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輝 楊森琪 葛煜喆
聲景(soundscape)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由加拿大作曲家R 莫雷·沙弗爾(R Murray Schafer)提出[1]。在中國古典園林之中,造園家們早已有意識地營造聲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聲景涵蓋自然聲與人工聲,尤以自然聲為妙,風、雨均為自然天象,通過與植物、構筑物或建筑物等周圍物體摩擦或撞擊振動而發(fā)聲,聲音隨物異而異,帶給人們豐富的聽覺體驗[2]。常有詩詞描述風雨聲景,《詩經》有“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南山律律,飄風弗弗”[3],通過象聲詞描述疾風之狀;《園冶》以“夜雨芭蕉似蛟人之泣淚”記載雨聲景?!对娊洝穯⑹疚覀儯暛h(huán)境是人類棲居在地球上最重要的環(huán)境內容之一,聲景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關注、最必不可少的景觀資源之一,這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和天性[4]。風、雨作為聲景資源引入園林空間營造,是為捕捉自然天籟并加強其與欣賞者的聯(lián)系,這正是對“天人合一”這一哲理的最高追求。
近年來國內學者在園林聲景領域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如袁曉梅對園林中聲景的社會機制與文化動因的挖掘[5];程秀萍從風雨聲景常見的塑造手法方面揭示了其所營造的美學意境[6];洪昕晨等人從主觀評價的角度分析了影響風雨聲景的因素[7-8];李松闡述了中國古典園林雨景意境營造的手法[9]。現階段的研究多偏向于從審美、人性角度把握聲景意境,尚缺少從空間營造的角度研究聲景營造體系。
本文通過篩選整理中國古典園林中典型的風、雨聲景案例,探究古典園林風、雨聲景的聲源產生、空間營造、接收點設置的特點,以期傳承古人造園匠心,探尋中國古典園林風、雨聲景營造手法,從而指導現代園林風、雨聲景的空間營造理論與實踐。
對于中國古典園林中風、雨聲景的研究以實例作為支撐,通過比較分析,總結出它們的共性與特性,以探析古人造園的藝術技巧。因此,首先需要篩選出古典園林中的風、雨聲景點,從包括聲源、空間環(huán)境和聽者的聲景三要素以及空間營造的角度出發(fā)[10],制定的篩選標準為:風、雨聲景點需要有明確的聲源、傳播空間和接收點,景點名、景點楹聯(lián)、牌匾或者相關詩詞描述中明確記載其營造目的為欣賞風、雨聲。例如拙政園的“聽雨軒”,就在景點名中明確點出欣賞雨聲之意?;谝陨蠘藴?,排除掉無法確定聲源、傳播空間、接收點空間具體范圍的景點,因不便于對其空間進行研究,故暫未將其列入。
選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所有風、雨聲景點作為初步選擇對象,以6本中國古典園林方面的著作為權威參考資料,包括:汪菊淵《中國古代園林史》[1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12]、陸琦《嶺南園林藝術》[13]、趙長庚《西蜀紀念性園林》[14]、陳其兵《西蜀園林》[15]、曾宇《巴蜀園林藝術》[16]。然后通過文獻查閱相關資料,對初步檢索到的風、雨聲景點進行補充和二次篩選,刪除以下3類景點:第一,景點名僅表達主人的一種志向、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第二,聲源范圍過大,導致聲景的傳播空間難以確定;第三,景點無明確的聲音接收點。
經過篩選,共從中國古典園林中得到18個景點,其中包含11個風聲景點、7個雨聲景點,并統(tǒng)計出了風、雨聲景點的基本信息(包括地點、聲景點名)、聲源(包括聲源類型、是否有其他背景聲)、空間環(huán)境(包括空間圍合方式與圍合要素)、接收點(包括建筑形制)信息(表1-2)。
以風、雨聲景點為案例,對聲景點已有信息補充更多文字、數據與圖像資料,結合聲線分析,探究風、雨聲景點的空間營造藝術手法,包括聲源、空間環(huán)境、接收點等要素,由此總結風雨聲景空間營造中的規(guī)律與特性。
表1 中國古典園林風聲景點Tab.1 windscape attrac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表2 中國古典園林雨聲景點Tab.2 rainscape attrac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圖1 自然環(huán)境下的風聲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of wind in natural environment
