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雙
【摘要】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現(xiàn)有三方面:第一是教學語言要與音樂鑒賞學科特點結合,在規(guī)范準確的基礎上體現(xiàn)鑒賞審美性特征;第二是教學語言要多形式混搭交叉使用,具有幽默生動形象特點,更好使學生把握鑒賞內容;第三是教學語言要有互動性滲透,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去鑒賞音樂,體現(xiàn)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高中音樂 教學語言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15-01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教學語言往往是決定了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興趣。恰當準確的教學語言,不僅可以讓學生收獲音樂審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實現(xiàn)音樂美育的作用。但現(xiàn)實中高中音樂鑒賞課堂的教學語言往往被忽略,要么音樂教師的教學語言太過于專業(yè),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并體驗;要么音樂教師的教學語言太多于隨意,使學生無法體會到音樂的美學意蘊。這都說明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教學語言的重要性是無法回避。高中音樂教師要結合專業(yè)學科要求,加強自我語言修養(yǎng),努力在音樂鑒賞課堂中確保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形象生動性及易于理解等,才能實現(xiàn)高中音樂鑒賞課堂的高效教學。筆者從教學實際與經驗出發(fā),以音樂鑒賞的審美性、教學的有效性、鑒賞的主體性等三方面,論述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一、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語言要與學科審美要求結合,體現(xiàn)鑒賞審美性。
對于音樂鑒賞課而言,其實是很多音樂教師頭疼的教學任務。一方面要求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高,能把自己對音樂藝術的切身感受與體會傳達給學生;另一方面要求音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guī)范準確,要解決“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重視教學語言與鑒賞審美要求相結合,通過學生易于理解的教學語言讓學生體會音樂鑒賞的魅力。要把教學語言與音樂鑒賞相結合,就要做到三點:第一是找到語言與音樂鑒賞共通的地方,即要求教學語言要準確到位;第二是找到語言與音樂鑒賞契合的地方,即要求教學語言規(guī)范有序;第三是找到語言與學生鑒賞聯(lián)系的地方,即要求教學語言要易于理解。從這三點來把握并設計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語言,并始終堅持鑒賞教學的審美要求,那么高中音樂鑒賞的審美性就可以得到體現(xiàn)。
筆者以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的《高亢的西北腔》為例,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學語言要突出以下兩點:一是西北民歌的風格是什么,這決定了教學語言的選擇與運用風格。西北民歌的突出特點是高亢的,那么筆者為了準確表達,就選擇了相對應的教學語言風格與特點。在具體音樂作品鑒賞過程中,就要既要充滿激情,又要有西北相對高亢、豪邁的風格。如李娜《信天游》鑒賞過程中,既是滿懷深情的思念與回憶之中,其情感基調依然是豪邁的,鑒賞教學語言就要突出兩者的契合。二是學生對音樂作品鑒賞審美的理解。筆者在《黃土高坡》的鑒賞中,就從厚重的人文歷史中開始引導,把西北人民的情感表現(xiàn)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史結合起來,突出那方水土下既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朦朧婉約美,因而其唱腔中往往有女高音的突轉;又有胡漢文明千年交流下的直白表現(xiàn),內容往往直截了當。通過這兩點來規(guī)范教學語言,結果學生們還從音樂鑒賞的審美走向文學文本的審美,特別是對當代陜西文學高度(陳忠實、路遙、賈平凹等)有共鳴。由此可見,規(guī)范準確的教學語言與學科特點結合,對學生音樂鑒賞審美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語言要多形式混搭交叉使用,體現(xiàn)教學有效性。
正所謂善教者必善言,對于一個好的音樂教師,其首先要有較強的語言能力,才能很好的掌握音樂課堂教學。高中音樂鑒賞課與其他音樂課有一定的區(qū)別,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音樂鑒賞不僅要有專業(yè)唱功的表現(xiàn),而且還要將音樂作品之美表現(xiàn)出來;二是高中音樂鑒賞是面向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要充分照顧到高中生音樂基礎知識與接受能力,其表達形式應當具有一定專業(yè)化的通俗化表達;三是音樂鑒賞課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要把經典與流行進行有效的演繹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特別是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生而言,在高考壓力下如果音樂鑒賞既不能讓學生輕松學習,又不能讓學生體驗享受音樂之美,那學生肯定不可能進行認真學習。因此,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語言,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音樂教師只有通過雅俗結合、在專業(yè)表述下進行多形式的混搭交叉,才能使教學語言產生形象生動性,具有較強的幽默感,從而引導學生在樂學樂聽享受并接受音樂的熏陶,實現(xiàn)美育的目標。
筆者以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的《學會聆聽》為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突出音樂鑒賞課的作用。在教學語言的選擇上,筆者主要用了抒情性語言與啟發(fā)式語言進行混搭使用。在作品評述中,通過抒發(fā)自己的體驗與感情來引導學生對作品有初步的認識,如對《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等作用的引導上。而為了讓學生對音樂類型有所區(qū)別,筆者又把上述作品評述進行轉換為啟發(fā)式語言——《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等都是表達演唱者對國家危難與祖國熱愛的熱血之情,其節(jié)奏是明快的,就如寫文章一樣:表達激情時其節(jié)奏是快還是慢,句子運用是長句還是短句?這樣抒情性語言與啟發(fā)式語言一經轉換,很快就打通了文學藝術的通道,學生也很容易接受教師的抒情性語言的表達。由此可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語言要多形式混搭交叉,以更接地氣的形式讓學生產生共鳴,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三、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語言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體現(xiàn)鑒賞主體性。
當然,啟發(fā)式語言對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幫助,這主要體現(xiàn)于這一語言形式的互動性。這就意味著,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語言要注重教學互動性的滲透,通過這種滲透逐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賞析由自發(fā)、自主走向自覺,才能體現(xiàn)學生在音樂鑒賞中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對于音樂鑒賞課堂而言,教學語言要具有互動性,就是要好語言表述的鋪墊與伏筆,給予學生表達與體驗的空間,才能使之主動去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教學語言所具有的互動性一般而言具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互動為問題設計課堂互動;隱性互動則為教學語言內在的心靈觸動,這是比較高級的語言互動形式,音樂鑒賞應以此為目標。
如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西出陽關無故人》中非常著名的《陽關三疊》,由于這是根據(jù)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進行改編的,或有說王維譜曲失傳、后人補充之說法,所以也叫《渭城曲》。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往往會有一種熟悉感之外的多元思考:《陽關三疊》作為古琴名曲,其音樂性與原詩的共鳴在何處,其情感的又是如何交融的?這些思考作為非專業(yè)學生,音樂教師應當理解并要以此來設計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進行過程中。筆者就通過陽關一疊且行且珍重、陽關二疊送別人先醉、陽關三疊兩地苦相思等,引導學生圍繞“西出陽關無故人”來進行設計問題,從而一步步揭示出《陽關三疊》中離別之苦,充分體驗詩人“勸酒”之情中的離別意,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鑒賞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而在小結中則通過隱性互動來實現(xiàn)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升華,從而在內心深處形成難以磨滅的印記。
總之,對于高中音樂鑒賞課堂而言,教學語言的重要性既體現(xiàn)審美鑒賞的內在要求,又體現(xiàn)于形式多樣下的教學效果,最終又要回歸于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自覺去鑒賞音樂,完成審美能力培養(yǎng)與美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唐麗紅.語言藝術在音樂課中的重要性——高中音樂教學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8):48.
[2]王燦.淺談音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大眾文藝,2017(10):255.
[3]李可.善教者必善言——例談音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藝術評鑒,2017(0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