想為媒介,對其加以詮釋,借以管窺湖湘文化,可見船山思想對湖湘文化的充分吸收??梢哉f“船山思想的詮釋歷史,就是湖湘文化的建構進程”。湖湘文化的建構與船山思想的傳播密不可分。
彭大成認為湖湘文化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哲理思維和詩人才情的有機統(tǒng)一;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與力行踐履的道德修養(yǎng);氣化日新、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群體參政意識;運籌決勝、平治天下的軍政謀略”五個方面。王船山對于湖湘文化的吸收主要在哲學方面,且以張載的理氣論為主。
在理氣方面,湘人周敦頤極力掘挖《易》的奧妙,提出“萬物為一”,將太極、陰陽、五行、萬物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周敦頤將宇宙的本原推到了“氣”之前,認為氣是由氣而生理,二氣五行是萬物的本源。而到了張橫渠則“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他認為“太虛即氣”,持“一元氣論”,打破了太虛、氣、萬物的界限。船山在橫渠“太虛即氣”的基礎上,構建了徹底的“氣一元論”。他深究《周易》與《中庸》,詳注《子蒙》,將周子的“無極”之說轉化為“太極”之論,王船山的“太極”論繼承了張載的“兩一”、“太虛即氣”之說,在保持傳統(tǒng)孔孟以及宋明儒者傳統(tǒng)認識基礎上,統(tǒng)一了氣與太虛之間的界定。與此同時,他批判程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王的主觀唯心主義,進一步肯定了天人之間僅一氣而已,認為物是氣之聚集,“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他認為氣聚氣還與行成行散有之間的關系,萬物即為“客形”,氣則為原動力。
除此之外,他繼承與發(fā)展《中庸》,提出“俟命”一說。他認為“人茍有志,死生以之,性亦自定,情不能不因時爾”。同時,王船山反對朱子“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他主張“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動搖了封建綱常倫理地位,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對此深受啟發(fā)。船山的“理欲合一”是湖湘理學早期”理欲同體”觀點的一大發(fā)展與進步。
陳赟在《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闡釋》中認為船山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集大成者,是“明清之際最具理論深度的思想家,他的哲學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成就”。他全面接收了《易》、《中庸》、孔孟、周子、張載等人的思想并進行了精心挑選,在蕪雜的理論中獨辟蹊徑,融合成自家面目,對湖湘學派哲學進行全面徹底的詮釋與重構形成了新的哲學思想體系。這種新體系的整合也極大的推進了后來的湘學大盛。
在史學方面,王船山也深刻吸收了湖湘文化體系中“經世致用”的精神,甚至“以經世致用為其的立足點”,認為治史為經世大略,得失樞機。這在以往學者里多有研究,在此不一一贅述。
王船山誕生于湖湘文化發(fā)展的轉折點,湖湘文化自楚文化為濫觴流傳至以周敦頤等人為代表的理學,到了元明階段開始走向低迷,一是因為元朝政府的文化打壓,二是明朝移民、湖南封王的沖擊,這種沖擊使得在元朝和明代早期的湖湘文化發(fā)展幾近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明代程朱陸王的理學興盛又讓湖湘這一理學發(fā)源地倍受挑戰(zhàn)。王船山正是出現(xiàn)在這一時刻,他集古碩今,繼承周張之學,批判程朱之學,形成新的理論,將湖湘文化進一步豐富,這種豐富主要表現(xiàn)在哲學和史學兩個方面。
在哲學上,他批駁程朱,對“天理人欲”進行新的辯證。程朱的“存天理,滅人欲”在王船山看來是荒謬的,他認為天理與人欲是辯證一體的,是互為表里的,絕對不能拋開人欲只究天理。他認為“天無欲,其理即人之欲”,天理與人欲應該是一體之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人欲與天理的關系,應該是“私欲”與“公理”的關系,“公理”并非是獨立于人欲的形而上之學,而應該是“公欲”。公欲應該是私欲的理想化、大同化,只有“各人實現(xiàn)自己的人欲,這便是天理流行的境界”。
在史學上,船山的辯證歷史主義為湖湘文化體系注入了歷史辯證觀與樸素的民主思想。王船山在研究歷史時,往往旁征博引,縱橫比較,其眼光是比較史學的眼光,他往往通過前朝的得失利弊,來看當下的時事天下,通過相類似的歷史事件,從中總結經驗。船山的史學觀點往往鞭辟入里,獨具民主色彩,如他在《論郡縣》中對國家制度不光批判了貴族封建制度的弊端,更揭示出歷代統(tǒng)治王朝據天下之私的本質面貌,更提出天下為公的先進思想,認為好的政治體制應該是“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的民主選舉制度;在《論官逼民反》中,他通過對唐朝歷代的農民起義現(xiàn)象的比較,不僅認識到地主貴族的暴戾殘酷,更看到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指出在和平年代“賦役有經而速反”是由封建社會下根本的階級矛盾引發(fā)的。
