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吉
摘要 目的:探討聲導抗檢查在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的價值。方法: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兒90例作為觀察組,選擇健康兒童90例作為對照組。均接受聲導抗測試,比較兩組檢查結果。結果:觀察組A型、As型、Ad型、B型、c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分泌性中耳炎;聲導抗檢查;臨床價值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兒臨床常見耳部疾病,表現(xiàn)為中耳積液或有液體流出、聽力下降等,也是兒童致聾的主要原因。氣壓耳鏡和鼓膜切開術是臨床診斷本病的金標準,但兩種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患兒配合度較差,臨床使用較少。同時,小兒對聲音反應遲鈍,且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使得早期診斷率較低,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影響患兒的聽力恢復[1]。聲導抗檢測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多采用鼓室導抗圖分型、聲反射陽性率等判斷中耳情況,但也存在少數(shù)鼓室導抗圖判斷錯誤,出現(xiàn)誤診及漏診的情況[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應用聲導抗檢查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兒90例為觀察組,男42例,女48例;年齡2~11歲,平均(5.8±3.1)歲;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診斷標準,耳部存在阻塞感、不適感,耳痛不明顯,可伴有聽力減弱,多有感冒史。將同期90例健康兒童聽力檢查作為對照組,男46例,女44例;年齡2~ 14歲,平均(7.1±3.8)歲。排除合并其他耳部疾病者。比較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檢查方法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均采用丹麥同際聽力聲阻抗機,型號為AT235,在隔音室內(nèi)進行檢測。先行純音聽閾測試,探測純音226Hz,聲級85dB SpL帶AGC,設置壓力+300~-600 daPa;再行聲導抗測試,包括鼓室導抗圖和聲反射,聲導抗范圍0.1~6.O mL,聲反射聲強80~120dBSpL,頻率1~2kHz,同側與對側均給予測試,若有反應即判定為聲反應陽性[3];對于不太配合的患兒采用兒童功能聲阻抗測試,提高測試效果準確度;鼓室導抗圖Liden-Jerger分型分為A型正常峰壓,As型低峰,Ad型高峰,B型為無峰,C型為負壓,以A型為正常形態(tài),其他型均為異常形態(tài)[4]。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鼓室導抗圖Liden-Jerger分型、聲反射陽性率;記錄觀察組純音聽閾測試結果。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版,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間鼓室導抗圖Liden-Jerger分型比較:觀察組A型、As型、Ad型、B型、C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間聲反射陽性率比較:觀察組A型、As型、Ad型、B型、C型的聲反射陽性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純音聽閾測試結果:觀察組純音聽閾測試中,平均PTA 34.ldBHL;傳導性聾76例(84.44%),混合性聾6例(6.67%),聽力正常8例(8.89%)。 討論 聲導抗檢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檢查手段,其操作無損傷,患兒的配合度較高,能夠彌補其他有創(chuàng)檢查的不足。鼓室聲導抗對中耳積液的敏感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診出率,臨床可通過動態(tài)觀察鼓室導抗圖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和轉(zhuǎn)歸[5]。 發(fā)病初期患兒多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空氣無法正常進入中耳,導致中耳內(nèi)的空氣被黏膜吸收,形成中耳腔內(nèi)負壓,鼓膜內(nèi)陷,聲導抗測試鼓室線峰壓點偏移向負壓側,呈現(xiàn)C型曲線。此期患兒聽力損害尚不明顯,但可作為分泌性中耳炎的篩選標準。當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鼓室負壓增大,中耳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外滲,出現(xiàn)鼓室積液,隨著液體的增加可顯著影響中耳傳音系統(tǒng),聲導抗測試時傳音結構的質(zhì)量增加,聲順變化減小或無改變,導抗圖峰值降低,甚至無峰,呈現(xiàn)B型改變[6]。因此,聲導抗測試可反映鼓室功能的變化,能夠客觀反映聽功能改變情況,并為病情嚴重程度提供客觀依據(jù)。臨床一般將B型鼓室導抗圖作為診斷分泌性中耳炎的指標,囚其可獲得傳音結構改變、聲反射消失的證據(jù)。 本研究結果提示分泌性中耳炎患兒與正常兒童鼓室導抗圖Liden-Jerger分型中A、B型分型有明顯差異,說明B型鼓室導抗圖是鼓室積液的特異性曲線,但若出現(xiàn)包括A型鼓室導抗圖在內(nèi)的非B型圖時,并不能完全排除鼓室積液的存在。這時需結合鐙骨肌反射閾、聲順值、鼓室壓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還可考慮CT影像來輔助診斷。本研究通過純音聽閾測試得出,觀察組平均PTA 34.1dBHL,傳導性聾76例(84.44%)、混合性聾6例(6.67%)、聽力正常8例(8.89%),與聲導抗檢查結果相似,進一步說明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應用聲導抗檢查診斷價值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潔,馬曉雯,顧宇宙.鼓室聲導抗測試在小兒分泌性中耳炎診斷中的價值[J].中外醫(yī)療,2009,4(31):54-55. [2]李英來,逯素艷,高永海.嬰兒分泌性中耳炎聲導抗檢測的臨床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15(7):148-149. [3]黃孝文,王春芳,曹平乎,等.鼓室導抗圖與顳骨CT對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價值比較[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5):483-485. [4]廖劍絢,周芝芳,李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聽力學檢查結果分析及意義探討[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5,13(3):433-435. [5]任軼群,唐驊,楊紅.聲導抗測試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早期診斷的應用[J].河北醫(yī)藥,2012,34(9):1326-1327. [6]劉輝,莫玲燕,呂靜,等.226Hz和1000Hz鼓室聲導納在不同年齡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應用探[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28(10):7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