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坤/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
競渡的起源學術界一直莫衷一是,一種認為起源于越王勾踐,劉異《事始》曰:“楚傳云:競渡起於越王勾踐;《越地傳》云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一種認為競渡的起源與屈原投江有關。如《荊楚歲時記》記載:“舊傳屈原死於汨羅,時人傷之,競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其又有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第三種觀點認為競渡運動起源于越王勾踐,后人給這一運動賦予新的意義即紀念屈原,《歲華紀麗》云“因勾踐以成風,拯屈原而為俗”是也。劉禹錫序曰:“競渡始於武陵,至今舉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義也?!钡形墨I對與競渡為紀念屈原進行了反駁,指出競渡起源于紀念伍子胥,如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八褂謻|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焙惔镜摹恫芏鸨酚涊d:“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親)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边@又是東吳的風俗,事情是說的伍子胥,與屈原沒有關系。綜合以上有關競渡起源的四種觀點,競渡起源與紀念屈原投江被人們民間廣泛認可,成為了競渡運動的起源,這可能與人們對屈原愛國詩人的熱愛,而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演化為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競渡也賦予許多其他古代項目所不具備的特征和特定的比賽規(guī)則,成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一枝奇葩。
唐朝《樂府》中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中“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元稹《竟舟》“君侯饌良吉,會客陳膳羞”?!笆咕焙汀熬睢本褪侵傅胤街菘らL官,“使君出時皆有準”表明在唐朝競渡這一體育活動由官方組織,舉行的時間由官方確定,官方的代表一般是州郡的長官在準確的時間內出席。首先是開幕式,劉禹錫的《競渡曲》中,參賽者和觀眾首先到達賽場此時人聲鼎沸,“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刺史在岸邊揮動令旗命令裁判開始比賽。競渡又是一種群眾樂于參加和觀賞的民俗體育活動,在富庶風流的唐代達到鼎盛,競渡一般在端午或前一日舉行,這天一派節(jié)日氣氛:“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徐夤《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江河湖泊,千帆云集,男女出觀,萬人空巷;唐·張鷟《五月五日洛水競……》描寫道:“蘭橈鳴鶴之舟,桂棹晨鳧之舸,鴨頭泛濫,與青雀而爭飛;鹢首參差,共飛龍而競逐?!薄皟砂读_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描寫了競渡未開始時人頭攢動,觀眾拭目以待等待比賽的開始的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比賽開始后當龍舟即將接近終點時比賽變得更加激烈,鼓聲漸急兩岸的觀眾喊聲尖叫聲響徹天空,兩岸的彩旗迎風招展與龍舟比賽時濺起的水花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的彩虹相映成輝。描寫了觀眾對競渡比賽的如癡如醉的喜愛。競渡在民間的開展在唐朝達到了鼎盛也引起的統(tǒng)治者一定的擔憂。如元稹《竟舟》“楚俗不愛力,費力為競舟。買舟俟一競,競斂貧者賕。年年四五月,繭實麥小秋。積水堰堤壞,拔秧蒲稗稠。此時集丁壯,習競南畝頭。朝飲村社酒,暮椎鄰舍牛。祭船如祭祖,習競如習讎。連延數(shù)十日,作業(yè)不復憂”。表明在楚地人們對競渡這一體育活動達到了癡迷程度,每年四五月正是農忙季節(jié)人們將大量的物力與人力花費于競渡這一體育活動中使得農事盡廢。但在岳陽刺史的巧妙安排下“百船不留一,一競不滯留”。將競渡活動的船只“百船”選出“一船”參加,比賽日程規(guī)定為一天完成。有效地統(tǒng)籌了競渡與農業(yè)生產的矛盾。也從側面說明了競渡體育項目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之高在我國古代體育文化項目中是絕無僅有。
競渡活動一般都定在農歷五月月五日端午節(jié)或前一天舉行,比賽距離不確定,因其起源于楚越之地,加之該地區(qū)江河縱橫所以比賽的場地一般在江河上舉行。劉禹錫《競渡曲》“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比賽的場地沿江兩岸遍布彩旗。唐代吳融《和集賢相公西溪侍宴觀競渡》“片水聳層橋,祥煙靄慶霄。晝花鋪廣宴,晴電閃飛橈。浪疊搖仙仗,風微定彩標。都人同盛觀,不覺在行朝。”和張建封的《競渡歌》“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標示輸贏賞”??芍荣惖慕K點是在江面上的某一點插上一根長木竿,竿上披錦掛彩。十分鮮艷奪目,即為“彩標”也就是今天“錦標”。張祜的《上已樂》曰:“猩猩血彩系標頭,天上齊聲舉畫橈。”這里寫出錦標的色彩為鮮紅色長條帶狀參賽隊伍中那一對最先搶得彩標即獲勝。比賽分若干時期可,一為準備期,如元稹《竟舟》“此時集丁壯,習競南畝頭。朝飲村社酒,暮椎鄰舍牛。祭船如祭祖,習競如習讎。連延數(shù)十日,作業(yè)不復憂。”參賽人員的組成主要是以村社為單位,由村社提供飲食,在參賽的幾十天前就進行專門的訓練。“祭船如祭祖,君侯饌良吉,會客陳膳羞”。表明在競渡之前各村社還要進行莊嚴的龍船祭祀活動,地方官會選擇良辰邀請客人以豐盛的酒宴慶祝這一活動。唐代李群玉《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和劉禹錫《競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張建封《競渡歌》“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盧肇競渡詩《一作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再如元稹《競舟》一詩,其曰:“畫鹢四來合,大競長江流”??芍獏①惖拇粸椴世L大概與今天的龍舟相像,畫以龍鱗圖案,船首配以龍頭,船槳也涂以顏色所以稱之為“彩舟畫楫”。其二是比賽期,具體的比賽開始的時間由當?shù)氐牡胤焦俅_定,張建封《競渡歌》“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當?shù)氐胤焦僭谑孪纫?guī)定時間騎馬出現(xiàn)在比賽場,前面有紅色旗幟開道。一般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員在岸邊揮動令旗命令事先指定的裁判開始比賽,三聲鼓聲后紅旗舞動提示比賽已經開始了,各支龍舟開始比賽,各船都以自己的鼓點節(jié)奏劃船,往往越到終點沖刺時鼓點越快,劃船的頻率越快,船速越快。奪得彩標者即為獲勝,“只將標示輸贏賞”獲勝者揮動彩標表示已經獲勝,并可以將彩標作為贏取獎賞的憑證。競渡比賽的船只數(shù)目不等,李群玉《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比賽船只為36艘,張建封的《競渡歌》中為10艘,比賽場次應為一次,但“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雙方十艘船又比賽了五次,競渡比賽決出勝負后又進行了五次比賽后輸方不服,雙方又脫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體,請求再決雌雄。比賽一次定輸贏,但比賽的結果象征意義更為重要,每艘船只代表特定的村社或宗族在比賽獲得的榮譽似乎更為重要。競渡中參賽者奪標的榮譽感極強皆以奪標為恥為榮,以失標為恥。最后為結束期,張建封的《競渡歌》“彩旂夾岸照鮫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比賽完后女性脫去鞋襪在江水中嬉戲,使競渡又掀起了又一個高潮。
古代競渡運動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詩人詠唱的內容之一,其特征與規(guī)則的發(fā)掘對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生動的文獻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