圖2 不同降雨強度下的雨聲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of rain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2.1.1 聲源的產生與特性
造園者對風聲景的藝術處理手法為借助植物、建筑物與風相互作用而發(fā)聲。明代劉基《松風閣記》曾記載“風不能自為聲,附于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訇磕于虛無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于物……”。自然環(huán)境下風聲的聲壓級最低在25 dB以上,隨著風速的增大而逐漸增大,當風速達到每小時10 m(16.09 km)時,聲壓級可達60 dB(圖1)[17]。
雨水可與建筑物、植物結合發(fā)聲,聲調豐富多變。建筑物屋頂材料的不同會對雨聲的聲壓級、音調產生影響。有研究者在實驗室中,測試得到雨水的聲壓級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強度達到40 mm/h時,雨聲的聲壓級達到55 dB[18](圖2)。
2.1.2 聲源類型
風聲景方面,依據聲源類型分類,包括風與植物作用發(fā)聲、風與構筑物作用發(fā)聲這兩類。常見的植物有楓、竹、松等,例如,蘇州聽楓園的“聽楓仙館”南北兩側庭院均栽植有葉片寬闊的楓樹,易與風相互作用發(fā)出清晰的聲音。另有4個聲景點的聲源為風與竹子發(fā)聲,這也體現出中國文人對竹子的喜愛,竹子既寓意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又可賞聲。例如文徵明《拙政園圖詠》有詩詠“倚玉軒”,“倚楹碧玉萬竿長,更割昆山片玉蒼。如到王家堂上看,春風觸目總琳瑯。”“碧玉”不僅描述竹林青翠,也指其風動時聲如戛玉清音。有5個聲景點為風與松樹發(fā)聲,松針葉片狹小,即使有強風吹動,單棵松樹發(fā)出的聲音也較小,因此松樹常叢植成林而發(fā)出松濤聲。如《欽定熱河志》記載避暑山莊“萬壑松風”為“長松數百,掩映周回”。
風借助構筑物發(fā)聲則是通過模仿樂器發(fā)聲原理,引發(fā)空氣振動,其中以揚州個園“冬山”的風音洞最為典型(圖3)。在園中可感到陣風吹拂,哨聲隱約,這是因為造園者在墻面上開了四排圓洞,每排六個,洞口如口琴音孔洞式排列,洞徑尺許,外面是狹巷高墻。據伯努利定律,由于洞小因而空氣流速急增,并由于窄巷及山墻的負壓作用,風在各洞所產生的流速不同,造成聲響各異[19]。
另外,部分風聲景借助其他自然聲作為背景音,與風聲共同產生更豐富的效果,如結合鶴鳴的承德避暑山莊“松鶴清越”,結合水聲的天津靜寄山莊“眾音松吹”。
雨聲景則均需通過雨打植物而發(fā)聲,其中最常見的水生植物為荷花,由于荷葉碩大,雨打荷葉可發(fā)出似“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的聲音。而陸生植物主要有芭蕉、竹子、梧桐等。芭蕉常與山石等配置于院落一隅,計成在《園冶》里描述“夜雨芭蕉,似雜鮫人之泣淚”。雨打翠竹,不僅有雨落竹葉之聲,竹的地上莖為中空結構,雨落其上能夠形成清脆空靈的音效。例如無錫寄暢園中有“清響齋”,體現了孟浩然詩中“竹露滴清響”的意境。梧桐與雨聲配合也有較強的表現力,如南京熙園的“桐音館”因雨落梧桐噼啪作響而得名。另外,部分景點綜合運用了多種以上提到的植物,可產生更豐富的聲景效果。如四川邛崍“文君井”,綜合使用了芭蕉、竹子、荷葉等植物。
2.2.1 空間圍合方式
圖3 揚州個園風音洞實景Fig.3 the wind sound hole of Ge Yuan Garden in Yangzhou City
圖4 松鶴清越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4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Songhe Qingyue
圖5 聽楓仙館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5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Tingfengxianguan
圖6 個園冬山平面圖Fig.6 plan of Dongshan in Ge Yuan Garden
圖7 留聽閣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7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The Stay-and-Listen Parlor
古典園林中通過高墻深院、院落嵌套、亭廊連接、植物包圍等空間圍合處理方式,形成了組合式的聲屏障,有效地較低了外界噪聲對園內的干擾。例如,蘇州拙政園內部的等效連續(xù)A聲級比園外低17.9~24.5 dBA[20]。留園、個園、網師園等也都表現出園內比外界更加安靜的共同特征,體現出古人利用空間圍合創(chuàng)造良好聲環(huán)境的智慧。
