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鳳鳳
摘 要:2017年山西省中考語文試題繼續(xù)保持2016年“以讀為線”的鮮明特色,重視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建設“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著眼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谡Z文學科特質加大了對閱讀素養(yǎng)的考查。筆者通過類文閱讀,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組織閱讀教學,既能牢牢抓住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知識網(wǎng)絡的建立。本文結合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實踐,闡述類文閱讀“整合 融合 匯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類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資源整合;教學策略
2017年山西省中考語文繼續(xù)保持2016年“以讀為線”的鮮明特色,重視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建設“三位一體”(“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本”為主,“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輔之),共同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以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并達到課標提出的義教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的要求。著眼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筆者在語文類文閱讀教學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內(nèi)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從而提升審美鑒賞水平和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心。
“合”:整合 融合 匯合。
1主題“關聯(lián)”——“整合”
專題:探索“英雄”的奧秘。
從杰出貢獻的人物身上汲取營養(yǎng),認識所做貢獻、感受崇高品格(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學習良好習慣和治學方法;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樹立人生標桿,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行為規(guī)范,凈化心靈。
如,第一單元2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聞先生研究學問的目的——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fā)凌亂”、“睡得很少”——刻苦鉆研;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一絲不茍的嚴謹態(tài)度;聞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中“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細節(jié)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tài),為我們再現(xiàn)了“橫眉怒對槍口”視死如歸的“大勇革命烈士”。同時,第一單元3課《回憶魯迅先生》和第四單元13課《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也都是由諸多片段連綴而成,通過生活和工作中小事的記述,從細微之處顯示了情深義重、一往無前、寬厚待人、嚴于律己的做人品質和力求完美、一絲不茍的作文態(tài)度,贊頌了“確是人之師表”的高貴情操。
跨單元類文閱讀,避免“走回頭路”,讓主題更突出,讓學生認知更深刻,從而喚起學生的理想與報負。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去學習中華美徳的精髓,踐行“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
2特征“串聯(lián)”——“融合”
主題:草木有本心。
類文閱讀是一種縱橫聯(lián)系的立體網(wǎng)狀閱讀。它增加了閱讀的內(nèi)容,擴大了閱讀的容量,改變了學生單一的閱讀方式。如第《驛路梨花》中“梨花”是盛開在邊疆驛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筆下,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開滿枝頭、潔白如雪、香氣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為樂、充滿朝氣、淳樸熱情;還是雷鋒同志助人為樂精神的象征:盛開無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也是邊疆民族優(yōu)良民風的體現(xiàn):樸實熱情、知恩圖報、從善如流?!绑A路梨花”將標題與主題,形式與內(nèi)容,自然美和心靈美巧妙聯(lián)系,一語雙關。又如,《紫藤蘿瀑布》和《一棵小桃樹》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都對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進行描摹,通過對事物的特征或特性的觀察、體驗、比較后,準確地描摹出所詠之物。三篇景物描寫中均蘊含了豐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作者的人生思考。
“串聯(lián)”(植物)特征,提煉類文本的融合特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自然、社會、人生,激發(fā)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3課內(nèi)外“并聯(lián)”——“匯合”
主題: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成長。
語文教學要有“大閱讀觀”,閱讀的目標就是由課內(nèi)指向課外,類文閱讀可以縱向“串聯(lián)”讀,擴展學生的思維容量,提升學生的慧維品質。如,把“教讀課文”《紫藤蘿瀑布》“自讀課文”《一顆小桃樹》與“自讀課本”《好一朵木槿花》《生機勃勃的太陽花》四篇文章組成類文閱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共同點,即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將課內(nèi)“精讀”與課外“自讀”橫向“并聯(lián)”,比較閱讀中歸納內(nèi)容、表達、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異同之妙,加深理解文本的同時把握本質特征,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有效補充。
“串聯(lián)”“并聯(lián)”式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實施建議:
第一,單篇“串”讀。對組成類文的一兩篇文章進行從頭至尾的“精讀”,教學注重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第二,多篇“并”讀。并列呈現(xiàn)兩三篇文章,引導學生從主題、題材、人物形象、表達方式等方面分析、辨別“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比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種閱讀方法。
第三,交流、總結。師生間交流、匯總強化對類文的散點認識,促進學生的散點認識向整體認識轉化,獲得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沖突”策略,讓學生閱讀A篇的認識與閱讀B篇的認識之間出現(xiàn)了對立和矛盾。通過“求通求變”的教學方式,交流中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建立起規(guī)范的語言體系。實現(xiàn)思維的突圍,完成新認知結構的重組和優(yōu)化。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研究教材的價值。首先,教學內(nèi)容——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知識體系;其次,教材的順序——巧妙整合,把教材當著一個例子,一個臺階,一個載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確立教學的“大語文觀”,最終從課的“有型”走向“無型”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金玉.類文閱讀的課型及其實施策略[A].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第37卷.
[2]韓春玲.淺論小學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課型和發(fā)展的方法[J].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2014(3).
[3]蔣軍晶.類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2014(3).
[4]賴昌偉.談小學語文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學園,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