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會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宮頸錐切方法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效果。方法:收治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冷刀錐切術治療,觀察組給予電刀錐切術治療。結果:對照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少于觀察組(P<0.05)。結論:對患有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患者采取宮頸電刀錐切手術的治療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并發(fā)癥。
關鍵詞 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電刀錐切術;宮頸冷刀錐切術
隨著醫(yī)學的飛速發(fā)展,宮頸上皮內瘤變等婦科疾病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人們對疾病治療的要求也隨之增高[1]。宮頸錐切術是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首選手術方法,得到醫(yī)療界的廣泛認可和使用[2]。我院為研究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使用冷刀錐切和高頻電刀錐切兩種不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的效果,特進行本次試驗,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60例,平分兩組。對照組年齡35~64歲,平均(46.5±8.2)歲;觀察組年齡38~64歲,平均(48.5±7.3)歲。所有患者均接受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同時接受陰道鏡下病理活檢,被診斷為宮頸上皮內瘤變。兩組在年齡、性別、檢查手段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意義。
方法:①對照組使用冷刀錐切術治療:首先用3%醋酸及盧戈碘液標志確定宮頸病變范圍。在宮頸12點作標記。用手術刀在距碘不著色區(qū)邊緣5mm處環(huán)行切口。向頸管方向呈錐形切除病變組織,錐高2.0~2.5cm,創(chuàng)面用Ⅱ/0可吸收線縫合止血。碘伏紗布對創(chuàng)面壓迫止血,24h取出,標本送檢,記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觀察組使用電刀錐切治療:使用德國REBE公司生產的ICC350高頻電刀進行切開,頻率和錐形操作功率分別設定為330kHz和50W。其他具體操作步驟參考對照組。術后使用薇喬線縫合宮頸,記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觀察指標[3]:統(tǒng)計治療之后兩組患者各自的手術平均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手術前后病理情況和手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情況,并進行比較。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9.0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shù)據(jù),分別用(x±s)和n(%)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并采用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是(30.23±7.24)min和(70.25±10.33)mL,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是(15.23±6.3 8)min和(30.22±5.78)mL,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大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手術前后病理情況:對照組有1例術前為CINⅢ級,術后病理為宮頸鱗狀細胞癌,已行宮頸癌根治術;有1例術前為CINⅡ~Ⅲ,術后為慢性宮頸炎。對照組有1例病理報告切緣為陽性;觀察組有1例術前為CINⅢ級,術后為CINⅡ級,觀察組有1例病理報告切緣為陽性。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7~14d陰道超經量出血發(fā)生率,對照組術后出血2例,發(fā)生率7%(2/30),還有1例有宮頸管粘連出現(xiàn),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觀察組發(fā)生術后出血1例,無宮頸管粘連出現(xiàn),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近幾年來,由于我國對廣大農村婦女開展免費的兩癌檢查,開展宮頸細胞學檢查及陰道鏡下可疑病灶多點活檢,使宮頸上皮內瘤樣變得以早期發(fā)現(xiàn)。CIN I、CINⅡ、CINⅢ發(fā)展為癌的危險性分別為15%、30%和45%,有效治療CIN可以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率。宮頸錐切術能夠明確病變程度、有無浸潤及浸潤范圍,從而決定下一步處理方式。過去使用的手術刀多為解剖刀,切口大、術后易感染、術中出血量多,但是具有切除范圍較廣和切口邊緣清晰的優(yōu)勢[4]。近些年來,隨著手術方式的改進,臨床上多使用高頻電刀治療,主要是由于高頻電刀操作比較方便,且傷口相對不深,可以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但由于高頻電刀的線圈深度較小,且宮頸成型不足,切除范圍有限,所以存在不能將病變部位完全切除的可能性[5],有賴于操作者的技術和經驗。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但臨床上對于兩種方法的比較,存在不同的說法,至今仍沒有準確的定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是(30.23±7.24)min和(70.25±10.33)mL,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分別是(15.23±6.38)min和(30.22±5.78)mL,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大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患有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進行治療,使用電刀錐切和冷刀錐切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選擇電刀錐切的手術方法能夠減少手術的時間,還能減少患者在手術中的出血量,具有臨床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秋蓮.76例宮頸上皮內癌變行超高頻電波刀宮頸環(huán)切術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5(36):50-51
[2]郝曉同,王新梅宮頸錐切術對Ⅲ級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診斷與指導治療作用觀察[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5,10(3):79-80.
[3]袁小燕探討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診斷及治療方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7(30):30-31.
[4]賈敬云,吳玉梅高頻電波刀環(huán)形電罔切除術與宮頸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療效比較[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2(17):2059-2061
[5]孟曉俠,陳智梅.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