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安,李 琦
(1.北京市海淀區(qū)東升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全科醫(yī)學科,北京 100053; 2.北京市海淀區(qū)羊坊店醫(yī)院內(nèi)科,北京 100038)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及復發(fā)率高等特點[1]。腦梗死患者治療后有較高的出血風險,并多存在語言或運動功能障礙[2],因此,恢復期的規(guī)范化治療十分重要,主要包括規(guī)范化二級預防藥物治療、并發(fā)癥的有效防治和密切護理、康復治療及心理調(diào)節(jié)治療等。目前,臨床采用阿托伐他汀及血塞通制劑治療腦梗死的研究逐漸增多,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研究探討了血塞通膠囊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用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選取2016年北京市海淀區(qū)羊坊店醫(yī)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98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且經(jīng)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年齡>60歲;用藥依從性好,積極配合治療;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治療藥物存在禁忌證或過敏反應者;凝血功能障礙者;肝腎功能不全及合并有嚴重心肺疾病者;嚴重感染者;惡性腫瘤者;有腦出血病史患者或腦出血高風險人群;其他原因所致顱腦損傷及出血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60~76歲,平均(66.8±8.12)歲;病程1~6個月,平均(3.45±2.21)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61~75歲,平均(68.0±8.41)歲;病程1~6個月,平均(3.57±2.1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均衡性較高,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對照組患者給予相關基礎疾病治療,如高血壓病患者給予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規(guī)格:10 mg)10~20 mg,1日1次,晚餐時服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血塞通膠囊(規(guī)格:0.1 g),1次0.1 g,1日3次,口服。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6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脂水平[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紅細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漿高切黏度]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分,NIHSS評分總分為42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ADL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參照NIHSS評分及癥狀體征(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及面色晦暗等)評定療效[3-4]?;救篘IHSS評分減少>90%,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5%~90%,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NIHSS評分無變化或增加,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病例數(shù)+顯著進步病例數(shù)+進步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本研究未見剔除及中途脫落者。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LDL-C及HDL-C水平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Tab 2 Comparison of blood lipid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s, mmol/L)
治療前,兩組患者紅細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漿高切黏度水平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s)Tab 3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ices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和ADL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和ADL評分比較±s,分)Tab 4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ADL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 points)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1例患者出現(xiàn)咽干,2例出現(xiàn)心慌;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食欲不振,但均未影響治療。
腦梗死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qū)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chǎn)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表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腦梗死及外周血管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脂質代謝障礙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5]。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水平、血液流變學改變及神經(jīng)功能異常[6-7]。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梗死主要是因為大動脈栓子脫落、硬化板塊影響了腦動脈血液流變學,在顱腦多普勒超聲下可以看到,不同腦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狀況與腦梗死病變的程度和部位密切相關[8]。因此,腦血流動力學水平可以反映腦梗死患者腦組織的缺血缺氧情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短期內(nèi)應用他汀類藥物可降低血中C反應蛋白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和保護內(nèi)皮功能,維持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穩(wěn)定[9]。阿托伐他汀為臨床一線合成他汀類調(diào)節(jié)血脂藥,是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選擇性、競爭性抑制劑,可通過抑制肝臟內(nèi)HMG-CoA還原酶及膽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漿膽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通過增加肝臟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shù)以增強低密度脂蛋白的攝取和分解代謝,適用于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癥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或混合型血脂異常的患者[2,10]。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后,血脂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與上述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近年來,中醫(yī)中藥在腦梗死治療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肯定,伴隨著現(xiàn)代藥理研究的進步,在越來越多的中藥中發(fā)現(xiàn)了類似西藥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炎及調(diào)節(jié)血脂等作用的成分[11],中藥的臨床應用也逐漸廣泛。腦梗死屬于中醫(yī)“中風”的范疇,以正虛為發(fā)病之本,邪實為致病之標,病位在腦,臟腑涉及肝脾腎,故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血塞通膠囊的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苷(包括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g1、Rb1),可活血祛瘀、通脈活絡。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顯示,該藥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腦血流量等作用,用于瘀血阻滯所致的缺血性中風病(腦梗死)中經(jīng)絡恢復期,具有較好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血塞通膠囊可擴張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huán);拮抗內(nèi)毒素,加速炎性介質清除;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氧自由基,調(diào)節(jié)組織修復再生[12-13]。血塞通膠囊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腦梗死有利于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14];血塞通軟膠囊對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較大改善,且安全性也較好[15];血塞通軟膠囊治療腦梗死中經(jīng)絡恢復期瘀血阻滯證,不良反應較輕未影響正常用藥,安全、有效[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C、TG、LDL-C及HDL-C水平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紅細胞比容、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漿高切黏度水平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NIHSS和ADL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血塞通膠囊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用于腦梗死恢復期的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血脂、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