錢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學風》導論里指出“罔不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jié)。湛深古學而能自辟蹊徑,不為古學所囿。義以淑群,行必厲己,以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之然也”。
明清以降的湘學大盛與船山思想緊密相連,船山作為哲學家和史學家,匯前人之精華,獨辟蹊徑,豐富了湖湘文化的理學內涵和史學觀點,為湖湘文化復興與湘學的重振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繼平認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三個方面的要素:“務實的價值主體;民主與科學的發(fā)展趨勢;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王船山在湖湘文化的近代轉型中,主要對其中三個方面起重要的作用。以下便從這三個方面加以申論。
第一是其華夷同祖的民族思想轉化為曾國藩等人的愛國主義。王船山的愛國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其作為亡明遺士愛國氣節(jié)和華夷之辯的思想理論。王船山反清起義失敗后,他開始轉向了析弊著述的學術之路。他認為華夷之辨滿漢之分是表面的義,內在其實是華夷同祖。狹隘的民族主義發(fā)展到王船山處則升華為愛國主義。
在近代湖湘,曾國藩通過訂正王船山的著作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思想。在船山思想的影響下,曾國藩致力自強革新,借洋務運動來實現(xiàn)民族復興;譚嗣同在《仁學》中的民族本位論和他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辛亥革命的志士們把王船山的《黃書》作為民族革命宣言,都是王船山本身愛國主義思想對他們的深刻影響。
第二是其知資行實的實學之風轉化為毛澤東等人的革命實踐。王船山對程朱陸王的批判就曾集中的論證過前人“知”與“行”的認識錯誤。在《思問錄》中,他說“知之,始有端;志之,始有定;行之,始有立”。闡述了由知到志再到行的轉化關系。船山這種知行并進的觀點作為湖湘文化的精髓被流傳了下來,這種觀點是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最高體現(xiàn)。
在近代,從湖南湘潭走出的毛澤東同志吸收了大量的湖湘學風,毛澤東同志青年時受到了他的老師與岳父——楊昌濟先生極大的影響。楊昌濟對王船山的《張子正蒙注》與《讀通鑒論》有深入的研究,這在其《達化齋日記》中均有體現(xiàn)。船山“知行并進”思想由此傳也輸?shù)搅嗣珴蓶|同志身上,他把船山思想中樸素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辯證二者結合,并在1937年寫下了其影響深遠的一部著作《實踐論》。曹典球先生在闡述王船山對毛澤東同志的影響時,曾言:“船山星火昔時明,莽莽乾坤事遠征”。就道破了船山的實學思想對毛澤東同志知行觀點、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其新故相推的歷史觀點轉化為譚嗣同等人的變革意識。王船山認為“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即是認為歷史的進程就是由變革推動的,是新舊交替的結果。在道器關系上表現(xiàn)為“道隨器變”、“道器相化”?!捌鳌钡母淖冃枰暗馈彪S之變化,“道”的變化同時能夠促進“器”的革新。只有不斷的符合歷史潮流變革,歷史才能不斷的前進。而近代的戊戌變法就受到了船山維新變革思想的重要影響。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譚嗣同幼年時期受教于崇船山之學的歐陽中鵠。譚嗣同從歐陽中鵠處接觸到了大量的船山、張載的“氣一元論”、“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等唯物色彩哲學。青年時期又師從工部主事劉人熙,他在對譚嗣同的教學中,以船山之《張子正蒙注》相授,譚嗣同在他的影響下寫下了《張子正蒙參兩篇補注》。這些影響對其日后《仁學》中“以太”觀點的提出起到極大的啟蒙作用,論證了道為器用的革新觀點??梢哉f船山思想是近代湖湘變革思想的濫觴之一。
綜上,船山思想前承廉溪、張子,集湖湘文化之大成;后批駁程朱陸王,對湖湘文化獨樹一幟,獨創(chuàng)一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船山思想的影響下,曾國藩、譚嗣同、毛澤東等一批湘楚人才又從中汲取養(yǎng)分,致用于時。獨具一格的批判精神、知行并進的革命實踐、樸素辯證的愛國主義,一元氣論的唯物觀點都促進了湖湘文化的近代轉型。船山思想跨越百年促進了中國近代的發(fā)展??梢哉f船山思想是湖湘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關鍵部分,是近代湘楚精神的發(fā)軔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