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彬
【摘 要】兒童時期正是學習二胡的一個最佳時期,也是培養(yǎng)樂感形成的最佳時期。可以把音樂賞析作為一個媒介,誘導孩子們養(yǎng)成自主分析力和思考力;培養(yǎng)孩子們鍛煉出音樂記憶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進一步增強孩子們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兒童;二胡;教學;音樂賞析;樂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200-01
當下的兒童二胡教學普遍采用講解教學、示范教學與互動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即專業(yè)老師對二胡的演奏技法和作品進行分析、講解并示范,在教學過程中與兒童進行課堂互動,針對兒童還課的情況和提出的問題,作出解答,再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講解和示范。新媒體教學(二胡網(wǎng)絡公開課和二胡網(wǎng)絡直播課)的加入,也為兒童學習二胡增加了新途徑。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其最終目的都是培養(yǎng)兒童對二胡從認知到熟悉到掌握到發(fā)展。兒童時期是學習二胡的一個最佳時期,也是培養(yǎng)樂感形成的最佳時期。想要學好二胡,培養(yǎng)良好的樂感在二胡學習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二胡教學中通過音樂賞析來培養(yǎng)樂感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二胡的學習對兒童而言是一個相對枯燥、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最初的演奏姿勢到左右手的各種演奏技法,都是對未來演奏時音樂表現(xiàn)力的一種技術積累。想要演奏出情感飽滿、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雖然兒童的演奏技術還普遍無法達到很高,可在學習的過程中卻已經(jīng)開始慢慢形成樂感。何為“樂感”,顧名思義,簡單說來就是“音樂的感覺”。在二胡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把音樂賞析作為一個媒介來誘導孩子,可能會幫助他們養(yǎng)成對音樂的自主分析力和思考力;培養(yǎng)他們鍛煉出音樂記憶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梢詮囊韵氯c來進行引導:
一、音樂賞析——多聽經(jīng)典 勤思考
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鄭板橋也曾說過“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同樣是讀書破萬卷,為何確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問孩子們:“在學校里,語文老師是不是要求你們抄寫好詞佳句?是不是要求你們寫讀后感?”孩子們使勁兒點頭。我又問:“為什么老師要這樣要求呢?”孩子們的回答很直接“為了讓我們寫好作文”。對了,當你還不知道如何寫出優(yōu)美的句子時,當你還不能寫出完整的段落時,你就得多看多學習那些經(jīng)典佳作。拉二胡也一樣,當你不明白怎么拉才好聽時,你就得多聽多看那些演奏得好的大師版本。好了,我又問孩子們:“那如果考作文的時候,把范文背熟默寫上去行嗎?”孩子們很可愛,回答道:“不行吖,我怎么知道考試的題目是什么,具體背哪一篇啊?更何況,萬一別人也用這個方法,我就和她的作文成一樣的了,老師會說我作弊,會扣分的?!睂α?,這就是胸中無適主。雖然讀了很多書,可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法學以致用。就像很多人演奏技巧很好,可是演奏出來的音樂總覺得像復制粘貼的,缺少感情和自己的風格。所以,在音樂賞析上,首先要選擇經(jīng)典作品、大師名家,其次要勤于思考、學會分析。
二、音樂賞析——普遍撒網(wǎng) 重點欣賞
教師可以和家長配合,給學生進行普及型音樂賞析和針對型音樂賞析。普及型音樂賞析建議多安排在二胡專業(yè)課課后,充分利用孩子們的碎片時間,持之以恒形成習慣,讓音樂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音樂的選擇上,我常常推薦孩子們聽各種風格、各種器樂、各種形式的作品。千萬不能狹隘地認為學中國民樂的孩子就不用聽西洋交響樂,更別認為流行樂都是糟粕。不同的音樂包含著不同的地域語言、歷史背景、人文民俗、宗教信仰等,孩子們接觸得越多,他們累積的音樂記憶就會越多,產(chǎn)生跨界融合的可能性就會越大。而具有針對型的音樂賞析則建議安排在二胡專業(yè)課上進行,與所學習的專業(yè)曲目相結合。例如在學習《賽馬》時,教師可以給孩子們欣賞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馬頭琴演奏的《萬馬奔騰》等,通過音樂介紹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的音樂特色。在學習《金珠瑪米贊》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欣賞藏族“堆諧”、“朗瑪”等音樂,還可以展示牛角胡和弦子舞的視頻,讓孩子們更生動地了解藏族民族民間歌舞的特色。通過普及型和針對型的音樂賞析,雙管齊下,讓孩子們悅樂其中。
三、音樂賞析——腦中有畫 聲中有情
我那天問孩子們:“你們看恐怖電影么?”孩子們一臉壞笑“看?!蔽腋嬖V他們,比起恐怖電影,我更喜歡看恐怖小說。他們問我為什么,我回答道“因為小說給人想象的空間更大,會更恐怖?!币魳肥浅橄蟮乃囆g,幾百個聽眾坐在同一個音樂廳,聽著同一個樂團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會產(chǎn)生幾百種不同的感受,會有幾百種不同的腦海畫面。我們無法將孩子們塑造成一模一樣的演奏者,他們有著不同的手指、不同的成長閱歷、不同的情感故事、不同的三觀理念……當我告訴孩子們這段音樂是描寫歡樂的心情,其實,他們的歡樂和我的歡樂是不同的。我引導孩子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閉上眼睛去想象音樂帶給他們的畫面感和色彩感,這種想象力是他們的情感倒影。這就是音樂欣賞的奇妙之處,沒有一句話、一個字,它讓孩子們穿越到了想象的世界。
其實,音樂的學習就像語言的學習一樣,音樂欣賞就像閱讀書籍一樣。“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同的年齡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年齡演奏同一首樂曲也會有不同的音樂感覺,這便是成長。在兒童最佳的學習時期里,讓更多經(jīng)典的音樂充實進來,通過日積月累的演奏學習和不間斷的音樂賞析,會使他們將來有可能成為具有良好樂感、擁有自己的風格且極富思想性的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