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舟
【摘要】作為地理學科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所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提升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即結合實際教學,對地理學科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實效、更好培養(yǎng)學生認知、注重情感體驗、養(yǎng)成良好習慣,形成健康心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理 教學實效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85-02
地理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地理的審美情趣”這段話既指導了教師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教育教學技能,也是本文探索的重點。
一、精心設計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認知力
認知是學生增長知識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學習成績的基礎。認知是一個觀察的過程,通過觀察,可以對事物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尤其是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生活、解決日常問題的基礎,教學中對學生認知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多個方面來考慮:
1.提出詳細任務,分解相關步驟
在觀察事物時,學生不善于規(guī)劃,作為教師,必須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可以提出本次觀察的目的,并且提出觀察中的具體要求,即觀察任務。如果只對學生說“看地圖”等籠統(tǒng)的要求,那么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就是不以為然,觀察效率極低。因此,教師必須提出具體的要求。如對學生進行中國政區(qū)的教學時,要求學生描述各省區(qū)的形狀,學生會根據(jù)不同的形狀進行聯(lián)想,給出類似動物的圖案(黑龍江-狗),類似手勢(陜西-贊)等等,學生能滿懷興趣參與課堂,主動學習。
2.拓寬知識范圍,豐富知識儲備
只有對事物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更好地記憶和感知,沒有基礎,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無從下手,認知能力也得不到培養(yǎng)。因此,在正式進入課堂主題之前,教師首先需要對事物有一個大概的描述,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定的概念,在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的基礎上,用專業(yè)知識進行深化。如教授八年級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區(qū)時,我拿出了在兩次去西藏旅行的照片和視頻作為范例,為學生講述了關于西藏的文化知識,學生對此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同時也渲染了課堂的教學氣氛。由此可知,學生在掌握地理的同時,豐富了生活,對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良好的鋪墊。
3.指導觀察方法,提升學習效率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還需要對觀察和認知過程的方法進行指導,在觀察的過程中善于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在實踐中獲得感性經驗,充分利用感官獲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避免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出現(xiàn)迷茫的現(xiàn)象。在七年級教海拔與氣溫變化時,首先從網(wǎng)上下載了關于西藏夏天畫面的圖片,包括雪山,冰川的場景,通過識圖,使得學生對于西藏夏天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其次,要求學生從自我認識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湖北和西藏在同一季節(jié),卻有如此大的溫差,并且要求學生觀察本地城區(qū)和山區(qū)的夏季溫差,從而得出結論:海拔越高,溫度越低。
二、實施愉快教學,注重情感體驗
眾所周知,情商和智商是人情緒和智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人的成長和社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大腦皮層,尤其是對于中學生等自控能力較差的人,情緒越好,那么學生的應變能力就越強,記憶力也會明顯提升,從而在快樂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將心理學原因應用于教學之中:
1.提升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進入角色的最佳向導。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興趣的引導,還原教育的本質,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在八年級下冊的授課中,我一般會采用以下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要求學生曾經去過書中地方的同學寫下簡單游記:沿途的植被,海拔高低,溫度冷熱,著名景點,可口小吃等等。
第二步:圍繞游記大家進行分析,并且分組討論:植被的形成是因為什么,溫度為什么冷(熱),每個地方的飲食有什么不同,當?shù)卦∶駷槭裁闯赃@個食物,這些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有無關聯(lián)等。誘導學生提出疑問和假設。這個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并且對知識有很深的印象。
第三步:針對之前環(huán)節(jié)中的諸多疑問和假設,在大家共同參與的情況下,以小組匯總、教師歸納的方式,提煉出若干地理問題,并向全班各組提出,請各組在小組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討論出答案,并將答案公布。教師和同學們共同來對答案進行評判。每答對一個問題,組員會為本小組爭取一個五角星,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最終以五角星最多的組作為冠軍組。
在此過程中,學習和探討的環(huán)節(jié)積極熱烈、學生思維是開放和活躍的,學生參與度高、集體榮譽感增強,課堂表現(xiàn)十分積極,充分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在激情探討中激發(fā)出學生思維的閃光,極大的激發(fā)了大家的參與樂趣。
