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跆拳道是當下較為流行的一項運動,其本身發(fā)展歷史悠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但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必然存在部分不足,無法完全發(fā)揮跆拳道對體能的訓練功效,基于此如何促進跆拳道體能訓練的強化,是當前跆拳道體能訓練需要考慮的一大問題,而因此本文在功能性的角度上,對跆拳道體能訓練的手段與內容進行設計。
【關鍵詞】功能性 跆拳道 體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8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18-02
引言
跆拳道屬于多功能體育項目,其針對范圍包括了競技、運動、健身,所以該項運動在我國開展規(guī)模十分廣泛。在現代的視角下,為了實現有效的跆拳道訓練,在相關的領域之內,出現了一種基于功能性訓練的跆拳道體能訓練方法理論,此理論的出現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因此如何將該理論形成實際,是本文主要闡述的內容。
1.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概述
首先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概念出于康復領域,其主要是指在傷患進行手術之后,為了加快其正常的身體運行,而要求傷患進行平時常會做的動作等,以此加快患者的身體康復[1]。而基于現代的科學發(fā)展,該項概念開始逐漸向體育、健身的領域發(fā)展,而跆拳道體能訓練,就是其中一項較為明顯的體現。
功能性訓練在體育領域的應用可以追溯至1997年,在當時某一位西方學者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概念,概念中表示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應用,應當強調身體動力鏈的作用,因此盡可能的避免訓練動作單一化的現象,此概念中說明功能性體能訓練,即為一種運動鏈動力傳輸。基于上述,在跆拳道的運動模式中,功能性訓練的概念能夠被貫徹,因跆拳道的動作豐富,需要人體運用自身所有部位進行運動,因此其屬于全身運動類型,而在動力鏈的層面上,全身性的運動就會使人體形成各種不同動力鏈,從而形成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的模式。
2.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手段與內容設計
要對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的手段與內容進行設計,需要了解跆拳道運動體系當中的動作,因此本文首先對此點進行分析。跆拳道的動作體系中,主要是以腿部技法動作為主,通過腿部技法動作的牽引,使人體全身都參與運動,整體來看當進行跆拳道運動時,需要人體的上肢、軀干、下肢互相協調,以此才能完成動作,而不同的動作其引發(fā)的部位也不相同。
而腿部技法作為跆拳道的核心動作體系,其主要種類變化繁多,例如彈腿、踢腿、鞭腿、劈腿、側踢、后踢、推踢等等,而針對此類腿法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其所有腿法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支撐腿穩(wěn)固的基礎上,由擊打腿蹬地借力來完成,所以跆拳道的腿法動力傳輸過程為:支撐腿-腿部關節(jié)-軀干-擊打腿-腳踝-腳面,而根據動作的幅度與重心的變化,整體動作十分強調支撐腿的穩(wěn)定性與全身的協調性。
基于上述了解了跆拳道的動作體系與其動力鏈傳輸,在此基礎上則可以開始針對跆拳道進行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的手段與內容設計。
2.1功能性核心訓練手段與內容設計
核心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體的核心的穩(wěn)定性與核心的力量,其在跆拳道訓練中的地位十分重要[2]。關于人體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設計,因人體在完成大幅度動作時,其主要協調部位在于軀干,所以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設計主要圍繞軀干來進行,主要設計內容有:鱷魚爬、平板支撐、臀橋、側橋;各項內容標準為:鱷魚爬要盡量保持身體軀干降低,膝關節(jié)不可觸碰地面;平板支撐要避免軀干彎曲,整體保持直線;臀橋要保持軀干與大腿呈直線;側橋要保持頭部、軀干、下肢為直線,具體的訓練量應當因人而異。
