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芳
摘 要:2012年3月起,番禺區(qū)基于近年來國內課堂改革的多種成功模式的合理內核,結合區(qū)課堂教學實際問題提出了“研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并致力于“研學后教”課堂模式的探索。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亦嘗試參與了這種課堂改革的探索,對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建構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做了思考,初步形成一種以核心問題統(tǒng)領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稱之為“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其內容包括核心問題的提出、研學指引、研學案、科學的小組建構、研學過程、成果展示過程、教師點撥升華、研學結果文字呈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研學指引→課前研學→堂上研學或成果分享→教師點撥升華→課后研學二次開發(fā)→研學成果文本呈現(xiàn)。
關鍵詞:“核心問題導思”;語文教學模式;“研學后教”
一、模式內涵
本文提出的基于“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是一個在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導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致力于“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的語文教學模式。
“核心問題”屬于“研學后教”理念下提出的“研學問題”,只是在本文提出的“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中,更強調將研學問題核心化,突出研學問題的統(tǒng)領性價值,以占核心地位的研學問題統(tǒng)領研學過程,以核心問題促思促研促學,最終指向課堂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在筆者所觀摩到的一些“研學后教”的課堂中,一節(jié)課的研學問題有時是多個的,而筆者則更主張盡可能將研學問題精簡化,盡量以一個核心問題統(tǒng)領整節(jié)課的教學,研學問題不只是一節(jié)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應成為統(tǒng)領整個課堂的核心,既是一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也是一節(jié)課的凝聚點。以筆者的一個課堂實踐為例,在《故鄉(xiāng)》第三課時教學設計中,研學目標有三:
1.能夠通過文本細讀,理解文章最后三個自然段關鍵語句的內涵。
2.能夠通過小組討論,理清“我”復雜的內心世界,明晰“我”的形象意義。
3.能夠結合文本外部資料,補充對魯迅的認識,走近魯迅的精神世界。
這三個目標緊密相連又有其層級性,圍繞這三個目標,該節(jié)課最后以“結合全文品析文章最后三個自然段,談談‘我是否感到絕望?”這個問題作為核心研學問題統(tǒng)領整節(jié)課的教學,由此將對核心段落重點詞句的揣摩、對故鄉(xiāng)物非人非巨大變化的把脈、對“我”目睹現(xiàn)狀的心情的理解、對“我”面對下一代時的思考等幾個相關方面的問題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思辨性的、可探究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上,自然延伸到對作者在《故鄉(xiāng)》中乃至在寫作《吶喊》整個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復雜情感的探尋上。如此設計核心問題的目的是讓教學目標集中明確,讓課堂設計整體性得以體現(xiàn)。
綜上,本文所提出的“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意指:在一節(jié)課中,以一個可探究性的核心問題作為研學問題統(tǒng)領整節(jié)課,形成科學的學習生態(tài)圈。核心問題作為出發(fā)點,激活學生的思考,形成以點帶面的發(fā)散性思維模式,同時核心問題也作為凝聚點,引導學生走向合理的思考,并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課前研學、課中研學交流、課后二次研學的線性研學過程,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性認知目標和過程性能力目標,乃至情感價值目標。
二、模式目標
構建“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致力于課堂的整體性,讓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清晰,重點突出,去繁求精,輕盈課堂,開發(fā)研學時空,有效落實“研學后教”目的。本模式構建的根本是“讓問題成為中心”,以此激活學生思維,自主、合作完成探究目標,并由“核心問題”作為出發(fā)點和凝聚點,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習視野,延伸思維的縱深度,形成以點帶面的發(fā)散性思維模式和線性研學過程,以及相對科學的認知模式,最終致力于“研學后教”關于“發(fā)展人的學習能力,為人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核心價值的實現(xiàn)。
三、模式理論依據(jù)
番禺區(qū)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中提出的三大核心理念: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精化課堂教學問題,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以核心問題引領思考和課堂設計,注重學生探究意識的激活,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探究問題方式方法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致力于學生可持續(xù)學習的開發(fā),使過程走向成功。
“研學后教”理念認為: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更要授之以欲。學生的求知欲應由問題激活,在探究問題的時候獲得知識,以及于此過程中不斷積累探究問題的方法和完善認知模式?!昂诵膯栴}導思”教學模式注重的便是由問題牽引求知欲,最終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性和能力性目標。
