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成?李仙鳳
摘 要:本文基于廣西目前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力圖改善教師不適應現(xiàn)象,提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重視規(guī)律、把握課堂、興趣引導、啟發(fā)思考、挖掘資源、提高自身素質等辦法,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效果。由于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面對問題,提出建議仍是每一位教師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新課改;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后,因為“新課程標準”強調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上有的教師不敢過多地“引導”, 惟恐自己喧賓奪主。為此,必須重新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讓教師走出迷失的困境, 還教師主導以真義,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內容。
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必須認識到“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引導是一種啟迪,是一種激勵,引導的內容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和做人。教師主導地位的突顯,才能以各種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是歷史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在通過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自身的主導作用,以促進歷史教育基本功能的實現(xiàn)。
1 重視規(guī)律是前提
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須尊重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須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從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來看,“青少年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中學階段,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需要由經驗型向理論型(科學型)轉變,這種轉化大多數(shù)在高中二年級階段得到初步完成”,這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思維中的經驗型成分會長期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充分考慮這一點,注重情境的營造,在教學材料的選取上多考慮圖文并茂的材料和音像制品,盡可能做到歷史情境的再現(xiàn)。
學習是學生的主體活動,教為主導的結果必然要表現(xiàn)為學的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自我意識迅速覺醒,喜歡展示自我,表現(xiàn)自己,自主參與活動的意識不斷加強。他們的感情變得越發(fā)細膩、心智趨于成熟,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歡在感興趣和有啟迪的情境下去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組織者。教師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才能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條件,營建活躍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生效。
2 把握課堂是基礎
學校是正規(guī)教育活動發(fā)生的專門場所,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學生接受教育絕大多要通過課堂來完成,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好課堂。
學生的歷史知識來源集中于課堂。教師必須在講課上多下功夫,做到言簡意賅,既不重復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又不把該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內容全倒出來。筆者建議:第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采用“問題教學法”通過不斷設問(問題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緊扣課堂主題,在學生疑惑的時候要及時旁敲側擊,或出示相關材料,或解釋暗示)引導學生通過問題去閱讀思考,實現(xiàn)自主學習。
3 興趣引導是關鍵
中學階段歷史學科因對升學考試“貢獻”不大,而被大多數(shù)師生視為雞肋學科,加上中學歷史要求進行無休止地記憶,確實讓學生感覺食之無味。但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正處于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讓學生學好歷史和學好其它學科是同等重要的。要讓學生喜歡歷史,認真學習歷史,關鍵要在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上下功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歷史。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對學生歷史知識來源的了解,伺機利用各種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熱銷書籍、熱播影視劇、焦點新聞、網絡流行話題等都可以對其進行加工利用。教師通過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實現(xiàn)課堂的興奮,觸發(fā)學生探究學習歷史的熱情。但教師在選取和運用素材的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學生區(qū)分哪些是客觀真實的歷史,哪些是虛構扭曲的歷史。再者,教師可以密聯(lián)系生活,強化歷史學習興趣。特別是講文化史和經濟史內容的時候,教師要能及時抓住過去與現(xiàn)在生活聯(lián)系的契機,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光屬于過去,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即有歷史的身影。
4 啟發(fā)思考是核心
西方教育家卡爾·羅述認為:“凡是別人教給的東西,相對的都是無用的,對自己的行為極少或者根本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行為的知識,都是自己發(fā)現(xiàn)并化為己有的知識?!痹诮嬛髁x理論中,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不是在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以先前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主動地理解感知外在信息??茖W的學習必須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通過不同方法刺激個體反省、思考,在交互、質疑、辯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知識。
讓學生把課堂上的歷史知識內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東西,就要讓學生去思考,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在營造一個積極、寬松的課堂氛圍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提出問題。無論學生提得正確與否、簡單與否,或者是奇思異想,都應該給予真誠地鼓勵和善意地點評,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質疑意識,讓他們樂于質疑。課堂教學還要注意情感主線的建立,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歷史現(xiàn)象,形成歷史概念,然后指導學生梳理歷史線索,最終形成歷史結構,對歷史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
5 挖掘資源是推力
學習資源是學習的對象。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越多的歷史資源,就越有利于學習的進行。在歷史的學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獲取歷史知識的來源豐富多彩、五花八門。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中,中學生生對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并不如此。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去挖掘歷史知識的來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學階段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把各學科分割起來學習,各學科之間體現(xiàn)不出滲透作用。歷史知識包羅萬象,幾乎涉及所有科目。比如,語文課中的作者背景和寫作背景是歷史,政治是歷史研究的主要對象,地理和歷史息息相關,就連數(shù)、理、化、生等自然學科的發(fā)展歷程也是歷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各學科間的滲透,利用其他學科的學習補充自己的歷史知識,既有利于學生學好歷史,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和收集資料能力。
說明中學生喜歡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地參與活動去活躍他們的思維?;谶@一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長的陪同下多去參觀有能力去的歷史名勝古跡、歷史博物館等,并提醒學生在參觀前做好“功課”在參觀的過程中注意收集照片資料,過后對照片進行整理標注。我們知道照片是形象的歷史,可供人們直觀感受。學生對照片進行整理對其認識歷史、感知歷史作用極大。
在信息時代和傳媒時代的背景下,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也開始了多元化,我們不可忽視網絡的作用,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優(yōu)秀的歷史網站,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史學研究網、國學網等,鼓勵他們利用網絡去補充自己的歷史知識。另外影視作品已經成為學生課余時間選擇的主要選項。對于這些資源,教師要進行基本史實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不同的來源,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歷史信息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什么是未確定的。比如要讓學生知道出土文物、歷史遺跡遺址是真實的史料,是學習歷史應當參照的資料;歷史典籍記載的是歷史事件,但不排除有偽造的情況;研究性著作具有主觀成分,應該批判地看待;暢銷書、熱播劇等作品,是商業(yè)運作產物,不能完全當成正確的歷史來對待等等。
新課程改革強調的“以學生為本”與“堅持教師的主導”并不對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放棄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我們相信中國之教育,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終會取得令全民族滿意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0.
[2]杜芳主編.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