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33年10月舉辦的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吸引了社會輿論的目光,討論民國體育的各個方面的文章大量出爐,形成了評論體育運動的熱潮。本文以《東方雜志》體育專號為例,試析媒體視野中的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不僅包含對運動會本身的評論,還包括社會上體育諸方面的問題,希望對民國體育運動的一個側(cè)面作有意義的揭示。
關(guān)鍵詞:媒體;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東方雜志》
1 緒論
“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是當今國家重要的教育發(fā)展方針,其中把體育放到與德育和智育教育并重的地位上,足見體育教育在整個國家整體教育方針里的重要性。
但在民國時期,不論是學校體育教育還是社會上的體育活動,均處于極為弱勢的地位,根本受不到整個社會的重視。中國采用西方運動方法,起源于教會學校。因為當時教會學校
曾將所謂的游藝列入課程,后來發(fā)展為在大城市教會學校普遍開設(shè)的體育課程。但在中國的教會學校畢竟為數(shù)甚少,僅僅在所謂的通商口岸的大城市。
這個原因要從歷史中去尋找。從宋代以來的重文輕武的政治政策一直延續(xù)到了近千年,使得整個封建社會尚文而棄武。這種政治上的政策也延續(xù)到了教育方面,使青年“柔弱若病夫”,致使近代中國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亞病夫”。
面對此種情形,有識之士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喚醒中國對體育的重視。對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膚脆骨柔”的現(xiàn)狀。新文化運動發(fā)起者陳獨秀注意到了這個狀況,他指出,“余每見吾國曾受教育之青年。手無搏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國民。將何以任重而致遠乎?!标惇毿惆亚嗄牦w育之不良與國家之前途聯(lián)系在了一起,認為身體薄弱之國民不足以承擔國家的未來。
民國一共舉辦過七屆全國運動會。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于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舉辦。第二屆全國運動會于1914年5月22日至24日舉辦于北京天壇。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于1924年5月22至24日舉辦于武昌,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于1930年4月1日至10日舉辦于杭州。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于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舉辦于南京中央體育場。第六屆、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分別于1935年10月10日至20日、1948年5月5日至16日舉辦于上海。
就民國七屆全國運動會來說,在設(shè)置比賽項目之多、參加運動會人員范圍之廣、社會輿論討論之熱烈、成績之優(yōu)秀等多方面來比較,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無疑收獲了很大的成功?!稏|方雜志》專為這一屆全國運動會發(fā)行了體育專號。專號討論范圍不僅包括運動會本身,還包括了當時中國體育的種種問題。本文擬以《東方雜志》體育專號為中心考察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希望對當今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提供種種有益的思考。
2 媒體視野中的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
民國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于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體育場舉行。這次全國運動會由戴季陶任會長的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籌備委員會主辦。
競賽單位包括全國各省(含西藏、蒙古)、市(南京、上海、青島、北平)、區(qū)(威海衛(wèi)、哈爾濱、香港),也包括各海外華僑團體,參與范圍之廣可見一斑。
《東方雜志》為這屆運動會專門做了一期體育專號,這也是《東方雜志》在44年的發(fā)刊過程中惟一如此熱切地關(guān)注運動會、關(guān)注體育問題。媒體的觀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關(guān)于舉辦全國運動會的目的。戴季陶在1933年9月13日就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舉辦發(fā)表過一篇祝詞,其中闡述了舉辦運動會的原因:“運動大會之目的在于強種衛(wèi)國。”此外,媒體也指出“故今日之國人應(yīng)切實認識體育之重要,鍛煉身體,為國家社會準備有效之服務(wù)。”這就指出了舉辦運動會的兩個原因。一是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二是為了保衛(wèi)國家。通過舉辦全國運動會促使全體國民,尤其是青年人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激發(fā)全社會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愛,培養(yǎng)國人健康的體魄,準備隨時為國家而獻身。在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社會危機、軍事政治危機的情況下。這樣就把舉辦全國運動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連接了起來。
第二,關(guān)于全國運動會與國民體育的關(guān)系問題。一般民眾看運動會如看馬戲班的,恐不在少數(shù),他們根本沒有了解主持運動會的當局是在提倡國民體育,振興民族精神。因此,全國運動會要開大門、走大路,多讓民眾參加,讓民眾了解體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通過全國運動會的舉辦帶動國民體育的進步。
第三,通過回顧世界運動會、遠東運動會、以前歷次全國運動會的歷史為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舉辦提供良好的借鑒。溫故而知新,回顧運動會過去的歷史會對現(xiàn)在以及將來的體育運動有莫大的幫助。其中最重要者即為重視女子參加全國運動會的權(quán)利。以前全國運動會忽略女子競賽,蔑視女子平權(quán)……今則運動會分男子部與女子部,以示男女體育并重之意。
3 媒體關(guān)于全國運動會的其他關(guān)注點
《東方雜志》體育專號除了關(guān)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還把視角投向了運動會之外,論述中國體育問題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頗具意義的論述。
第一,關(guān)于學校體育教育的問題。當時學校體育教育成績不彰,主要存在四大問題:學??臻g小、體育設(shè)施種類少且管理不善;體育課程設(shè)置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除少數(shù)國立及省立的學校,混亂不堪;師資缺乏;大部分學校的治學思想偏重智育,忽視體育。論者并提出了解決方法:糾正獎懲欲;推行國民體育實施方案。
從中可以看出,時人對于學校體育的錯誤分析的細致。對于這四大問題,前三個即是物質(zhì)問題,不論是硬件上的學??臻g小、體育設(shè)施種類少、還是課程標準不統(tǒng)一、師資缺乏等等均屬此類。但更重要的是學校指導思想上的錯誤
第二,關(guān)于民國體育的歧途。體育的歧途在哪里?我敢坦白地說:在把運動職業(yè)化,而把運動員工具化了。體育的目的在于增進全體國民的健康,意思是每個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并不是都要成為體育賽場上的運動員。因此,為了發(fā)揮體育運動真正的價值,必須擴大體育運動的參與人數(shù),不能夠僅僅局限在體育就是運動員的體育這樣的思維。只有真正的開放的體育,才能促進體育運動的發(fā)展。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嚴重局勢,國家的危機日甚一日。面對著這種狀況,強國御侮成為當時的中國社會的主題。強國之途為何?最重要的是增強國力。增強國力的關(guān)鍵一途是培養(yǎng)人才。如果國家培育的人才沒有強健的體魄,那么必定心志薄弱,這對個人與國家助益不大,所以體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礎(chǔ)。體育對國民性的養(yǎng)成、對個人人格的養(yǎng)成有重要的作用,對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體育同樣重要。
參考文獻
[1]《青年雜志》第1卷第2號,1915年10月15日。
[2]《東方雜志》第30卷第20號,1933年10月16日。
注釋
1.陳獨秀:《今日之教育方針》,《青年雜志》第1卷第2號,1915年10月15日,第6頁。
2.戴季陶:《祝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東方雜志》第30卷第20號,1933年10月16日,第1頁。
3.《東方論壇:雙十節(jié)》,《東方雜志》第30卷第20號,1933年10月16日,第4頁。
作者簡介
李曉磊(1995-),男,漢族,山西省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中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