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娟
(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喀什84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時代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歷史使命,而這種使命將成為改革開放的動力之源,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順暢。自黨的十八大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目標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以頑強的精神和毅力讓改革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社會向心力與改革帶來的發(fā)展活力使人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在朝著飛躍式的方向發(fā)展。
道路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同時也是關系民族興衰、保障人民幸福的生命線。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8年的辛路歷程讓中國踏上了通往社會主義的征程。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自此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大地生根發(fā)芽。這一制度的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中國共產黨看清了封閉僵化之路的遺害,認識到改旗易幟邪路的巨大危害。在不懈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展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因此,在改革的浪潮中,中國人民有底氣、也有實力擁有這種道路自信。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為我國的發(fā)展翻開了新的一頁。在長期封閉半封閉的背景下,改革初期的基礎為零,從農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到國有企業(yè)重大革新、從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型,黨和國家制定的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給予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更多的機遇,這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此后,經過35年的艱辛探索與實踐,改革向著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以更加寬廣的領域為目標、以更加清晰的思想為指導,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對我國的改革之路充滿期待。
新時代,改革要取得成效道路自信要得以提升,必須以創(chuàng)新的理論作為指導理念,順利度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一要準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二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改革在繼續(xù),時代在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改革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又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理論,并將這些理論升華為黨的方針政策,讓具有全局性的改革方針惠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更好地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加快施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思想將強化頂層設計、頂層推動與基層探索有機結合,讓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實質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當中。經濟發(fā)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理念為我國當前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以平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傊?,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人民謀福利,從打破“姓資姓社”的思想牢籠到“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理念的提出,讓人民群眾同祖國共進步與時代共發(fā)展?!拔宕蟀l(fā)展”理念運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改革前行,讓發(fā)展與青山綠水并存,讓經濟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共生。
理論創(chuàng)新是沿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實際為基礎的重大突破性創(chuàng)造,經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歷練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我國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90多年的艱辛歷程取得的成果。制度創(chuàng)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載體,用更加完善、更加穩(wěn)定的制度體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為人民群眾帶來了獲得感、增加了幸福感和安全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創(chuàng)新運用到了社會各個層面,全面深化改革也愈加精細化和標準化,涵蓋了國資國企改革、價格機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異地受理居民身份證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形成、制定足球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劃定政府與市場的界限,使政府行為更加規(guī)范化,不斷地破解歷史遺留下來的民生難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此外,制度創(chuàng)新除了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包含了對黨內政治生活的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共修改制定了90多部黨內法規(guī),黨內“立法法”和備案程序正式建立,第一次施行了黨內法規(guī)清理的各項工作。總之,制度創(chuàng)新讓黨內法規(guī)體系更加系統(tǒng)化、制度化、程序化。同時,也明確釋放出改革的信號,讓改革不只是某個體制范圍內的調整、也不是簡單地推進,而是要全面創(chuàng)新、協(xié)調推進,統(tǒng)籌兼顧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法治促改革,建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明制度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
隨著國際國內局勢的不斷變化,未來我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前進的道路上仍存在尚未解決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順應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首先把改革發(fā)展中最突出的問題作為實踐創(chuàng)新的起點。改革經過40年的艱苦奮斗,現(xiàn)已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作業(y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地提出了脫貧攻堅的戰(zhàn)略步驟:“到2020年,通過產業(yè)扶持,可以解決3 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yè),可以解決1 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 000萬人脫貧,總計5 000萬人左右。還有2 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xiàn)社保政策兜底脫貧”。改革的道路將更加艱險,普惠式改革已成過去,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氣和“自我革新”的底氣把改革推向前進。
面臨更深層次的問題,新一輪的改革很難做到讓人們皆大歡喜,比較簡單、相對容易的改革已經完成,“攻堅期”的改革不是每個部門都樂意改、“深水區(qū)”的改革也不是每個群體都向往改,改革前進道路上的阻礙仍然存在?!坝|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與40年前的改革相比,如今的改革更多的是來自我們自身內部的矛盾,思想的牢籠、制度的落后以及利益固化都需要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去沖破,攻克新時期新任務下的改革難題??傊?,“蹄疾而步穩(wěn)”的方針政策要貫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抓落實”“抓到位”的工作作風要精準落實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風貌要始終跟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用更大的膽量、更強的擔當涉足深水區(qū)攻堅克難,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上升到一個新境界。
毛澤東同志認為中國要進步就要走自己的道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更是對我國革命的反思、對改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驗深刻總結,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率領人民通向幸福之門的康莊大道。然而,全球化的發(fā)展為我們帶來了機遇也埋下了隱患,西方文化不斷侵入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旨在淡化中國民眾的政治意識,破壞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安全防線,削弱我們的道路自信、模糊我們的道路認識。因此,分析、探究其原因是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重要抓手。