2.運用體態(tài)語言,注重眼神交流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設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目無表情、動作粗暴、大聲訓斥,那么該教師在學生中間是沒有親和力的。為了讓學生體驗輕松的學習過程,教師有必要采取體態(tài)語言,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體態(tài)語言通過教師的言談舉止表現(xiàn)出來,良好的體態(tài)語言有助于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如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該以微笑、點頭表示贊同,教師注重衣著打扮、儀表,在課堂上注重和學生的眼神交流,注意站立姿態(tài)和走動姿態(tài)等。
三、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堅強意志力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有意識地根據(jù)目的,動機調節(jié)支配行動,努力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心理主觀能動性,積極性的集中體現(xiàn)。良好的意志力能夠使人集中精力,時刻保持精力充沛,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效率。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中會走神或者是做小動作,這些看似平常的表現(xiàn)卻是一個人意志力的反應。當意志力薄弱時,那么課堂效率就很低,加之課外沒有人對其進行輔導,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為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yǎng)。研究表明,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并且在意志力的屏障下勇于付出,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1.圖文結合,正確分析
在地理的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說:“習慣的培養(yǎng)往往比教法更為重要,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閱讀,看圖,記圖等幾方面提出嚴格要求:閱讀是學習的前提,只有讀懂并且會意,才能夠進行下一步學習,如在學習地球及地球儀時,學生必須先理解概念,才能看懂圖形;看圖,記圖是學好地理的關鍵,只有正確的讀圖方式才能打開記圖的大門,而正確的讀圖方式來自于教師不間斷的訓練,直至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堅持每節(jié)課由西往東-由南往北的識記中國地圖,堅持半個學年后,學生們普遍能夠達到正確填充空白中國政區(qū)圖的目標,最終達到一提到中國政區(qū)圖,學生就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中國政區(qū)圖完整印象、牢固掌握這一知識點。讓原本學生感覺難度較大、枯燥乏味的地圖識記學習環(huán)節(jié),變得更為簡單易學、容易掌握。
2.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樹立目標
此外,地理學習是一個繁重的過程,良好的意志力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隨著教材篇幅逐漸增長,內容不斷縱向深入,有的學生會開始感到學習吃力。此時,教師需要經常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分階段的逐個完成任務。目標的設定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可以先要求其背誦重要的概念和記憶重要的地圖,然后通過練習和測試,對記憶內容進行強化,如果學生在過程中成績有進步,則予以表揚,如果沒有起色,則予以強化輔導,同時應該因材施教,適當降低難度。
四、培養(yǎng)學生交往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
良好的社交能力會伴隨人的一生,并且對后續(xù)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可以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交往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交往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
1.課堂師生互動,提升學習效率
對于如何構建師生互動,并不需要特別挖空心思,而是做一個有心人,就地取材。例如,假設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中國的地理差異”。此時,教師可以設置簡單的場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利用師生互動的形式,提升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進教室時就提問:“中國北方人特點是什么?”此時學生中肯定有挺身者,教師順勢說:“那請你來描述一下北方人的生活特點。”當幾個學生講完,可以教師總結,補充并板書北方人生活特點,然后反向推導——這種生活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互動中不斷學習總結這個內容。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升知識水平
在每次上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談論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尤其是假期外出旅游后,讓去的學生介紹異地風情,讓其他學生分析這異地風情形成原因,或者在季節(jié)變化明顯,溫度變化明顯的時候,讓學生用地理專業(yè)的語言來描述,分析原因,使學生能學為所用,讓學生們能夠通過親身體驗和切身感知,認識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感受地理知識,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親近地理知識,更通過這些有感性認知引導到理性感受的過程,讓他們能夠親身體驗地理的樂趣,提升學習信心,增強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趙利華.《淺談肢體語言與課堂教學》,《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2007年第3期62-63
[2]陳紅文.《地理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伍文君.《地理課程中的興趣教學》, 《職教論壇》 2004年第35期27
[4]鐘黎明.《科學預設目標,進行地理探究型活動有效教學》, 《科技資訊》 2008年第5期
[5]王君,胡景香.《如何使地理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構建“情境-活動-體驗”教學模式》,《中小學教學研究》 2001年第1期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