古典園林風、雨聲景點的3種常見的空間圍合方式為整個聲景點被圍合、聲源被圍合以及接收點被圍合??偣?8個風、雨聲景點中,有12個屬于接收點被圍合的類型,由于這種方式中的聲源可根據周邊環(huán)境的特點而靈活布置,并可圍合接收點以增強環(huán)繞感,獲得良好的音質效果,因此應用最為廣泛。例如承德避暑山莊“松鶴清越”一景(圖4),其聲源為鶴鳴聲與松濤聲,接收點建筑為院落形式,松林作為外部聲源對小院進行了兩面圍合,有利于直達聲清晰地傳入院落之內。小院的另兩面分別為山石和水池,它們有效地提供一次及二次反射聲,從而增強了聽覺效果。
另有2個景點屬于整個聲景點被圍合的類型,這種圍合方式下聲源的空間范圍相對較小且固定,聲音主要在封閉的空間內傳播。例如蘇州聽楓園的“聽楓仙館”位于中部(圖5),其南北兩側均為內院,栽植有楓樹作為聲源,直達聲能清晰地傳入聽楓仙館內。由于整個聲景空間尺度較小,聲能在空間內傳播的損耗也較小,四周圍合的建筑與廊道能提供較強的一次、二次反射聲,有助于提高音質效果。
圖8 聽雨軒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8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The Listen-to-the-Rain Pavilion
還有1個景點屬于聲源被圍合的類型,這是特意為欣賞獨特聲響而設置的。例如揚州個園的“冬山”風音洞,即為造園者借鑒樂器發(fā)聲的原理,設計建造了帶有24個圓洞的景墻,借助于風的呼嘯而發(fā)聲。接收點正對聲源布置,有利于接收直達聲,四周的墻體與巷道對聲源進行圍合,盡量屏蔽了其他聲音對風聲的干擾,保證了景點的音質效果(圖6)。
2.2.2 空間圍合要素
風雨多借助于植物而發(fā)聲,這賦予了植物聲、形、意兼?zhèn)涞膱@林意境,更突出了其靈性。山石等空間圍合要素多數情況下不借助于風雨發(fā)出響亮的聲音,因此風、雨聲景點中圍合要素可分為聲源類與非聲源類這2類。聲源類圍合要素主要以植物為代表,而非聲源類圍合要素常見有山石、建筑、墻體、水體等。
蘇州拙政園的“留聽閣”為典型的雨聲景點,其南面有臨水平臺,東、南兩側是水池,池中植荷,荷葉作為該景點的聲源類圍合要素。仲秋季節(jié),碧荷初敗,于窗前倚欄靜聽雨打殘荷之聲,自有一番妙趣。留聽閣的北側與西側為非聲源類圍合要素——樹林與建筑,樹林、建筑物墻面、水面均提供反射聲,留聽閣與平臺處所能感受到的音質效果不同,景點的聲景欣賞層次較為豐富(圖7)。
又如拙政園東南角有一處“聽雨軒”,表現出“雨打芭蕉”的詩意,雨夜靜聽雨點灑落在芭蕉上的聲響,因聽者各自不同的心境,產生各具情趣的意境??臻g布局上,聽雨軒前有一池,芭蕉作為聲源類圍合要素布置在聽雨軒前后兩側,能夠提供較好的直達聲;曲廊與玲瓏館作為非聲源類圍合要素布置于聽雨軒四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庭院空間,水面與建筑立面提供反射聲以提高音質效果(圖8)。
位于避暑山莊的“萬壑松風”景點(圖9-10),其選址位于高處,比湖區(qū)高五米左右??滴跤圃娦⌒蛴涊d“據高阜,臨深流,長松環(huán)翠,壑虛風度,如笙鏞迭奏聲”[21],足可見造景之匠心。萬壑松風殿作為接收點,與其他五座單體建筑以回廊串聯(lián)成院,小院三面均植有古松,松林作為聲源類圍合要素提供了直達聲,水面與建筑作為非聲源類圍合要素提供了較強的反射聲。另外,該處西北方的峽谷中時常傳來陣陣松濤聲,增強了音效??滴踝髟娒枋鰹椤岸H無余聲,颯沓泛天籟”??梢姰斅曉吹姆植季哂锌臻g上的高度變化時,突出了聲級疊加的效果,聲音響度增效明顯。
圖9 萬壑松風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9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The Pine-Soughing Valleys
圖10 萬壑松風剖面示意圖Fig.10 section plan of The Pine-Soughing Valleys
圖11 松風水閣聲景傳播平面示意圖Fig.11 schematic plan of soundscape propagation of The Pine Wind and Water Pavilion
圖12 松風水閣接收點建筑Fig.12 building of receiving point in The Pine Wind and Water Pavilion
風、雨聲景點中接收點多為較封閉的建筑,如殿、閣、館、軒、齋等。這些建筑常為園林景點中的主體建筑或重要建筑,作為人們停留休息、會客談論的場所,因此體現出圍合度較高的特征。但考慮到人們賞景的需求,故設置了較多的門窗,且通常正對風、雨聲源設置連續(xù)的花窗,成為可開合變化的建筑立面。當門窗全部打開時,建筑立面變得通透,增大了聲音接收面,有利于外界風雨聲的傳入,減少了墻體對于聲音傳播的隔絕,增強了欣賞聲景的樂趣,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視覺景觀。
