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娟
閱讀不僅能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而且也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還能發(fā)展人的語言,訓練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界定了閱讀的核心目標是:首先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然后通過情感體驗,形成豐富的積累,最后要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語文不僅是一門基礎(chǔ)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是閱讀,學生在閱讀中開拓眼界,在閱讀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閱讀活動,筆者結(jié)合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經(jīng)驗,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整體把握 突出主題
現(xiàn)行小學教材都是按照某一主題進行編配的,即“主題單元”。統(tǒng)一主題單元的課文類型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思想主線是相同的、文章字里行間滲透的情感也是相同的、訓練學生應掌握的能力點也是相同的。因此,在主題單元教學時要先從整體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式,合理取舍教學內(nèi)容,精心選擇教學策略,避免機械重復、枯燥無味、支離破碎的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整體把握,采用主題單元的教學方式既能培養(yǎng)學生求同思維,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主題單元的編配一般把第一篇課文設(shè)置為精讀課文,把本單元要掌握的知識點、情感點、能力點都有機結(jié)合起來,并通過語文天地上的金鑰匙,告訴學生本單元重點訓練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以及以后學習中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策略,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通過學習好一篇課文過渡到會學一類課文,再延伸到能寫一類文章,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思維能力。
二、入情入境 讀批思議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而閱讀的過程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自主閱讀又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基礎(chǔ)。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老師支離破碎的講解是毫無意義的,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學生學會閱讀即學會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前提基礎(chǔ)是要掌握有效閱讀的各種技能和各種方法。(1)以讀為主,而讀的方法主要有:朗讀、誦讀和默讀。朗讀是通過調(diào)動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共同參與的一種聲讀,朗讀能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通俗的語言,有助于通過感官的參與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含義,領(lǐng)略作品的內(nèi)涵外延。默讀是視讀。默讀的速度要比朗讀快,也比朗讀有助于思考,它是對文字符號的眼腦直觀反映,因此默讀在閱讀思考問題教學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快速的習慣,更有助于大腦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誦讀是抓住作品聲律和氣韻,在誦讀的過程中仔細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的涵義,從而達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頌,頌中感悟理解,頌中記憶。因此,朗誦不僅有助于積累,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特別是在詩歌和散文的閱讀中,誦讀至關(guān)重要。(2)批。批指批注。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可見讀書做批注的重要性,在閱讀過程中要做到手不離筆,隨時勾畫。從批注中我們能看到學生思維的痕跡,這種讀書具有實效性。通過做批注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思,指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棘手的問題,課堂我們反復強調(diào)的問題,作業(yè)是一知半解,模棱兩可,是什么原因了?歸根結(jié)底就是因為學生沒有思考。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特別關(guān)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大腦加工和處理信息,從而達到知識的內(nèi)化。其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能立即讓學生回答或講解指導,拋出答案,教師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糾錯的余地,讓他們反復推敲、思考。對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適時點撥,予以引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經(jīng)過這樣堅持不懈地訓練,會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嘗試運用獨立思考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思維敏捷、活躍,注意力集中的同學,要給予鼓勵。只有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了,才能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更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獨立思考,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見解,對于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不論正確與否,都不能一棍子打死,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勇敢地說,鼓勵學生多提問題。(4)議,指的是議論。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合作探究,就是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就是議論。思考和議論結(jié)合,探討研究問題。經(jīng)過獨立的閱讀思考,學生的見解或許各不相同,或許和標準答案格格不入,對這樣的爭議點、模糊點,可以讓學生小組議一議。通過討論交流,最終形成正確的見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開展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方法 重視積累
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掌握了自主學習,自主閱讀的方法后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形成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語文知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習方法的積累、學習規(guī)律的積累、學習習慣的積累以及良好語感的積累,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字詞和優(yōu)美的句子后,并在深刻領(lǐng)悟到這些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經(jīng)過反復的應用后才能準確地把握含義,在表達時利用生活中積累的材料,才有可能有條理地表達。由此可見,積累是溝通閱讀和寫作的橋梁,沒有積累,閱讀教學將失去意義,表達交流也無從談起。因此,閱讀教學中的積累非常重要,只有積累多了才能形成綜合能力。
總之,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是我們一線教師長期致力于研究的永恒的話題,相信經(jīng)過一線教師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會形成良好的教學策略,受益于學生,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