核心力量訓練方面,其主要是指人體在完成動作時其產生的力量系數大小,因此該項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訓練、耐力力量訓練、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力量訓練,具體內容有卷腹、仰臥舉腿、杠鈴轉體;各項內容標準為:卷腹要保證腰部不能離開地面,在此基礎上頭、頸、胸依次向上;仰臥舉腿要保證腿部直線,同時在腿部向下時腳跟不能接觸地面;杠鈴轉體要保障腰椎在轉動時盡量保持直線。
2.2功能性體能訓練手段與內容設計
在競技的角度上來說,跆拳道為了確保自身運動的節(jié)奏與各項動作的目標部位,其動作變化的頻率與標準都會較高,因此該項運動屬于高強度運動,至此當在此運動中人體的心率會逐漸加強,當心率無法負荷時則說明運動員體能已經達到了極限,基于此對跆拳道功能性體能訓練的手段與內容,主要包括無氧供能運動、有氧恢復運動。無氧功能運動內容主要包括:短距離沖刺、無氧耐力訓練;各項內容標準為:短距離沖刺要確保過程中人體始終發(fā)揮著體能的上限;無氧耐力訓練應當注意訓練的強度,通常訓練強度要稍高于人體極限體能。
有氧恢復運動,其主要是指當人體在進行高強度運動之后,其體能的心率的降低情況,因此有氧恢復運動的內容設計,主要包括低強度有氧訓練、身體拉伸,低強度有氧訓練方面其動作主要設計游泳,單車,慢跑,各項內容標準為:游泳需注意身體的運動狀態(tài),以此避免抽筋等現象;單車主要注意時間,通常為30分鐘;慢跑應當注意跑步速度的均衡,盡量保持統(tǒng)一慢速。
3.當前功能性跆拳道體能訓練中的不足
3.1功能性訓練與傳統(tǒng)訓練結合不平衡
實際上功能性的訓練其本身脫胎于傳統(tǒng)訓練體系,所以在動作方面與傳統(tǒng)訓練體系十分相似,致使要執(zhí)行功能性訓練時,部分訓練人員無法區(qū)分兩者的區(qū)別,致使在動作規(guī)劃上出現不平衡,這樣的現狀會導致功能性訓練的實質效果被降低,致使在實際的訓練當中,無法充分的體現功能性訓練的價值。
3.2功能性訓練的監(jiān)控評測無法量化
因為功能性訓練在現代體育訓練領域開展的時間較短,所以其本身在量化指標上還沒有形成相關的體系,致使在對功能性訓練監(jiān)控結果進行評價時,無法形成清晰明確的分析路徑,這對于訓練人員的訓練量變動有一定的影響[3]。當功能性訓練的監(jiān)控評測量化不足時,就無法明確的對錯誤的動作進行評測,進而導致完全正確的動作指標難以實現,同時訓練量會隨著訓練人員的體能增長而增長,但是增長的具體量在此基礎上就難以明確。
3.3功能性訓練涉及運動類型范疇不足
雖然功能性訓練的內容在跆拳道動作領域的發(fā)展十分良好,但是當前社會的運動體系十分繁雜,致使當功能性訓練應用于其他動作領域中,就會出現體系不符的現象,說明當前功能性訓練對于動作類型領域的涉及范疇存在不足。作為一項大訓練體系,功能性訓練應當能夠包含現代的絕大部分運動,而當前其涉及不足的現象說,該項訓練體系還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4.結語
跆拳道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項運動類型,其屬于全身性運動之一,具體內容以腿部技法為主其他部位為輔,通過腿部技法動作的帶動,促使其他部位做出相應的協調動作,以此完成體系中的某個動作,而在此基礎上,如何有效的通過功能性訓練來加強跆拳道人員的身體功能性,則是當前此領域內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萬樹平.跆拳道專項體能訓練方法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4,(6):26
[2]錢林.跆拳道運動的體能訓練問題與策略探究[J].運動.2017(5):30-31
[3]李強.競技跆拳道項目體能訓練特征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3):151
作者簡介:
李生財(1985-),男,漢族,湖南岳陽人,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學與訓練,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