例如蘇州拙政園的“松風水閣”即是建筑形式較封閉的接收點(圖11-12),作為攢尖方頂建筑,其一面有門,其余三面為窗,屋頂出檐較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建筑布局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四位正方向,而是斜向西北,與周邊園林建筑呈45°夾角,可避陽通風,甚為別致。這一處理又使水閣正對小飛虹和得真亭,便于閣中的觀賞者得到最佳的觀賞面,同時便于接收反射聲,賞聲效果更好。
水閣與回廊相連,空間動靜結合,亭為靜,廊為動,回廊作為游賞路線,環(huán)亭漫步,經過回廊,空間經歷從開敞到半開敞,再到亭內封閉狀態(tài)的轉變,產生富有變化的空間游賞體驗,同時提供了豐富的賞聲體驗。
又如拙政園聽雨軒設有“蕉窗聽雨”一景,正是“窗虛蕉影玲瓏”。大面積的花窗在打開時能形成良好的聲音接收面,在花窗關閉時亦能夠生成若隱若現的園林意境。再如拙政園的“留聽閣”正對小池的立面亦為連續(xù)格窗,雨打荷葉的聲音能夠清晰傳入室內,結合視覺與聽覺欣賞構建出層次豐富的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造景方式為風、雨與植物或構筑物相互作用而發(fā)出聲響,其中,借助于植物發(fā)聲的方式最為常見。植物種類的選取為首要影響因素,風聲景點中常用陸生植物,雨聲景點中可采用陸生與水生植物;植物的平面種植布局也需要考慮,針葉樹通常呈群落狀布置以獲得足夠的聲音響度,而闊葉樹因葉片易于摩擦振動發(fā)聲,故可作點景式布置。而構筑物的建造則是借鑒樂器發(fā)聲的原理而設置的獨特構造,從而形成具有趣味性的藝術裝置。
聲景的藝術氛圍構造需要考慮空間圍合方式與圍合要素。圍合方式包括整個聲景點被圍合、聲源處被圍合、接收點被圍合等3種方式,最常采用的為接收點被圍合,這種方式能有效減少背景聲的干擾,從而聽到較純粹的風聲或雨聲。圍合要素的選擇上,有以植物為代表的聲源類圍合要素,與山石、建筑、墻體、水體等非聲源類圍合要素。聲源類圍合要素提供清晰的直達聲,非聲源類圍合要素則提供有效反射聲。
風、雨聲景點中的建筑常為主體或重要建筑,建筑類型的選擇較為多樣,建筑形制較封閉,但建筑立面常設置有大面積的花窗,可開合的立面變化帶來了多樣化的聲景體驗。另外,接收點可創(chuàng)建豐富的空間層次,提供更加多樣的賞聲體驗,包括通過設置平臺產生內外空間層次、設置廊道安排流動的空間體驗等。
風聲與雨聲本不易感知,而中國古典園林中風雨聲景的營造卻成為一大特色,風雨在空間中的轉化可以體現豐富的聲景設計手法。在聲音傳播途徑中利用不同空間要素使聲音反射、透射等,從而創(chuàng)造不同層次的聲景,通過聲音接收點的開合布置,使得風聲和雨聲得到不同的意境詮釋。本文分析了中國古典園林風雨聲景點的空間環(huán)境處理方式,歸納了古典園林中風雨聲景在聲源、空間環(huán)境和接收點三方面的園林藝術營造手法。而園林環(huán)境要素多種多樣,氣候、季節(jié)、使用者等影響因素繁多,未來將進一步通過測量、評價、實驗室聽音模擬等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為園林聲景復原以及現代風雨聲景點的空間營造提供可借鑒之處。
圖片來源:
圖1:SOYSAL H, SOYSAL O. Wind Farm Noise and Regulations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2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Wind Turbine Noise[C]//Lyon, 2007: 1-12.
圖2:YAN X, LU S, LI J.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rain noise of lightweight roofs:Natural rains vs artificial rains[J]. Applied Acoustics, 2016, 106: 63-76.
圖3:FANGYJWT.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EB/OL].(2015-06-01)[2017-08-02]. http://you.ctrip.com/travels/yangzhou12/2348443.html.
圖4、5、7-11:作者繪制
圖6:陳從周. 揚州園林[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56.
圖12:小白. 2012.2.18蘇州之行——with my love [EB/OL].(2012-03-15)[2017-05-17].http://www.mafengwo.cn/i/83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