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在南非結束種族主義制度實行重大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庫切創(chuàng)作了深切關懷現(xiàn)實的小說《恥》。特殊的時代背景使得人們不可避免地更多的聚焦其后殖民主義的主題。同時,縱觀庫切本人,其所處文化的復雜性、經歷的豐富性、家庭的壓迫性等等因素都注定了這樣一位文學大家筆下的人物一定不會是扁平的。拋開民族大義與恢弘的時代主題,當我們立足個人,剖析盧里本人的心理時,我們看到不僅僅是黑人與白人相處的不易,更是盧里本人自我救贖、重建自我的心路歷程。
影片全長將近兩個小時,然而在開場十分鐘內,便出現(xiàn)了三次較大尺度的情欲場面,這位盧里教授“感情世界”的“豐富”可見一斑,其中不止有與其身份嚴重不符的招妓行為,更有一段年齡差32歲的“師生戀”。不久,他誘奸女學生梅蘭尼的性丑聞曝光,昔日備受推崇的文學教授一夕之間成為眾人審判的對象。恰巧,影片中盧里在大學主要教授浪漫主義詩歌,特別受到他喜愛的詩人是拜倫,拜倫的詩歌在全片中多次出現(xiàn)。在該段故事情節(jié)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盧里的性丑聞跟拜倫聲名狼藉的私生活存在著共通之處。面對聽證會的質問,盧里接受梅蘭妮所有的指控,但出乎意料地拒絕了公開懺悔。他說: “我承認有罪,因為我變成了愛欲的奴仆,不能自已?!?這正說明如其研究的拜倫一樣,盧里渾身上下散發(fā)的是詩人的隨性,是對欲望的不加掩飾。所以以招妓的方式,甚至是誘奸的途徑來滿足內心的空虛便也不出人所料了。盧里承認事實,但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錯,而且并不后悔,向大家展示了跨越年齡、身份、種族的對本我欲望的追求,這在影片一開始,是不被觀眾所理解,甚至是所唾棄的。
由于拒絕公開懺悔,盧里離開城市去投奔在偏遠的鄉(xiāng)村經營農場的女兒露茜。褪去了大學教授的光環(huán)、自視甚高的盧里在這里似乎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閑人,初到農場,對黑人身份的無法適應,對黑人鄰居的心存仇視,想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心理上形成了極大反差,之后又遭遇了3個黑人的搶劫,女兒露茜被黑人強暴等事,盧里的內心已傷痕累累,疲憊不堪。而此時其貌不揚、五大三粗的貝芙對動物們的關愛、對不同膚色的人一視同仁的行為,讓盧里在不平等中看到平等的光芒,感受到愛的希望,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富同情心,越來越寬容。此刻,心靈美占據了上風,盧里一改往日的審美觀,被貝芙吸引,再一次陷入愛河。兩人發(fā)生關系之后,熟悉的拜倫的“She walks in beauty”又一次呈現(xiàn)在熒幕上,側面描寫了盧里內心世界的變化、情感世界的充實。這時的盧里內心是有所觸動的,他所認為的白人高高在上的觀念受到了挑戰(zhàn),民族平等的觀念開始萌芽,開始有了惻隱之心,他的心理逐漸改變,開始控制原始的欲望,展現(xiàn)自我。這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
目睹女兒露茜的復雜經歷,盧里領悟到自己當初對梅蘭妮的迷戀,對她和她的家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意識到把自己的愛欲強加在梅蘭妮身上的不道德性。至此,一直堅持本我聲稱對自己性丑聞 “一點都不后悔”的他決定登門拜訪梅蘭妮的家人,并向他們行下跪禮請求原諒,以期能獲得救贖。最終盧里決定把自己的余生貢獻給動物拯救事業(yè),料理如清理動物糞便、處理動物死尸等雜事,從不屑一顧到奉為終身事業(yè),也并不出人意料了,他似乎在這里找到了晚年的歸宿,身無一物又好像懷揣所有,不再受情愛羈絆,超脫自我,解放超我;而女兒露茜遭遇強暴意外懷孕后決定犧牲自己的身體、土地和尊嚴,生下孩子,寄托著白人和黑人和平相處的愿望,希望在這里心平氣和地呆下去,一切歸于平淡卻又充滿著希望。影片結尾畫面定格:一頂遮陽傘、一把舊椅子、一只狗、一個老頭,懷抱班卓琴自彈自唱,拜倫的詩歌最后一次被緩緩吟唱。盧里畢生的研究《拜倫在意大利》就是“盧里在開普敦”,兩者何其相似!雖然此時的盧里是孤身一人,但這是一個老人情感的救贖、內心的釋懷和境界的提升,身體和心理上超我的實現(xiàn)必然不會使其感到孤獨!
《雙城記》中“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一語道破了多少時代的復雜,庫切所處時代如此,狄更斯亦然,我們,自然也不例外。
通過人近老年的主人公盧里自我救贖的艱難嘗試,我們發(fā)覺:他以尊嚴為代價付出了努力,而苦難卻依然存在,無法逃避,如影隨形,讓人感到此種絕望實實在在,這種失望的痛苦,讓自我追尋的路漫長依舊。但我們也相信,對于實現(xiàn)超我的盧里,即使路漫漫其修遠兮,其仍將上下而求索!時至今日,縱然前路漫漫,坎坷未知,超越自我,依然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馬風華.電影《恥》的多重主題解讀[J].電影文學,2014(20).
[2]潘延.解析《恥》的主題內涵與情節(jié)寓意[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