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芳
余華是一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雖然創(chuàng)造性地承繼了西方現代文學對生存的理論,但他的小說《活著》卻是一個獨特的作品,被看做是余華創(chuàng)作轉型時期的代表作,標志著從“先鋒”向“傳統(tǒng)”的回歸。雖然電影《活著》是根據余華同名小說改編,并且在張藝謀的執(zhí)導下在劇情的結尾處稍有改動,但影片仍然以富貴一家的坎坷命運為主線,從他們一家人風風雨雨幾十年的遭遇,透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道家認為人類由生到死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就是順其自然才能夠求的長久,生命如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所以人們不必為生而喜為死而悲,應順隨大道的演化,坦然地去面對生死的問題。因此,事物的存在與毀滅,人的生與死,可任其發(fā)展,自成自毀,自生自死,無古今之別,無生死、成毀之差。也就是說道家死亡觀的最高目標在于超越生死,死而不亡。要達到這點就要體會到在變化萬端的世界之外有一永恒之“道”,并與之合一。所以道家的生死觀可以概括為“死而不亡”。老莊強調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違背,人認識到死的不可抗拒,便會以達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面對死亡。
《活著》中福貴對人生對死亡的達觀態(tài)度正是對中國道家超然生死觀的哲學闡釋。福貴從小就是個不學無術的縱垮子弟,沒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更談不上有偉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整日只以賭博為樂,后來輸光了所有的家產,親人又先后死去。如果將其地主之子、家產等視作他的物質財富,將他的人生理想、追求等他一生都沒有的形而上的精神和親人朋友的相依相伴當作他的精神財富的話,那么,他的一生顯然是個消耗的過程。就福貴個人而言,則由擁有到失去再到一無所有,由天堂到人間再到地獄。但福貴面對親人的一個個死去,他沒有沉靦于悲傷,面對自己的后事能夠坦然地對待,沒有半點的哀號埋怨,沒有對生之留戀的乞求,有的只是面對死亡的達觀和超越凡俗之上的安然平靜??梢哉f,福貴對大量死亡的感受與領悟,已達到了對生與死的樂天安命,視自己的死亡有一種隨時與親人赴約的親切感和樂得其所的歸屬感,正應了老子所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作為萬物之一,本也生于“無”,生死禍福皆不是人力所能為,“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
道家在強調自然、無為的同時,過多地否定人的積極性,讓人完全被動地附屬于規(guī)律的運行,具有消極的影響,《活著》在這方面也顯示出人對自己的命運、歷史發(fā)展的無能為力。但小說又能給人以精神上的力量,這與小說所體現的儒家思想不無關系。儒家的天命思想,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孔子認為天、命對人有一定的約束力。孔子相信天命,但孔子所做的一切,他的事業(yè)、理想等,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而孔子偏偏要為之奮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又表現了孔子并不屈從于天命。在《活著》里,命里注定,福貴無法逃避,就像一頭牛在犁完所有該犁的地之前,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在作品中,三次出現“這就是命”,“命”在小說中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推到了極端。
在《活著》中,余華雖沒有刻意追求對傳統(tǒng)文化的表述,但小說所展示的人的生存和環(huán)境狀態(tài),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作家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不僅僅是作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張藝謀的電影《活著》中,導演做到了最好的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了導演自己的理解。余華的《活著》通過富貴的敘述有些超脫的感覺,而電影則有種入世的味道,是張藝謀導演用諷刺的鏡頭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生離死別,風風雨雨的那個時代的農民家庭。而電影對原著的這種精神的肯定也是在肯定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形式,并且這種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中國電影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不論是哪個形式的《活著》,我想說的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性對藝術以及文學的影響是永遠都抹不去的,而在看待電影藝術的民族化上,我認為堅持電影民族化,是對抗世界性文化趨同現象,保持民族文化特點的一種努力。我們理當清楚,只有經濟的強盛才有全球化的發(fā)言權,也只有確立了真正全球化的宏闊視野和思維才能毫不畏懼的抵御滾滾而來的全球化浪潮?,F代社會的藝術生存之道必須有功利的考慮,把電影的生存作為基點,沒有理由拒斥市場嚴苛的選擇,也不可能回避全球化的現實。民族化不是閉關鎖國的自我陶醉遮掩布,恰恰相反,它是全球化背景下藝術應當具有的多樣性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本性是多樣化,沒有多姿多彩的藝術花木,藝術花園的衰落指日可待。中國電影需要明確的是相反相成的認識,即既要開放并勇敢面對全球化浪潮,又要加強民族化藝術特色,從而立于中國電影藝術的不敗之地。
[1]賈小瑞.余華小說的民族性分析[J].魯東大學學報,2010,27(2).
[2]吳騰飛.論余華的小說《活著》[J].文學教育:中,2011(1):13~14.
[3]王俊忠.《活著》:孤獨個體的承擔與希望[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