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雪松
【摘要】本文從個人教學經驗入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復習課設計的三點基本要求,即: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方式的靈活轉變以及學生興趣的靈活調動。并且,本文通過與實際教學經驗的結合,提出建構章節(jié)知識、豐富習題復習模式以及靈活變通教學形式的建議,希望能夠為新教師解開一點復習課學習的困惑,引領一點方向。
【關鍵詞】復習課 知識建構 知識整合 習題選擇 教學形式 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27-02
昨天開學,我們數學組開始了新一學期的教研組工作布置,一位年輕老師問我,復習課怎么開展?感覺沒有思路,而且跟學生進行知識交流的時候,感覺不到他們的學習欲望,很苦惱。
其實這位老師的困惑,很多人以前都有過,因為老師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職業(yè),這也要求教師的思想具有創(chuàng)造性,正可謂世上沒有路,需要老師去摸索、發(fā)現、開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情感,培養(yǎng)這種情感,首先是教師的職責?!毕旅嫖覍⒙撓滴业乃娝勊洑v,去談一談自己對復習課的設計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慢慢積累與提高。
復習課一般是對一章知識的回顧總結,學生的知識目標已經達到,從這個層次來說,知識對學生已經沒有新鮮感,興趣不高也就是這個原因,如果再按照新科講授的方式單純順知識,那效果可想而知,那怎樣讓學生對復習課產生興趣,思考一下,自己對章節(jié)的課標要求是不是了然于心,內在聯系是否能夠很好的建構,這樣來說太抽象,舉個例子來說,以《一元一次方程》為例,如果老師復習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把每一節(jié)的知識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回顧,學生興趣高嗎?不需要動腦,光動嘴就可以的事情只能算是體力勞動,肯定會累。那如果壓縮一下:兩個定義;一個性質;解法和應用的解題步驟。學生復習的時候是不是會好一些,這就要求老師要有歸納總結的意識,言傳身教。學生的歸納意識也會慢慢提高,這只是一種簡單的情況,另一種情況就要求教師能夠對章節(jié)知識進行建構整合,最明顯的就是《數據的分析》這一章,三個概念的特點分析,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對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一個問題情境,設計不同問題串,學生的復習回顧就很更加有意義。
二、讓習題“跳躍”起來。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復習課本身就是實現這種結果的捷徑,所以習題的處理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傳統(tǒng)的“你講我聽、你寫我抄”的模式已經很少出現了,畢竟這種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那怎樣去合理設計習題?我覺得可以從兩個小方面入手。首先復習課其實是一個在學習的過程。由于思維固化,很多錯誤的理解可能在新課學習過之后依然存在于學生的思想里。如果能把這些易錯、難理解的知識借助習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去認識到自己的癥結。那么幫助學生進行糾錯的過程更能讓學生為之雀躍。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學生的易錯點,積累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出錯率較高的地方,形成習題形式。另外一點就是習題確立,怎樣處理,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這樣做能很好的幫助學生認識“我的理解是什么?”“我為什么會出錯?”同時這也可以引起學生進行自省和反思。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那么教師在選擇全面講評和個別講評也會有選擇。學生的參與度高了,積極性肯定也就上去了。當然最后的小結檢測還是必不可少的。別小看它,它不僅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評價,更是對老師的一種肯定和收獲。現在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滲透和應用,網絡檢測、數據呈現已經很熟練了,在習題的設計反饋中可以節(jié)約很多時間,容量也很大。幫助教師消除很多后顧之憂。
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課堂快樂起來。
順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多樣化,讓課堂快樂起來!信息技術的多樣性、趣味性給老師提供了很多發(fā)揮的空間。在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微課形式和生活實際為載體提煉問題模型的形式較為流行,當然形式的好壞還是取決于它的作用,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和選擇微課時,趣味性和知識性并存,合理權衡。另外在教師選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時,思考一下,它的作用是什么,跟這一章的知識有什么聯系?去掉它,課堂會不會感覺缺點什么。這樣一來,他們的加入就是錦上添花了。否則,會影響整堂課的流程和效果。
在習題的設計方式上也可以采用競賽機制、模仿大富翁的過程、下象棋等等,只要這個方式適合,我們老師就可以大膽選用,當然這種自信需要老師課下付出很多的思考和打磨。
關于復習課說了這么多,也只是我的個人之見,我也是在慢慢摸索中,思想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只要教師心中有愛——對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愛。那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借鑒于漪老師的一句話:“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共勉。