縱觀中國國情,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成就。毋庸置疑,這是一條強國之路,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重要領域突破性發(fā)展的重要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政府矢志不渝地探索經濟體制改革,使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不僅拓寬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道路,而且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在發(fā)展的道路上,有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出了質疑之聲,嚴重影響了我國的道路認同,加之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了困境期。西方國家對中國發(fā)展的研究從未停止,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研究對象的所謂“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一系列偏激不實言論仍在繼續(xù),其目的就在于破壞中國道路、瓦解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fā)展逐步與世界接軌,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讓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充分活躍起來,西方社會思潮隨之而來,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與認同減弱。在政治方面,西方社會主張“憲政主義”,他們圖謀篡改中國制定的方針政策的合法性,圖謀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經濟方面,20世紀70-8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使部分人喪失了政治立場,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等資產階級思想任意蔓延,在“弗洛伊德熱”中,有人把自我與社會對立起來,部分人背棄了社會道德理想,這些思潮的涌動對我國教育界和科研學術界的沖擊巨大,使部分人迷失了自我,開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在文化方面,西方社會推崇的“普世價值觀”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立,在中西文化交匯的過程中,部分人的思想受西方文化的腐蝕,摒棄中華文化之精髓,文化虛無主義隨之蔓延,西方社會的種種行為旨在顛覆中國的價值觀念、擾亂中國前進的道路方向。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制度創(chuàng)新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我國的制度理念在中國化和時代化發(fā)展上仍需有重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毙聲r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這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新變化,也是任何歷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現(xiàn)階段的改革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遇到的困難巨大,這將會成為激發(fā)社會矛盾的主要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xiàn)國家整體利益之需、確保國家長遠發(fā)展之路,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實踐創(chuàng)新讓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任務艱巨、同時利益矛盾也更易產生。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經得起考驗的偉大工程,實踐創(chuàng)新使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利益的盲目追求導致的消極心理,成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隱患;政治立場不夠堅定,極易出現(xiàn)對本國文化不認同的現(xiàn)象。實踐創(chuàng)新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過程,全面深化改革風險大且關聯(lián)性強,因此必須要不斷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進而維護好人民利益。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我們熱愛祖國、維護民族團結的基本前提。然而,在社會轉型期、調整期、變革期導致的道路認同模糊等問題,我們要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努力解答人民的訴求,提升改革的號召力,不斷增強道路認同。首先,保障人民利益,筑牢執(zhí)政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蔽覀凕h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動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國共產黨緊跟時代的步伐,明確“四個意識”理論指導,努力加強制度建設,在實踐中自我凈化,秉持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始終關注和解決人民最迫切的需要,確保打牢道路認同教育的根基。其次,提升干部素養(yǎng),樹立黨員模范。領導干部是道路認同教育的“領頭羊”,黨員模范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風向標。因此,加強教育主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夯實道路認同的理論基礎,明晰我國選擇道路的歷史淵源,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把好教育源頭的質量關。最后,確保教育模式的多樣性和教育內容的靈活性。道路認同教育面臨的人群廣泛,由于受教育程度、從事行業(yè)的差異、年齡分布等,容易導致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因此,教育要結合具體實際,根據不同層次制訂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根據接受能力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內容,變枯燥為有趣、變單一為多樣,并利用多媒體手段、文學作品等載體加強宣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祖國的坐標圖上劃定了中國未來的方向,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是人民的正確抉擇,是歷史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的必由之路。新時代,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中國的不斷強大讓西方國家也加緊了對中國西化的圖謀,其采取的方式更加隱蔽和多樣。西方運用互聯(lián)網之手,精心設計輸出方式,將西方的價值觀念逐漸向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滲透,圖謀否定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這一形勢要求我們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第一,注重宣傳,促進制度自信與制度認同相結合。傳遞社會主義正能量,正確看待西方社會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產生的新變化,看清其本質、研究其目的,掃清障礙,讓人們的思想意識保持清醒,塑造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精神面貌,從而加強制度認同。第二,排除干擾,形成科學的制度體系。理性分辨是非、用鮮明的態(tài)度批駁西方錯誤思潮,堅定政治立場,穩(wěn)固馬克思主義的執(zhí)政地位,提升國家軟實力,使我國制度體系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第三,讓世界了解開放的中國,增強制度自信。中國的大門始終向世界敞開,錯誤思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干擾,在意識形態(tài)立場上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歷史等方面認識的片面性,會讓一部分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產生質疑,所以我們有必要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與中國為友,同發(fā)展、共進步,不斷增強制度自信。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黨和國家事業(yè)快速發(fā)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歷練中的高度總結。第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現(xiàn)時代的思想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中產生,是順應時代要求,為人民破解難題的科學理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第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之源,是實踐創(chuàng)新的智慧之源。第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實踐創(chuàng)新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的新理論,為全面深化改革譜寫了新的篇章,指引實踐創(chuàng)新踏入新的征程。因此,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zhàn)”,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不斷提升的核心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傳承也亟待創(chuàng)新,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犧牲部分短期利益,攻克發(fā)展核心問題,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站穩(wěn)腳跟、在嚴峻的形勢下革新思想,凝聚起人民之力量,獲取全面深化改革之勝利,讓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