“主動、探究、合作”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是當前語文課堂教學需要面對的問題?!昂诵膯栴}導思”教學模式也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依托,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課一得”是近年來主張的一種教學理念。所謂一課一得,通俗點說,就是簡化、精化教學內容,一節(jié)課專注于一個或一方面教學內容,以利于學生的吸收消化,從而真正學有所得?!昂诵膯栴}導思”教學模式主張一節(jié)課由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導思,基于對學生注意力、接受力的考量,給課堂減負,對教學內容作出取舍,將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交給學生,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如果從課堂教學的經(jīng)濟學的角度而論,“核心問題導思”的教學模式也是值得提倡的。
四、模式內容
本模式內容包括核心問題的提出、研學指引、研學案、科學的小組建構、研學過程、成果展示過程、教師點撥升華、研學結果文字呈現(xiàn)。
首先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出可以整合該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
其次是圍繞核心問題對學生的研學作出指引,研學指引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學習線路圖。它應該包括探究核心問題時需要的閱讀資料指引、查找和整合資料方法的指引、思考方向的層級性指引、成果呈現(xiàn)方式的指引。比如完成《愛蓮說》教學后進行的拓展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將該課學習目標設定為“探究蓮文化燦爛的現(xiàn)象中蘊含的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圍繞目標將核心問題設為“中華民族為何如此喜歡蓮花”,一般而言,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研學指引,學生視野會是狹窄的,使用資料會是簡單的,思考會碎片化、表層化。為了讓學生作出全面、深度的思考,則要給予適當?shù)难袑W指引。研學指引可根據(jù)研學實際一次呈現(xiàn)或分步呈現(xiàn)。如《蓮文化的魅力》的研學指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在學前:
為了能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們民族喜愛蓮花的原因,請你仔細觀察蓮花,從生活和文藝領域尋找蓮的影子,通過查找與蓮有關的成語、故事、詩文、繪畫、習俗等,感受人們喜愛蓮花的心情,選擇一個角度思考蓮花為什么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綜合分析學生的初步學習成果后,再擬出四個可供深入探究的角度,對學生給出的第二步研學指引:
請圍繞你們小組的角度整理同學們的思考結果;可進一步查閱資料,比如可以查閱相關論文,借鑒有價值的觀點,從現(xiàn)象到本質深挖人們喜歡蓮花的原因;制作PPT以便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交流,要提煉出能反映探究結論的關鍵詞。
第三步則是指引學生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研學結果。這節(jié)課的研學成果是議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的,因此則提出了相關論文寫作格式和思路指引。
與此同時要制定滿足課堂需要的研學案及建構能體現(xiàn)“組間同構,組內異質”的小組,以推動研學有效進行。
研學過程可以是課前研學,可以是堂上研學,亦可以是課后二次研學,或者三者兼有。堂上研學或交流展示的過程應該占一節(jié)課的主體。但教師也需作出適當?shù)狞c撥升華,教師的點撥升華,可以是歸納、深化、拓展。
最后本模式主張學生研學成果以文字呈現(xiàn),這是基于語文課書面表達能力要求的訓練,也是對探究問題形成結論的能力培養(yǎng)。如在《蓮文化的魅力》的研學中,布置學生集體寫作題為“淺析蓮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論文;在《故鄉(xiāng)》的研學中,布置學生完成題為“走進魯迅精神世界”的寫作任務。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上述教學內容可以形成教學六個環(huán)節(jié):研學指引→課前研學→堂上研學或成果分享→教師點撥升華→課后研學二次開發(fā)→研學成果文本呈現(xiàn)。
1.研學指引。如前所述,根據(jù)研學的核心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前適當?shù)臅r間安排給學生。
2.課前研學。安排好研學任務之后,學生首先進行課前的研學,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形成對核心問題的初步認識。
3.堂上研學或成果分享。根據(jù)實際需要可以在堂上進一步研學或是分享成果,形式上可以是由小組展示,也可以在小組展示后,個別學生自由分享不同成果。堂上研學的時間要足夠充足,一般20~25分鐘,以保證學生對核心問題進行充分研學、交流、展示。
4.教師點撥升華。這是教師“后教”策略的體現(xiàn)。可以插入每個小組的堂上分享過程中,也可以在成果分享結束后集中進行。點撥升華要精、高、大,切中問題的關鍵,又要有超越學生認知的高度,還要有知識拓展的寬廣度。但時間不宜長,10分鐘內。
5.課后研學二次研學指引。在教師的點撥升華后,學生會有新的認識,也可能會生成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做出二次研學指引,引導學生在課后做研學二次開發(fā),以延續(xù)、深化核心問題的探究。
6.研學成果文本呈現(xiàn)。如前所述,指導學生將研學成果形成文字。
六、總結
“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是對我們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對于具有可開發(fā)的探究性問題的文本可以采取“核心問題導思”教學模式。此模式對核心問題的擬定要求較高,對教師個人的提升個人綜合素養(yǎng)有激勵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因為教學內容清晰,學生易于一課一得,核心問題對深度和寬度的注重,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激活學生的思維,加之該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研學過程性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核心問題導思的教學模式也與新課標理念有趨同性,順應了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發(fā)展性學習的新的教育潮流,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都有著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馮潤勝編著.研學后教[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
[2]余江慧.基于“研學后教”課堂教學大賽下語文教師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5).
[3]張坤熾.語文“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